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料基础.ppt
《骨料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料基础.ppt(2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骨 料,中铁八局2011年度铁路工程试验工程师/试验员取证培训班,骨料的分类,生成骨料的岩石,石灰岩、砂岩(沉积岩),片麻岩、石英岩(变质岩),花岗岩、正长岩(深成的火成岩),闪长岩、橄榄岩(深成的火成岩),玄武岩、辉绿岩(喷出的火成岩),骨料的检验方法标准,采用标准:JGJ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本课程主要按照该标准进行讲解。其他有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GB/T 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术语,(1)天然砂 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 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
2、可分为河砂、海砂、山砂。(2)人工砂 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 mm的岩石颗粒。(3)混合砂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天然砂、人工砂,术语,(4)碎石 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经破碎、筛分而得的,公称粒径大于5.00 mm的岩石颗粒。(5)卵石 由自然条件作用形成的,公称粒径大于5.00 mm的岩石颗粒。,碎石、卵石,术语,(6)含泥量 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80 m颗粒的含量。(7)砂的泥块含量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 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 m的颗粒的含量。(8)石的泥块含量 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0 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
3、50 mm的颗粒的含量。(9)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 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术语,(10)表观密度 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11)紧密密度 骨料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12)堆积密度 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术语,(13)坚固性 骨料在气候、环境变化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14)轻物质 砂中表观密度小于2000 kg/m3的物质。,术语,(15)针、片状颗粒 凡岩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
4、平均值。(16)压碎指标值 人工砂、碎石或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术语,(17)碱活性骨料 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骨料。,骨料的强度指标,骨料的弹性模量,骨料的弹性模量一般为 3104l2104 MPa左右。一般情况下:骨料的抗压强度越高,弹性模量也高。使用骨料的弹性模量越高,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也增高。,骨料的级配,骨料中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之间的数量比例,称为骨料的级配。,分析级配的常用指标,(1)筛分曲线(级配曲线)(2)细度模数(3)空隙率(4)骨料的最大粒径(5)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6)骨料的质量系数,筛分曲线,示例:525 mm连续
5、粒级碎石,连续粒级和单粒级,所谓连续粒级,即颗粒由小到大,每级骨料都占有一定比例。细骨料相邻两级粒径之比为N=2;粗骨料N2。单粒级一般用于组合具有要求级配的连续粒级。它也可以与连续粒级的骨料混合使用,改善它们的级配或配成较大粒度的连续粒级。,砂的公称粒径分别为:5.00 mm、2.50 mm、1.25 mm、630m、315 m、160 m,如525 mm连续粒级碎石的公称粒径分别为:2.50 mm、5.00 mm、16.0 mm、25.0 mm,细度模数,细度模数是用来代表骨料总的粗细程度的指标。,空隙率,骨料颗粒与颗粒之间没有被骨料占领的自由空间,称为骨料的空隙。在单位体积的骨料中,空隙
6、所占的体积百分比,称为空隙率。空隙率小的骨料,可以节省水泥与用水量,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抗渗性、强度,减小混凝土收缩。,骨料的最大粒径,骨料的公称粒径的上限为该粒级的最大粒径。如525 mm连续粒级的碎石,最大粒径为25 mm。但如果在31.5 mm粒径上有0.5%的颗粒,虽仍符合累计筛余为0,但最大粒径应为31.5 mm。最大粒径大的骨料,比表面积小,空隙也比较小。,针、片状颗粒含量的有害作用,1、黏结力差 当混凝土配合比相同时,粗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增大,拌合物坍落度降低,黏聚性变差,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下降,且对高强混凝土的影响更加显著。2、强度低 高强混凝土的强度,除与界面黏结力有关外,还
7、与骨料本身的强度有关,针、片状骨料易于劈裂破坏,使混凝土强度降低。,骨料的质量系数,质量系数越大,骨料的质量相对越好。,级配理论,对于良好的级配,可总结出如下的基本特征:(1)砂石混合物空隙率最小,可以减少水泥浆用量,配出性能好的混凝土。(2)砂石混合物具有适当小的表面积。,杂质含量,(1)含泥量(2)泥块含量(3)有害物质含量,泥和泥块的有害作用,(1)泥一般会降低混凝土和易性、抗冻性、抗渗性,增加干缩。而且对于高强度的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抗折、轴压、弹性模量、收缩、抗渗、抗冻等性能均有较大影响。(2)泥块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均产生不利的影响,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抗压强度;对混凝土的抗渗
8、性、收缩及抗拉强度影响更大。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影响越明显。,有害物质的有害作用,(1)有机物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很大,能降低混凝土强度,特别在耐久性方面更为突出。(2)硫化物及硫酸盐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很大,可使混凝土破坏或形成酸性侵蚀。(3)云母易滑、软弱、黏结性差。(4)轻物质可降低混凝土强度。,云母,骨料的耐久性,骨料的耐久性,是指骨料能抵抗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保持物理化学性能相对稳定,从而保持混凝土物理化学性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对于一般的混凝土结构物,骨料的强度与耐久性,可以根据其表观密度与吸水率来判断。而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情况,要通过其他指标来判断:软弱颗粒、风化骨料(坚固性)、骨料的抗冻性(
9、冻融循环或坚固性)。,碱-骨料反应(AAR)的类型,(1)碱-硅酸反应(ASR),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不定形二氧化硅的反应。(2)碱-硅酸盐反应(ASR),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某些硅酸盐矿物的反应。(3)碱-碳酸盐反应(ACR),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某些碳酸盐矿物的反应。,碱-骨料反应发生的三个要素,(1)碱活性骨料(2)有足够量的碱存在(K、Na离子等)(3)水,骨料按碱活性分类及使用条件,(1)碱活性骨料:不能使用。(2)潜在碱活性骨料:有条件地使用。如限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使用外掺料、堵塞水及碱的外部通道等方法。(3)无碱活性骨料: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碱-骨料反应的检验方法,(1)岩相法:可
10、鉴定骨料的岩石种类、矿物组成及各组分含量。(2)化学法:适用于高碱条件下快速膨胀的骨料,不适用于慢膨胀骨料。(3)砂浆棒法:适用于硅酸类骨料。(4)岩石柱法:适用于碳酸盐类骨料。(5)快速砂浆棒法:适用于硅质骨料和碳酸盐骨料中硅质组分。,碱-骨料反应的抑制措施,(1)使用非活性骨料;(2)控制水泥及混凝土中的碱含量;(3)控制湿度;(4)使用混合材或化学外加剂;(5)隔离混凝土内外之间的物质交换。,砂的质量要求,(1)粗细程度 根据细度模数进行划分。粗砂:f=3.73.1 中砂:f=3.02.3 细砂:f=2.21.6 特细砂:f=0.71.5 配制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砂的质量要求,累计
11、筛余不允许超,如确有超出应经试验证明,配制混凝土时优选,提高砂率,保持足够水泥用量,适当降低砂率,该区累计筛余不重复,砂筛应采用方孔筛,砂的质量要求,(3)含泥量,C60C55时,应按C60的要求,砂的质量要求,(4)泥块含量石的质量要求,砂的质量要求,(5)石粉含量,砂的质量要求,(6)坚固性石的质量要求,砂的质量要求,(7)压碎指标 人工砂的总压碎指标应小于30%。,砂的质量要求,(8)有害物质含量,砂的质量要求,(9)碱活性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结构用砂,应采用砂浆棒(快速法)或砂浆长度法进行骨料的碱活性检验。经上述检验判断为有潜在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 3 kg/m
12、3,或采用能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措施。,砂的质量要求,(10)氯离子含量 对于钢筋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率计)。,砂的质量要求,(11)贝壳含量,石的质量要求,碎石的累计筛余不允许超,卵石的累计筛余如有超出应经试验证明,石的质量要求,石的质量要求,(2)针、片状颗粒含量,石的质量要求,(3)含泥量,石的质量要求,(4)泥块含量砂的质量要求,石的质量要求,(5)强度 碎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值指标表示。岩石的抗压强度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至少高2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
13、于或等于C6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卵石的强度可用压碎值指标表示。,石的质量要求,石的质量要求,石的质量要求,(6)坚固性砂的质量要求,砂的要求为10%,石的质量要求,(7)有害物质含量,石的质量要求,(8)碱活性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结构混凝土,应首先采用岩相法检验碱活性骨料的品种、类型和数量。当检验出骨料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时,应采用快速砂浆棒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碱活性检验;当检验出骨料中含有活性碳酸盐时,应采用岩石柱法进行碱活性检验。经上述检验判定骨料存在碱-碳酸盐反应危害时,不宜用作混凝土骨料;否则,应通过专门的混凝土试验,做最后评定。当判定骨料存在碱-硅反应危害时,应控制混凝土
14、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 kg/m3,或采用能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有效措施。,验收批,使用单位应按砂或石的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采用大型工具(如火车、货船或汽车)运输的,应以400 m3或600 t为一验收批;采用小型工具(如拖拉机等)运输的,应以200 m3或300 t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量者,应按一验收批进行验收。当质量比较稳定时、进料量又较大时,可以1000 t为一验收批。如经观察,认为各节车皮间(汽车、货船间)所载的砂、石质量相差甚为悬殊时,应对质量有怀疑的每节列车(汽车、货船)分别取样和验收。,验收方法,砂或石的数量验收,可按质量计算,也可按体积计算。测定质量,可用汽车地量衡或船舶吃水线为依
15、据;测定体积,可按车皮或船舶的容积为依据;采用其他小型运输工具时,可按量方确定。,检验指标,每验收批砂石至少应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检验。对于碎石或卵石,还应检验针、片状颗粒含量;对于海砂或有氯离子污染的砂,还应检验其氯离子含量;对于海砂,还应检验贝壳含量;对于人工砂及混合砂,还应检验石粉含量。对于重要工程或特殊工程,应根据工程要求增加检验项目。对其他指标的合格性有怀疑时,应予检验。当使用新产源的砂或石时,供货单位应按 JGJ 52-2006第3章的质量要求进行全面检验。,运输和堆放,砂或石在运输、装卸和堆放过程中,应防止颗粒离析、混入杂质,并应按产地、种类和规格分别堆放。碎石或卵石的
16、堆料高度不宜超过5 m,对于单粒级或最大粒径不超过20 mm的连续粒级,其堆料高度可增加到10 m。,取样方法,(1)从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应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共8份,石为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份,石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应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石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除筛分析外,当其余检验项目存在不合格项时,应加倍取样进行复验。当复验仍有一项不满足标准要求时,应按不合格品处理。如经观察,认为各节车皮间(汽车、货船
17、间)所载的砂、石质量相差甚为悬殊时,应对质量有怀疑的每节列车(汽车、货船)分别取样和验收。,取样数量,对于每一单项检验项目,砂、石的每组样品取样数量应满足标准规定。当需要做多项检验时,可在确保样品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其他试验结果的前提下,用同组样品进行多项不同的试验。,砂样品的缩分,(1)用分料器缩分 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将其通过分料器,留下两个接料斗中的一份,并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砂样品的缩分,(2)人工四分法缩分 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 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
18、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人工四分法缩分示意图,h20 mm,取对角的两份,再堆成“圆饼”状,石样品的缩分,碎石或卵石缩分时,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均匀,并堆成锥体,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把锥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锥体。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至试验所需量为止。,不需样品缩分的试验,砂、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堆积密度、紧密密度检验所用的试样,可不经过缩分,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砂的筛分析试验,仪器设备:(1)试验筛:公称直径分别为10.0 mm、5.
19、00 mm、2.50 mm、1.25 mm、630 m、315 m、160 m和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筛框直径为300 mm或200 mm。(2)天平:称量1000 g,感量1 g(3)摇筛机(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5)浅盘、硬、软毛刷等。,摇筛机、试验筛,仪器设备,烘箱,试样制备,(1)试验前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10.0 mm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2)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 g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 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3)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恒重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3
20、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试验步骤,(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 g(特细砂可称250 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 mm的方孔筛)上;(2)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10 min。无摇筛机时,可改用手筛。(3)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和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4)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这样顺序依次进行,直至所有的筛子全部筛完为止。,试验步骤示意图,试验步骤,(5)试样在各只筛子上的筛余量均
21、不得超过按公式计算得出的剩留量,否则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或数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余量。,试验步骤,(6)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 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计算步骤,(1)计算分计筛余,精确至0.1%;(2)计算累计筛余,精确至0.1%;(3)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计算步骤,(4)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计算步骤,(5)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
22、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标准法),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1000 g,感量1 g(2)容量瓶:容量500 mL(3)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4)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仪器设备,试样制备,经缩分后不少于650 g的样品装入浅盘,在温度为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试验步骤,(1)称取烘干的试样300 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2)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出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 h;(3)用滴管加水至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的水分,称其质量(m1);(4)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将
23、瓶的内外壁洗净,再向瓶内加入与第(2)条水温相差不超过2 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称质量(m2)。,试验步骤示意图,试验步骤示意图,称取砂300 g,放到容量瓶中,静置24 h,称试样+瓶+水质量,称瓶+水质量,求得砂的体积,结果计算,表观密度(标准法)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10 kg/m3。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砂的体积,水温修正系数,不同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砂的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法),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1000 g,感量1 g(2)李氏瓶:容量250 mL(3)烘箱
24、: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4)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试样制备,将样品缩分至不少于120 g,在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试验步骤,(1)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V1);(2)称取烘干试样50 g(m0),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3)试样全部倒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 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试验步骤示意图,加水至一定刻度,加入砂50 g,静置24 h,求得砂的体积,结果计算,表观密度(简易法)应按下式计算
25、,精确至 10 kg/m3。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砂的吸水率试验,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1000 g,感量1 g(2)饱和面干试模及质量为34015 g的钢制捣棒(3)干燥器、吹风机(手提式)、浅盘、铝制料勺、玻璃棒、温度计等(4)烧杯:容量500 mL(5)烘箱:温度控制范围1055,饱和面干试模及其捣棒,试样制备,制备饱和面干试样。,试验步骤,立即称取饱和面干试样500 g,放入己知质量(m1)的烧杯中,于温度为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干样与烧杯的总重(m2)。,结果计算,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骨料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3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