第一章唯物论.ppt
《第一章唯物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唯物论.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第一节 物质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和抽象(2)物质的唯一属性: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这说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3)物质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形而上学
2、唯物主义:物质=原子、共性(一般)=个性(个别),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没有正确解决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4)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本体论和认识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注意: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有统一性二元论: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世界没有统一性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世界统一于精神,例题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单选)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
3、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单选)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D.正确处理了物质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二、运动观(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实在基础。2.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否认运动,坚持静止、不动、不变的观点)B.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认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例题:坛经中记载:“时有风
4、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种观点是(多选)A.否认运动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 B.主张精神是运动的主体C.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D.主张运动的主体不可知,(二)静止1.相对静止的含义:(1)事物的位置未变(没有做机械运动)(2)性质未变(处在量变阶段)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稳定状态,相对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一般状态()静止就是不动()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1)关系: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依赖、
5、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即含动,静不舍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2)错误: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天不变,道亦不变;飞矢不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夸大运动的绝对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例题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2010市直真题,单选)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多选)A.运
6、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注意以下命题属于辩证法命题:“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例题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单
7、选)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2.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单选)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静中有动,动中有静,4.我国汉代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单选)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5.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
8、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被诡辩激怒的朋友狠狠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下列论断中犯了和欧布里德同样错误的有(多选)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人不能两次他进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时进则退,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三)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普遍性 客观性 重复性 稳定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9、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被改变,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2)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能动作用: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无所作为的,而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例题1.规律的共同特点是(2010年市直真题,多选)A.稳定性 B.可创造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2.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要求人们(多选)A 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B 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C 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现和利用社会规律D 在改造社会中改造社会规律和驾驭社会规律,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活动);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
10、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对客观世界有能动作用)。意义:要把严密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左”倾错误,以及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右倾错误。,例题1: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前提是(2009年市直真题,单选)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人对自然无属性认识的程度C.人改造自然的决心和信心D.摆脱自然界的束缚,2:下列见解中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多选)A.按图索骥B.人为自然界立法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即不可逆性或一去不复返性 空间的特
11、点:三维性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说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因此要树立时空观念,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时空的具体特性及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可变的、有条件的。4、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例题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说的时间的(单选)A.绝对性 B.相对性C.一维性 D.三维性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单选)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特性是可变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唯物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3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