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对比及计算.doc
《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对比及计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对比及计算.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对比及计算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 氧化沟综述 一、氧化沟的技术特征 1 氧化沟简介 1 氧化沟的技术特征 1 二、氧化沟的曝气设备 31. 水平曝气转刷或转盘 32. 垂直轴表面曝气机 3 三、常用的几种氧化沟系统 41. 卡鲁塞尔氧化沟 42. 交替工作式氧化沟 53. 奥贝尔型氧化沟 6第二章 氧化沟的设计计算一、 氧化沟的容积计算 8二、 曝气机功率计算 8三、 碱度校核 11四、 污泥回流计算 11五、 二沉池计算 12第三章 卡鲁塞尔氧化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一、 污水生物脱氮工艺流程 13二、 着重于反硝化脱氮作用的卡鲁塞尔氧化沟 14三、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流
2、程 16四、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流程 17五、 卡鲁塞尔氧化沟系统计算例题 23第一章 氧化沟综述 一、氧化沟的技术特征 氧化沟简介 活性污泥法是当前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二级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等优点。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存在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也较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问题,且不能去除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 近年,从下列几点改革传统的活性污泥法: 1简化流程,压缩基建费; 2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 3增强功能,改善出水水质(在去除BOD5、SS的同时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 4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 5减少污泥产量,简化污泥的后处理。 其中氧
3、化沟活性污泥法可以能满足上述各点要求。 氧化沟(Oxidation Ditch)是本世纪50年代由荷兰工程师发明的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法,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被称为“氧化沟”。实际上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因为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环状的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的曝气系统”。 自1954年荷兰建成第一座间歇运行的氧化沟以来,氧化沟在欧洲、北美、南非及澳大利亚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至1985年,美国已建有553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荷兰216座,西德226座,丹麦300座。其工艺和构造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处理能
4、力不断提高,至今已有规模达65万m3d的大型氧化沟处理厂;处理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能处理生活污水,也能处理工业废水、城市废水,而且在脱氮除磷方面表现了极好的性能。 我国近年来在氧化沟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方面有了很迅速的发展。尤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获得应有的推广。 氧化沟的技术特征 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能在近五十年来取得迅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它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管理方便,并具有区别于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系列技术特征,现概括如下: 1采用的技术参数 氧化沟常用的技术参数如下: 有机物容积负荷 0.20.4 kgBOD5m3d 有机物污泥负荷 0.050.15 kgBOD5kgVSSd 水力停留时间
5、1024hr 污泥龄 1030day 活性污泥浓度 20006000 mg/L 出水水质 BOD5 1015mg/L SS 1020mgL NH3-N 13mgL 氧化沟所采用的有机物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与延时曝气法接近,但所取得的出水水质较好。当然,氧化沟也可采用不同于上列的技术参数。如采用较高的有机物负荷、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使其运行的特征接近于高负荷活性污泥法或其他类型的活性污泥法。 2采用的处理流程 以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时,可不设初次沉淀池,悬浮状有机物可在氧化沟中得到好氧稳定,这比设初沉池及污泥稳定池要经济。由于氧化沟所采用的污泥龄很长,其剩余污泥量少于一般活性污泥法,而且已经得到好氧
6、稳定,不需再经污泥消化处理。 为防止无机沉渣在氧化沟中积累,原污水应先经格栅及沉砂池预处理。 一般,氧化构污水厂的处理流程如图1-1所示。 流程中的二沉池可与曝气池分建,也可与其合建,称一体化氧化沟,此时可省去二沉池与污泥回流系统,但无法调节污泥回流量。 由此可见,氧化沟污水厂的处理流程比一般活性污泥法简单得多。 3水流混合特征 从水流混合特征出发,可将活性污泥系统区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大类,氧化沟界于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之间,或者说基本上是完全混合式,同时又具有推流式的某些特征。 设水流在曝气沟渠中的流速v为 0.30.5米秒,氧化沟的总长为L,则水流完成一个循环所需时间tL/v。当L90
7、600米时,t520分钟。由于废水在氧化沟中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T为1024小时,因此可以计算出废水在整个停留时间内要完成的循环数为30280次不等。 可见,如果着眼于整个氧化沟,即以较长的时间间隔为观察基础,可以认为氧化沟是一个完全混合池,其中的污水水质几近一致,原水一进入氧化沟,就会被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循环流量所稀释,因此氧化沟和其它完全混合式的活性污泥系统一样,适宜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能够承受水量和水质的冲击负荷。 但如果着眼于氧化沟中的某一段,即以较短的时间间隔为观察基础,就可以发现某些推流式的特征。因为在氧化沟中曝气装置并不是沿池长均布而是只要装在某几处,在曝气器下游附近地段,水流搅
8、动激烈,溶解氧浓度较高,但随着与曝气器距离的不断增加,水流搅动变缓,溶解氧浓度不断减少,还可能出现缺氧区。这种水流搅动情况和溶解氧浓度沿池长变化的特征,十分有利于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作用。且可利用来进行硝化、反硝化,达到生物脱氮的目的。 二、氧化沟的曝气设备 曝气设备的功能有三:曝气充氧;推动水流作不停的循环流动,防止活性污泥沉淀;搅拌水流,使有机物、微生物及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触。 常用的氧化沟曝气设备有两大类,即曝气转刷或转盘;表面曝气机。1水平轴曝气转刷或转盘 曝气转刷构造见图1-2。它以钢管为转轴,在轴的外部沿轴长连接有很多钢质叶片,即为刷子。 曝气转刷国内外早期应用较多。其产品的轴长为4
9、.5m及9m,转刷直径为0.8m1.5m,转刷充氧能力约为2kgO2kw.h。调整转速和浸没深度,可改变其充氧量,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采用曝气转刷时,曝气沟渠的水深一般不超过2.5m,但也有采用至3.0m的。 曝气转盘构造见图1-3。它是在水平轴上带动的一组转盘,转盘上有小孔及凸出的三角形块,藉以提高充氧性能。其转速一般为4660转分,其直径可达1372mm,充氧能力为1.82.0kgO2kwh。采用转盘时,曝气沟渠水深可达3.5m。 曝气转盘轴长最大为6m,可安装125个曝气转盘。其推力及混合能力较高,1马力可搅拌200900m3 池容积。 2垂直轴表面曝气机 氧化沟专用表曝机在荷兰首先应用
10、,后来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地获得进一步发展。氧化沟专用表曝机如图1-4所示。由图可见,它的主要特点是叶轮高度较大,上口呈敞开形,叶片呈旋转双曲面曲线。因此它兼顾了充氧、推动和强烈搅拌的作用。除具有较高的充氧动力效率外,尚具有较大的提升推动能力,可增加氧化沟水深,缩小其占地面积,氧化沟水深达3.65.5m 。这种表曝机推动氧化沟水流的作用依靠叶轮外缘的线速度,通常达67m/s。在适当的沟深与叶轮直径比等条件下,可以使氧化沟的沟内平均流速达到0.30.5m/s。因此,为保证氧化沟沟内流速,这类表曝机不必另设推流设备;要注意的是调整表曝机充氧量宜用调整水位,而不宜调整外缘线速。 强烈搅拌能使活性污泥加速
11、更新,提高生物处理效果。图1-4叶轮构造可对水流起到强烈的搅拌作用。水体在叶片的带动下沿叶轮径向运动,引起下部水流补充的轴向流动。因上口呈敞开形形成水流径、轴向的强烈搅动。 为了说明问题,图1-5系用于表面曝气池的到伞型(Simcar)表曝机。国内生产的曝气机叶轮叶片属直板直线型的。它适用于表面曝气池,能起到曝气池充氧作用,不能满足上述氧化沟的三个功能要求。这种表曝机叶片上口封闭,以避免搅拌水体向上飞溅。 其他曝气设备,诸如射流曝气、鼓风曝气等也可用于氧化沟,但在应用上比较少见。 三、常用的几种氧化沟系统1.卡鲁塞尔(Carrousel)氧化沟卡鲁塞尔氧化沟是60年代末期由荷兰DHV公司研制成
12、功的。其构造特征如图1-6所示。 由图可见,这是一个多沟串联的系统,进水与活性污泥混合后沿箭头方向在沟内作不停的循环流动。卡鲁塞尔氧化沟采用垂直安装的低速表面曝气机,每组沟渠安装一个,均安设在一端,因此形成了靠近曝气器下游的富氧区和曝气器上游以及外环的缺氧区。这不仅有利于生物凝聚,使活性污泥易于沉淀,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生物脱氮的环境。 如前所述,卡鲁塞尔氧化沟由于采用了表面曝气机,其水深可采用3.65.5m,沟内水流速度约为0.30.5m/s。由于表曝机周围的局部地区能量强度比传统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的强度高得多,因此氧的转移效率大大提高。当有机负荷较低时,可以停止某些表曝机的运行或降低水位,在保
13、证水流搅拌混合循环流动的前提下,节约能量消耗。 卡鲁塞尔氧化沟系统的规模小至200m3/d,大至657000m3/d。其BOD5 去除率可达9599,脱氮效率可达90,除磷效率约为7080,如配以投加铁盐,除磷效率可达95。 主要问题是发现氧化沟中有污泥沉淀现象,最大积泥高度达1.0m以上,并有污泥成团上翻。说明推动力尚不能满足需要。此外,实际运行的动力费用也较原设计值为高。 2.交替工作式氧化沟 三沟交替式氧化沟这种类型的氧化沟是由SBR间歇式氧化沟发展而来,有二池或三池交替工作的两种系统。 图1-7是三池交替工作的氧化沟,其运行过程是两侧的A、C二池交替地用作曝气池,中间的B池则一直维持曝
14、气,进水交替地引人A池或C池,出水相应地从C池或A池引出。这样做提高了曝气转刷(盘)的利用率,达68(2/3)左右,还有利于生物脱氮。三池的交替工作氧化沟的运行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如图 1-8。阶段A,延续1.5小时。进水引入池,出水自池引出。三池的工作状态分别为:池缺氧状态,进行反硝化及有机物的部分降解;池好氧状态,进行有机物的进一步降解及氨氮的硝化作用;池则为沉淀池。阶段B,延续1.5小时。进水引人池,出水自池引出。池和池均在好氧条件下运行,则保留为沉淀池。 阶段C,延续1.0小时。进水引入池,出水自池引出。池转变为静置沉淀状态,池在缺氧条件下运行,以便对阶段B中积累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池
15、仍为沉淀池。 阶段D,延续1.5小时。进水引人池,出水自池引出。池与池的工作状态正好与阶段A相反,B池则与阶段A时相同。 阶段E,延续1.5小时。池工作状态与阶段B相同,池池的情况则与阶段B相反。 阶段F,延续1.0小时。池工作状态与阶段C相同,池池的情况则与阶段C相反。 整个工作周期为8小时。 显然,三池交替工作的氧化沟就是一个A-O活性污泥系统,可以完成有机物的降解和硝化反硝化过程,取得良好的BOD5去除效果和脱氮效果。依靠三池工作状态的转换,这种系统免除了污泥回流。 交替工作的氧化沟必须有自动控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控制进、出水的方向,溢流堰的启闭以及曝气机的开动和停止。上述各工作阶
16、段的时间,也应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调整。三沟交替式氧化沟与卡鲁塞尔氧化沟的比较卡鲁塞尔氧化沟的系统,包括二沉池和污泥回流,表面上看,似乎比三沟交替式氧化沟复杂。我们从上述的介绍中,可以比较下列各点。A三沟交替式氧化沟虽然不设二沉池,但它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静置沉淀。例如设计总停留时间1821小时,其中用于静置沉淀时间67小时,此值大于二沉池设计参数。 卡鲁塞尔氧化沟在同等设计条件下,例如氧化沟停留时间1214小时,二沉池停留时间24小时,总停留时间仅为1418小时,显然要比三沟交替式氧化沟经济。 B在曝气设备选型上,在同等充氧条件下,三沟交替式氧化沟始终有1/3设备被闲置。换句话说,设备选型的装机
17、容量需要增加1/3。 此外,三沟交替式氧化沟的曝气设备一般采用卧轴式的曝气转碟(刷)。卧式机械不管是轴还是轴承均偏心受力。卡鲁塞尔氧化沟则采用立轴式表曝机,其轴和轴承中心受力,在同等机械制造水平条件下,由于其力学结构合理,使用寿命长,故障少。 C从生物处理技术角度,卡鲁塞尔氧化沟系统(包括二沉池和污泥回流),可以构成不同的MLSS浓度、回流污泥浓度、回流率和固体负荷,以求得最优处理参数组合。调节出流堰板或表曝机高低可变动叶轮浸没深度而调整充氧量。对于多沟串联沟型,可方便地组合氧化沟内的好氧、缺氧和厌氧组合而形成A-O、A2-O(A2C)工艺流程,其灵活性优于三沟交替式氧化沟。 D从活性污泥动力
18、学理论,氧化沟处理效率与MLSS成正比。国内卡鲁塞尔氧化沟的MLSS已经达到6000mg/L;国外资料报导则达到7000mg/L。几乎高出50。运行正常的卡鲁塞尔氧化沟的单位水量能耗比其他类型氧化沟低。 E在上述介绍的三沟交替式氧化沟的操作过程可知,人工控制操作难度很大,而自动控制必须可靠。这在试车调试和日常运行管理是复杂的。卡鲁塞尔氧化沟无论是人工或自动控制比较容易实施,可方便地按污水水质调整运行参数。 3.奥贝尔(Orbal)型氧化沟 这是由多个同心的沟渠组成的氧化沟,沟渠呈圆形或椭圆形。进水先引入最外的沟渠,在其中不断循环的同时,依次进入下一个沟渠,相当于一系列完全混合反应池串联在一起,
19、最后从中心的沟渠排出。Orbal型氧化沟的构造如图1-9所示。 奥贝尔型氧化沟的主要特点是: 圆形或椭圆形的平面形状,比渠道较长的氧化沟更能利用水流惯性,可节省推动水流的能耗; 多渠串联的型式可减少水流短路现象; 曝气设备多采用曝气转盘,水深可采用23.6m,并保持沟底流速为0.3 0.6m/s。 常用的奥贝尔型氧化沟分为三条沟渠,第一渠的容积约为总容积的6070,第二渠约为总容积的2030,第三渠则仅占总容积的10。在运行时,应保持第一、二及三渠的溶解氧分别为0、1、及2mg/L,以达到以下目的: 在第一渠内仅提供将BOD5物质氧化稳定所需的氧,却保持溶解氧为0或接近0,既可节约供氧的能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卡鲁塞尔 氧化 工艺 对比 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