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CAM的基本功能.doc
《CAD/CAM的基本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D/CAM的基本功能.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学时1.1.2 CADCAM的基本功能在CADCAM系统中,计算机主要帮助人们完成产品结构描述、工程信息表达、工程信息传输与转化、结构及过程的分析与优化、信息管理与过程管理等工作,因此。作为CADCAM系统,应具备图形图像处理、产品与过程建模、信息存储与管理、工程计算分析与优化、工程信息传输与交换、模拟与仿真、人机交互、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等基个功能。1图形图像处理机电产品设计中,涉及大量的图形图像处理任务,如图形的坐标变换、裁剪、渲染、消隐处理、光照处理等,无论是CAD、CAPP、CAM,都需要用到这项功能,是CADCAM系统所必备的。2产品与过程建模在CADCAM系统中,对产品信息及其相关
2、过程信息的描述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机电CADCAM系统来说,几何造型是其核心技术,因为在机电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结构体的描述与表达,如在设计阶段,需要应用几何造型系统来表达产品结构形状、大小、装配关系等;在有限元分析中,要应用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才能输入解算器处理;在数控编程中,要应用几何模型来完成刀具轨迹定义和加工参数输入等,几何造型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工具。3信息存储与管理由于CADCAM系统中数据量大、种类繁多,既有几何图形数据,又有属性语义数据;既有产品定义数据,又有生产控制数据;既有静态标准数据,又有动态过程数据,结构还相当复杂。因此CADCAM系统应能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3、,支持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信息流动与交换。通常,CADCAM系统采用工程数据库系统作为统一的数据环境,实现各种工程数据的管理。4工程计算分析与优化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分析计算任务如根据产品几何形状,计算出相应的体积、表面积、质量、重心位置、转动惯量等几何特件和物理特性,为系统进行工程分析和数值计算提供必要的基本参数;在结构分析中,需要进行应力、温度、位移等计算;图形处理中矩阵变换的运算、体素之间的布尔运算(交、并、差)等;在工艺规程设计中有工艺参数的计算。因此,要求CADCAM系统对各类计算分析的算法正确、全面,还要有较高的计算精度。CADCAM系统中结构分析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法,这
4、是一种数值近似求解方法用来计算复杂结构形状零件的静态、动态特性,强度、振动、热变形、磁场、温度场强度、应力分布状态等。所谓有限元法:先把一个原来是连续的物体剖分(离散)成有限个单元,且它们相互连接在有限个节点上(图6.1),承受等效的节点载荷,并根据平衡条件来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变形协调条件把这些单元重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组合体再综合求解。由于单元的个数是有限的,节点数目也是有限的,所以称为有限元法。CADCAM系统应具有优化求解的功能,也就是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使产品或工程设计中的预定指标达到最优。优化包括总体方案的优化、产品零件结构的优化、工艺参数的优化等。优化设计是现代设计方法学中的一个重
5、要的组成部分。5工程信息传输与交换CADCAM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必须与其它系统相互联系,即使是在CADCAM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也要进行信息交换。随着并行作业方式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着几个设计者或工作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换问题,因此,CADCAM系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传输管理功能和信息交换功能。6模拟与仿真 在CAD/CAM系统内部,建立一个实际产品或系统的数字化模型,例如机构、机械手、机器人等,通过运行仿真软件,代替、模拟真实系统的运行,用以预测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制造过程和产品的可制造性。如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从软件上实现零件试切的加工模拟,避免了现场调试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加工设备损坏
6、的风险,减少可制造费用,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通常有加工轨迹仿真,机构运动学模拟,机器人仿真,工件、刀具、机床的碰撞、干涉检验等。 7人机交互 在CAD/CAM系统中、人机接口是用户与系统连接的桥梁。友好的用户界面,是保证用户直接而有效地完成复杂设计任务的必耍条件,除软件界面设计外,还必须有交互设备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不断通信。8信息输入在CAD/CAM系统中,大量的信息是以人机交互方式输入系统的,但也有许多情况,如车间运控系统、质量保证系统、以反求工程为基础的造型系统等,是以计算机自动采集方式输入的,因此CAD/CAM系统还应具备自动信息输入功能。9信息输出CAD/CAM系统的信息输出包括各种
7、信息在显示器上的显示、工程图的输出、各种文档的输出和控制命令输出等。图形和各种信息的显示是实现人机交互的基础;工程图的输出,是CAD/CAM系统的基本要求,尽管在某些场合实现了无图加工,但在工程设计中,二维图形依然是表达工程信息最直观的手段,在许多场合均需要输出二维图纸,加人工审图、CAPP中的工艺图、复杂的加工信息标注等;文档的输出种类繁多,如设计文档、工艺文档、数控程序、程序检验报方、备类调度单、质检单等;控制命令包括设备驱动命令等。在上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分别构成成CAD、CAPP、CAM中各项任务的具体功能,如图1。3所示。1.1.3 CAD/CAM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CAD/CAM是
8、辅助人们完成产品设计、制造各个环节的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技术,它克服了传统手工设计和信息处理的许多缺陷,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与存储管理能力,结合人的经验、知识及创造性,形成一个人机交互、名尽所长、紧密配合的系统。它主要研究对象的描述、系统的分析、方案的优化、计算分析、工艺设计、仿真模拟、NC编程以及图形处理等理论和工程方法。输入的是设计要求,输出的是制造加工信息,如图14所示CAD/CAM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市场需求调查以及用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向CAD系统输入设计要求,利用几何建模功能构造出产品的几何模型,计算机特此模型转换为内部的数据信息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2)调
9、用系统程序库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对产品模型进行详细设计计算及结构、方案优化分析,确定产品总体设计方案及零部件的结构和主要参数,同时调用系统中的图形库,将设计的初步结果以图形的方式输出在显示器上。(3)根据屏幕显示的结果,对设计的初步结果作出判断,如果不满意,可以通过入机交互的方式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修改后的数据仍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4)系统从数据库中提取产品的设计制造信息,在分析其几何形状特点及有关技术要求后,对产品进行工艺规程设计,设计的结果存入系统的数据库,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输出。(5)用户可以对工艺规程设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允许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修改。最终的结果可以是生产中需要
10、的工艺卡片或以数据接口文件的形式存人数据库,以供后续模块读取。(6)利用外部设备输出工艺卡片,作为车间生产加上的指导性文件,或由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从数据库中读取工艺规程文件,生成NC加工指令,在有关设备上加工制造。(7)CADCAM系统在生成了产品加工的工艺规程之后,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验证其是否合理、可行,还可以进行刀具、夹具、工件之间的干涉、碰掩检验。(8)将所生成的工艺文件和数控加工程序输人生产计划系统,进行生产平衡后制订相应的作业计划(包括物料采购计划、制造资源添置计划、生产加工计划、产品装配计划、质量检测计划等)。(9)将生成的作业计划输入运行控制系统,完成产品加工生产任务在付诸实施
11、的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最后按要求生产出相应的产品。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从初始设计要求、产品设计的中间结果到最终的产品生产,都是信息不断产生、修改、交换、存取的过程。系统应能保证用户随时观察、修改各个阶段的数据,实施编辑处理,直到获得最佳结果。因此,CAD/CAM系统应当具备支持上工作过程的基本功能。12 CADCAM技术的发展回顾1.2.1 CAD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形成期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用阴极射线管(CRT)研制成功图形显示终端,实现了图形的动态显示,从此结束了计算机只能处理字符数据的历史。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12、)研制出类似于示波器的图形设备“旋风I号”(Whirlwind I),用它可以显示简单图形。1958年,美国Calcomp公司研制出滚筒式绘图仪;Gerber公司研制出平板绘图仪。整个50年代,人们大多采用电子管计算机,用机器语言编程。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为之配置的图形设备仅具有输出功能,CAD技术处于被动式的图形处理阶段。2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光笔,从而开始了交互式绘图。20世纪60年代初,开发了屏幕菜单点击、功能键操作、光笔定位、图形动态修改等交互绘图技术。1962年美国学者Ivan Suthcrland开发出第一个交互式图形系统Skechpad。此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C
13、AD商品软件。如1964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商品化的计算机绘图设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多路分时图形控制台,可实现各阶段的汽车设计。60年代未,美国安装的CAD工作站已达200多台,可供几百人使用。但当时由于显示器价格昂贵,CAD系统很难推广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未期,显示技术产生了突破,显乐器成本大幅下降,CAD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大大提高,CAD用户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形成CAD产业。20世纪70年代的CAD技术还是以二维绘图和三维线框图形系统为主。 3成熟期 1973年诞生了第一个实体造型(Solid Modeling)试验系统,并于1978年推出了第一代实体造型软件,此后的二十年中实体
14、造型技术成为CAD技术发展的主流,并走向成熟,出现了一批以三维实体造型为核心的CAD软件系统。实体造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拓宽了CAD技术的应用领域,出现了面向中小企业的CADCAM商品化系统。70年代末,美国CAD工作站安装数量超过12000台,使用者超过25000人。4集成期 在这个时期,图形系统和CADCAM工作站的销售量与日惧增。1981年美国实际安装CAD系统5000套,1983年超过12000套,1988年发展到63000套。CAD/AM技术从大中企业向小企业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从用于产品设计发展到用于工程设计和工艺设计。同时,CAD技术和系统的开放性取决于其所用计算
15、机和系统软件的开放性。在这个时期由于微机加Windows 9598NT操作系统与工作站加Unix操作系统在以太网的环境下构成了CAD系统的主流工作平台,因此,现在的CAD技术和系统都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同时,CAD、CAM各自对设计和生产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被认同,加之设计和制造自动化的需求,出现了集成化的CAD/CM系统。1.2.2 CAM技术的发展美国自1946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后,就不断地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机械制造领域。1952年首次研制成功数控(Numerical control,NC)机床,该机床只需通过改变数控程序即可完成不同零件的加工,奠定了CAM的硬件基础。为解决加
16、工编程问题,1955年研制成功在通用计算机上运行的自动编程工具(APT)语言,实现了NC程序编制的自动化。为了进一步提高NC机床的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于1958年研制成功自动换刀镗铣加工中心(Machining Center,MC),能在一次装夹中完成多工序的集中加工。随即于1962年,在机床数控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实现了物流搬运的柔性自动化。1962年出现了用一台通用计算机集中控制多台数控机床的直接数控(Direct Nc,DNC),从而降低了机床数控装置的制造成本,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数控机床与计算机辅助数控程序编制的出现,成为CAM硬、软件的开端。它将高效率与高柔性融合
17、于一体、实现了单机的柔性自动化,为现代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1967年,英国莫林公司首先建造了一条由计算机集中控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称之为“莫林24”(意即24小时连续加工)。它包括6台加工中心和1条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输送线并用计算机编制NC程序、作业计划和统计报表。紧接着美国辛辛那堤公司研制了一条与莫林24类似的系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定名为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随着APT语言编程方法的广泛应用,编程方法的改进和加工程序的检验与评价成为CAM中的关键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几何造型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和数控编程
18、后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交互式图形编程系统,标志着CAM技术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随后,出现了加工过程仿真和加工程序检验系统,也为CAD/CAM集成莫定了基础。计算机辅助制造正向智能化、最佳化、集成化等方面发展和延伸,例如工艺设计方面的专家系统、智能化质量控制系统、优化作业排序与动态调度正处于发展之中。1.2.3 CAPP技术的发展最早出现的CAPP系统是挪威工业公司于1969年开发的AUTOPROS系统。早期的CAPP系统一般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把零件分类归并成族,制订出各零件族相应的典型工艺过程,然后按有关零件的具体工艺信息生成加工该零件的工艺规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于1980年开发的AU
19、TOCAP系统等均属此类系统。这类系统针对性强,只适用于特定的工厂,可移植性差,因而局限性大、适应能力差。但派生式CAPP系统的开发周期短、费用低、投资少和易于取得实际效益,是中小企业常用的方式。为了克服派生式CAPP系统的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创成式CAPP系统的研究工作。创成式CAPP系统中不存储典型工艺过程,它采用一定的逻辑算法,对输入的几何要素等信息进行处理并确定加工要素,从而自动生成工艺规程。例如美国普渡大学在1977年开发的APPAS系统、美国普渡大学和宾州大学在1983年联合开发的TIPPS系统、德国阿亨大学在1980年开发的AUTAP系统等。由于工艺过程涉及的因素太多,完全自动创
20、成工艺规程的通用系统仍停留在研究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创成式CAPP系统的研究转向具有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方面,专家系统已成为CAPP的重要发展趋势。专家系统可模仿工艺专家的逻辑思维方式,利用专家的知识对非确定性的工艺过程设计做出逻辑决策。目前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使CAPP专家系统达到实用化和工具化。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研究CAPP。同济大学在1982年开发出国内第一个CAPP系统,即TOJICAP系统。至今国内已开发出上百个CAPP系统,其中有派生式、创成式,也有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开发的专家系统。目前,CAPP主要应用在零件的机械加工方面,但已逐渐向其它工艺领域扩展,
21、如热处理、锻造、冲压和装配等,应用前景是广阔的。1.2.4 CADCAM的集成技术CAD/CAM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用户需求和技术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构造模式。在数据结构、软件组织结构、数据标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CAD和CAM两项技术虽然差不多是同时诞生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是按照各自轨迹独立地发展起来的。由于CAD、CAPP、CAM在数据结构、软件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各系统之间很难自动完成数据交换,往往由CAD生成的设计信息需要手工转录到CAPP、CAM系统中,严重阻碍了CAD、CAPP、CAM效益的发挥。于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提出了CAD/C
22、AM集成的概念,有力地推动了CAD、CAM技术向着一体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工程化的CAD/CAM商品化软件系统,其中较著名的有CADAM、CADIA、UG、IDEAS、ProENGINEER、ACIS等,它们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造船等领域。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CAD/CAM系统的集成度不断增加,特征造型技术的成熟应用,为从根本上解决由CAD/CAM的数据流无缝传递奠定了基础,使CAD/CAM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使得CAD/CAM系统能够发挥出最高的效益。13 CADCAM技术的应用1.3.1 CAD/CAM的应用状况近二十年中,CAD/CAM是发展最
23、迅速的技术和产业之一,也是应用领域最广泛的实用技术之,它推动了制造领域的革命。1990年,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对人类25年(1964一1989)的工程成就进行评比的结果中,CAD/CAM技术开发和应用在十大成就中居第六位:同时,这一新技术及其应用水平也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已有80以上的企业使用CAD/CAM技术;国内也的70的大中型企业使用了CAD/CAM技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CAD/CAM系统的性能价格比不断提高,使得CAD/CAM技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1990年全世界CAD/CAM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并逐年增
24、加,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率。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切,CAD/CAM技术的应用已进入近百个工业领域。各种资料表明:公认应用比较成熟的是机械、电子、建筑等领域。表1.1出了1991一1995年全球CAD/CAM软件销售额。CAD/CAM软件销售额逐年增长,销售额年增长率也逐年提高(表12)并且最近几年有超过10的势头。这说明rADrAM系统的社会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航空航天、造船、机床制造、汽车都是国内外应用CAD/CAM技术较早的工业部门。首光是用于飞机、船体、机床、汽车零部件的外形设计;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计算,如结构分析、优化设计、仿真模拟;最后根据CAD的几何数据与加工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AD CAM 基本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