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doc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引子提起剪刀,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虽然貌不惊人却用途广泛,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贴心小帮手。不论裁缝裁布,花匠剪枝,还是牧民剪牛羊毛,都需要用到不同的剪刀,就连我们孩童时期玩过的游戏“剪刀、石头、布”也生动地将剪刀的形象搬进了娱乐世界的舞台。然而,尽管生活中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剪刀出现,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和了解过它的历史。剪刀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剪刀是由古埃及人爱德华发明的,直到今天,西方人还尊称他为“剪刀手爱德华”。剪刀在我国的起源尚不可考,1934年陕西宝鸡西汉墓中出土的一把交股式铁剪能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中国人使用剪刀了。这把剪刀没有铁钉支轴,使用时需要凭
2、借手掌的握力及剪刀本身的弹力,非常费力。随着历史的发展,支轴式剪刀在公元八世纪的五代时期出现了,这种剪刀的特点是两片剪体中间安有支轴。直到今天,人们也依然使用着这种剪刀。有趣的是,我国元代以后出土的剪刀数量反而少了,究其原因:剪刀从那时起已经普及,因此人们不再将其当成珍惜之物用于陪葬了。张小泉剪刀文物见证了剪刀的历史,而老字号则传承着剪刀的文化。北京的王麻子剪刀和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分别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剪刀制作工艺的代表,是见证了中国剪刀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北王南张”,而这其中,张小泉剪刀则以其“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的盛名被誉为“剪刀之冠”。说起张小泉剪刀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及张小泉的父亲张思
3、家。他曾在“剪刀、菜刀、剃 (t) 刀”三刀闻名的江苏芜湖学得了一手打造剪刀的好手艺,并到杭州开了一间名为“张大隆”的剪刀铺。张思家去世后,张小泉子承父业,他打破了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研发出了“嵌钢”又名镶钢的制作工艺。(采访)(张小泉首创了剪刀嵌钢锻打工艺,发明了嵌钢锻打工艺之后,张小泉就一跃成名,他的这个工艺把钢的硬和铁的软有机得结合在一起了。)为了防止他人盗用“张大隆”的字号,张小泉将招牌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至此,“张小泉”剪刀的字号才正式诞生,历经三百四十多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其独到的生产工艺。机缘巧合,在探寻张小泉剪刀生产技术的奥秘时,
4、我们有幸结识了两位经验老道的剪刀师傅,他们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一民族工艺最初的起源。时间仿佛回到了340年前,在“张大隆”剪刀作坊里,张思家父子苦心研究的独门剪刀制作工艺终于开花结果,剪刀结构在解密这一工艺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剪刀的结构。每一把剪刀体本身都是由12部分构成的,从剪刀的刃尖到握柄,依次为:交点、箭头尖部、外口、侧背、外背、眼位、壶瓶、口线、里口、核桃肉、里口尾部、下脚。这其中,刃口包括外口与里口,剪背则包括侧背与外背。看似平常的剪刀,结构却如此复杂,远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粗糙。 张小泉在剪刀设计的最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不同人的需要。他按照手掌的大小将剪刀分为了6种型号,其中5
5、种型号为普通的民用剪,剩下的一种被称为蟹剪,常用于剪鱼。从外观上看,这6把剪刀除了大小规格不同外,并没有什么其它差别,手工锻制技艺基本流程也是一样的。原材料要制作一把质量上乘的剪刀,原料是第一保障。因此与以往完全使用生铁锻打剪刀的方法不同,张小泉制剪法将钢与铁同时作为锻制剪刀的原料。这是由于同铁相比,钢有着更加坚硬的质地,是制作剪刀刃口的最佳选择,同时却也很脆,不宜拿来锻造。而铁相对比较柔韧,用于锻造剪体更加合适,当然也更便宜。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为了保证刃口的质量,张小泉挑选了当时浙江最好的龙泉钢作为刃口的材料。那么如何分辨铁与钢呢?很简单,“试”一下就行:将材料放进火中烧红,再放在水里淬
6、(cu)一下,用榔头敲打瓜子大小的一片,断了的就是钢,折弯却未断的就是铁。这就是行话所说的“试钢试铁”。由此也可以证明,钢很硬却也很脆,铁虽软却很有韧性,钢铁合用,刚柔并济,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因此张小泉以铁为剪体、钢为剪刃的做法,是十分符合科学道理的。光有上好的材料远远不够。如何将钢料嵌进铁中,将其制作成刀刃,这是一个难题。剪刀师傅领我们来到炉前,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神奇的手法。拔坯与开槽首先需要做的是拔坯。在长铁棍的一端确定好规定长度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以上的部分放入炉灶内烧到红透,然后立刻拿出来放在墩头上,在烧红处用凿子凿一下,留一点相连,接着再用榔头将铁勾过来,两段铁并在一起。这样,剪刀的两
7、段大小相同的坯料就制作出来了。铁坯取好后还要开槽。在烧红的条铁上截下两段坯料后,先用榔头敲一下,再按照剪刀规格对应的尺寸,用钢凿在一片坯料的一端开一条纵向槽,另一片也如法炮制,一把剪刀的两片剪坯就基本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开槽时坯料加温的程度,坯料红说明温度高,凿时就要用力小一点,坯料黑则表示温度低,凿时用力大一点。打钢与铁坯相比,钢的处理则比较简单。只需将钢料加热后锻打成符合规格尺寸的长条扁形,然后根据剪体铁坯槽的长度,将打制好的钢料,裁切成长度稍长于剪坯槽的刃口钢料就可以了。不过由于钢的导热散热性能很好,工件的温度下降得比较快,锻打的工作必须两个人配合完成,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8、在保持钢料温度足够的前提下,确保打制出的刃口钢料薄(bo)厚均匀,便于进一步加工。师傅告诉我们,在整个锻制剪刀的过程里,电炉的温度需要一直控制在850度左右,这个温度既利于手工锻打钢铁,又能保证坯料不熔化。自然,在300多年前的剪刀铺里,电炉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炼炉的温度只能靠踩风箱和加减木炭来控制,这让我们不禁对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巧啧啧称奇。嵌钢原料初步的处理完成,接下来就到了张小泉剪刀制作工艺里独有的一步嵌钢。先在常温下,将刃口钢料镶嵌于剪体铁坯的槽中,并注意严格控制钢料顶端与槽口的距离,以免出现钢头过长或不够的现象。将钢料嵌入铁坯后,用电炉加热坯料,使刃口钢发红,冒出火花,这时坯料的
9、温度已接近钢的熔点1515度,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钢与铁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加热出炉后,将坯料在铁墩上敲一下,然后再将竖着的钢块儿轻敲几下,两名工匠再配合快速锤击,使钢铁最终粘合,并使钢料处于剪刀刃口的位置。至此,“嵌钢”的处理就完成了,也就是这样一道工序,决定了张小泉剪刀具有不同于一般剪刀的上乘质量。搁弯与蹬里口尾部打好剪刀头部毛坯后,就将坯料刃口下部敲成九十度的直角弯。这步工序叫做搁弯。搁弯的处理使坯料出现了剪刀里口尾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宋朝出现有销钉的剪刀以来,里口尾部就是剪刀的借力点,因此它的形状是十分关键的。里口尾部的形状是可以“蹬”出来的:将烧红的坯料平放在铁墩上,用
10、铁锤垂直敲击直角部分,这一动作被称为“蹬”,会使剪刀头整体向下运动,最终使里口尾部呈现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形状。至于里口尾部要蹬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师傅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剪刀头的长度大多以肉眼判断,只要在墩头上某个地方划一条线,大致一比划就可以了,但两片剪刀头尺寸需要保证大致相同。蹬里口尾部时还要注意:不要蹬得太多,露出半颗毛豆大小就可以了。圆壶瓶与装壶瓶蹬里口尾部的同时,壶瓶部位的铁会被砸扁,所以需要先把壶瓶位置的棱角打掉,使之接近八角形,然后用锤子逐渐敲圆,用师傅的话来说,这就叫“圆壶瓶”。更有趣的还在后面。说话间,师傅用钳子把剪坯翻了个身,钳住剪头背部分,在坯料根部的位置敲了一下锤,剪体
11、部分也出现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直角弯,这叫做“装壶瓶”,是为下一步“理头”做准备的。理头所谓“理头”就是把剪刀的刀头部分打造成需要的形状。只要将装好壶瓶后的剪头部位放进电炉加热,出炉后锻打成需要的形状,注意把握好剪刀头儿的长短、宽窄、厚薄,“理头”就算完成了。不用说,炉温和力度仍然是关键。挖里口尾部“理头”完毕,就得着手精加工先前蹬出的里口尾部了,行话叫“挖”。用铁锤轻轻敲击,使剪背从尖头到剪根基本达成一条线,里口尾部就“挖”好了,形状基本近似于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大小是有讲究的:如果太大,两片剪刀相配时往往这个位置就会向外鼓出来,影响了剪刀的美观;如果太小,剪刀的借力点无法借力,用起来就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泉 剪刀 锻制 技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