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oc
《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红狐是个不愿被人类社会驯服的动物,所以虹影尊敬它。面对着它挑战的眼睛,虹影必须说明,她也一样,不是一个容易被驯化的灵魂。 虹影 虹影.虹影对红狐说自己(自序)A.火狐虹影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虹影以红狐自居,想象自己是一只不被驯化的红狐,没有任何拘束,肆无忌惮地奔跑在茫茫草原,恣意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她首先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移居国外之后开始尝试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作为著名的海外华文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为她带来极大的荣誉: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联合报1997年最佳读书奖,2004年被台湾选为中学生书评竞赛规定书籍;2005年获得有“意大利的文化奥斯卡
2、奖”之称的“罗马文学奖”;但是她的小说作品风格变化多端,从最初的先锋性小说到后来的现实小说、章回体小说、重写笔记体小说等;语言上经历了从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的转变,这些变化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着实让中国文坛吃了一惊,现有的文坛经验根本无法对其归类;同时小说内容对性爱场面的大肆描写让虹影被冠以“身体写作”的“先驱”,被列入“美女作家”的行列。虽然在中国文坛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虹影仍然作为一种倔强的存在坚持自己的创作梦想,不予放弃和气馁,正是这种红狐的精神,不与世人相争的性格,虹影继续为我们展现许多作品,成为少有的多产作家之一,进入2000年以来她几乎是以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迅速推出自己的
3、新作。虹影立足于文坛最突出的贡献是长篇小说创作,其中长篇小说致力于女性描写,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如饥饿的女儿里面的六六、母亲、大姐等;英国情人的闵;上海王的筱月桂等等,她们都表现了女性的成功奋斗史,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于是虹影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言人,她的作品也被用来研究女性主义。但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女性主义色彩的解读被扩大化了,在女性主义光环掩盖下有更深层次的内容,作品中对宏大场面的描写、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包括对全球化语境下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多种后现代理论的运用都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认识,特别是作品中渗透的深刻的
4、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我们对虹影的期待与研究不能局限在某一种主题或是某一写作角度,而是紧随时代步伐,愈发看清作品中流露的文化涵义,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本论文将选取海外华文女作家虹影及其几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虹影作为英国华文女作家之一近年来日益受到中国文坛的关注,在大陆文坛的表现和活动日益活跃,同时小说创作是她最值得骄傲的资本,是她对文坛最主要的贡献,国内外文坛对她评价相对较高的是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中对宏大场面的描写、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包括对全球化语境下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多种后现代理论的运用都超
5、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认识,特别是作品中渗透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与上述重复)一、虹影介绍(这部分可以删掉)虹影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重庆,1989年进入鲁迅文学院读书,后来又进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1991年随丈夫赵毅衡留学英国,现居住伦敦、北京二地,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虹影首先是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的,1983年在重庆工人作品选第二期上发表第一批诗组诗,1988年诗集天堂鸟被选入重庆工人作品选。1991年起留学英国,开始了小说创作,虹影在海外坚持用中文写作,在华文文学上取得较大的成
6、绩,被誉为新移民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新移民文学的三驾马车:严歌苓、张翎、虹影、陈祥蕉.海外华文文学的现实版图J.南方日报,2006.著有饥饿的女儿、女子有行、K(又译英国情人)、阿难等长篇小说,还有被称为“上海三部曲”的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等,其中有多部长篇被译成25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地出版。她在港澳台和国外获得众多奖项,其中脏手指瓶盖子获纽约先锋文学杂志Trafika1994年国际小说奖;长篇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联合报1997年最佳读书奖,2004年被台湾选为中学生书评竞赛规定书籍;2000年她被国内权威媒体评为十大人气作家之一;2001年被评为
7、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称为“脂粉阵里的英雄”;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ENDEPENDENT评为2002年年度十大好书之一;2005年获得有“意大利的文化奥斯卡奖”之称的“罗马文学奖”;其他作品先后获得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新诗奖,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虹影在国外获得众多殊荣的同时,她在大陆文坛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是“墙外开花墙里也红”,相反受到更多的是外界的舆论压力和争议:她的K因为涉嫌辱没先人名声被告上法庭,成为禁书,在更改了书中有争议的人名、地名以后,小说才得以以英国情人为名重新在大陆出版;她的绿袖子还被认为是抄袭作品,甚至中国大陆一
8、些评论家也是大批虹影,在报纸上称虹影为“女流氓”, 虹影.英国情人修订本说明A.英国情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1.呼吁全国人民“拒读虹影”, 同上由此,虹影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评为2002、2003年“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 虹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国外获得众多奖项,在国内却备受争议,但虹影并没有因为争议,因为舆论压力而放弃写作,正是因为她对写作的真诚,对文学的执着,才让她每年都硕果累累,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同时虹影在国内被误读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虹影现象”, 何华.“虹影现象”:多重视域关照下的社会文化产儿D.暨南大学,2008,5.这是值得文学界关注
9、与研究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充满疑问和好奇,试图通过拜读作品,借助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以期从中找到答案。二、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一种百科全书,一种求知方法,尤其是世界上各种事件、人物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网。是一种纷繁的文本。”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新千年文学备忘录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3.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对长篇小说作了很高的评价。长篇小说是具有超难度写作技能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拥有极高的智力、才能、经验和技术等,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甚至关系到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耐性,“它的制作完成总是显现着写作者创作的激情、智慧和对文
10、学技艺的完美追求。” 郎伟.90年代以来宁夏长篇小说创作状况考察A.马汉文.宁夏长篇小说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9.本论文将选取虹影的几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列出具体作品)为例进行论证,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长篇小说跟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体裁相比在理论论证上更具有说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作者表达自己心声的工具,所思所想都融进作品中,而且叙述起来比诗歌、散文等更具有自由性,同时长篇小说比短篇小说容纳了更多的内容和涵义,深度更广,更值得我们探究;其次,虹影的这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共同体现了虹影创作的文化意蕴,向我们展示了女性书写意义下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正
11、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由于论证的需要,本论文在举证时将忽略虹影所创作的这几部长篇小说的先后顺序,而且在论述时也可能会有交叉论述的现象,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论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本意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特作声明。笔者将整篇论文分为四章,运用文本解读、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身份批评等理论(理论过多,运用好其中一种就可以了。还是用女性主义理论比较好,女性主义理论就包含着身份批评)对虹影长篇小说创作作一个整体观照,以期探讨虹影小说创作隐藏在女性书写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蕴,为虹影文化研究做绵薄之力。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虹影作为特
12、立独行的女作家,在国外文坛获得众多荣誉的同时,在大陆文坛却备受争议,没有得到相应的文学地位。本文借助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运用分类统计的方法,分别从作品出版情况、作品研究情况和研究评述三个方面对虹影在大陆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一、虹影作品出版情况虹影从写诗开始文学生涯,1983年2月发表组诗,刊登在重庆工人作品选上,但她的诗歌并没有在国内文坛引起众人的关注;1991年虹影留学英国开始小说创作,这时虽然有大陆的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社对虹影的作品宠爱有佳:作家出版社1993年刊登墓床(与赵毅衡合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发行小说集你一直对温柔妥协;
13、云南出版社(她们文学丛书)1995年出版发行小说集玄机之桥;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小说集六指,但这些与台湾和海外文学出版界相比差距甚远。虹影没有受到重视的诗歌却在出国第一年就获得了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1992年诗歌琴声获得台湾联合报第14届新诗奖,1994年获得台湾创世纪40年诗歌优选奖。从1983年到1996年虹影的作品大多是在台湾出版社或海外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相应的奖项,这一特殊的现象只能说明,虹影及其作品在大陆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她的作品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虹影在大陆缺少相应的读者群。直到1997年小说饥饿的女儿推出以后这种僵局才被打破,或许是因为饥饿的女儿抛弃了她以往的
14、写作风格,由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不再是单纯写移民以后的生活、体验,而是联系国内,将个人身世、命运同祖国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饥饿的女儿写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三年大饥荒年代人们的遭遇,写出了整个60年代中国大众共同的苦难,共同的经历与感受,与命运、天灾抗争的苦难经历,正因为这样,作品引起了大陆同胞的共鸣,从那时起,虹影的作品才陆续被介绍到大陆。随后她的几部长篇都陆续在大陆各出版社、杂志、期刊被刊登出版:2001年,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K也被刊登在作家杂志第12期;2001年,长篇阿难刊登在作家杂志上;2002年,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孔雀的叫喊,长春文艺出
15、版社出版英国情人,长篇上海王刊登在收获杂志上,同年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上海之死刊登在收获杂志,2005年,又刊登了上海魔术师。这样虹影的作品在大陆开始得到迅速地传播,虹影几乎是以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进入大陆文坛。她的小说阿难、上海王等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开始进入影视行业,且收视率极高,成为大众艺术。然而可谓硕果累累的虹影,她的作品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她的小说背叛之夏到现在都还未被允许在大陆出版,绿袖子涉嫌抄袭杜拉斯的广岛之恋,饥饿的女儿也因为版权问题引起官司。 二、作品研究情况(着重探讨小说研究就可以,其余可以不写。)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虹影的作品一方面开始得到大陆出版界的认
16、同,另一方面虹影本人也因为各种写作原因受到争议,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大陆对虹影作品的研究情况。起初,从虹影1980年开始诗歌创作直到1991年留学英国,大陆文坛对虹影诗歌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仅在1998年虹影获得重庆建国四十周年重庆文学奖。虹影1991年留学英国,在诗歌创作基础上开始小说、散文的创作,尝试多种文体风格,但大陆文坛对她的研究(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刊登研究虹影作品的文章)是从1994年开始的。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来看,自1994年至2008年7月,大陆对虹影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大约有103篇,这当中包括从2004年到2008年6月的26篇学位论文(硕士论文25篇,博士论文1篇)此外
17、,还有10篇博士论文对虹影本人及作品有所提及,在本文以后的论述中不再做详细的评述,因为毕竟研究还不够直接和深入。其中,1994年-2000年的文章有5篇,2001年-2004年27篇,2005年-2008年6月71篇(含26篇学位论文)。从这一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虹影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数量大增,说明大陆文坛、评论界开始对虹影及其作品的关注与研究。 1、作品研究从1994年到2008年7月,大陆对虹影作品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不同文体作品的研究,二是作家创作研究。其中重点在对不同文体作品的研究上,具体又可分为诗歌研究、散文研究和小说研究,本文将逐一进行概述分析。
18、1.1、诗歌研究主要文章有王宏图的危险的幽会沸腾的夜幸存者虹影诗歌小札记(当代作家评论1994,3),该文分三部分:缘起,危险的幽会,炼狱中的受难者。作者借用这三部分,对虹影的琴声、暗杀的代价、枯萎等诗作都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作者首先认为虹影写作缘起于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认为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是通向虹影诗歌王国的密码,尽管风格千差万别;进而又解读虹影诗歌的与众不同之处,认为虹影的诗歌写出了女性的欲望之说,以其独特的体验、视界和言说方式诉说女性的种种;最后又分析了虹影诗歌的语言特色,认为虹影诗歌是用语言在与死亡作亲密接触。赵毅衡的虹影打伞(文学自由谈1996,1),在该文中,赵毅衡说虹影的诗是虹影的
19、血肉,小说是她的艺术,认为通过作品认识不了虹影,在“新生代”作家中,虹影的小说题材宽,场面大,人物调度的腾挪,都朝大处走,自传因素少。要说生活经验,大部分作家都有,虹影的并不比别人少,但虹影的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写自身体验。赵毅衡表达了对虹影的别样认识,总结了透过作品并不能真正读懂虹影,读懂真正的虹影。周旋的虹影诗歌及点评(诗选刊2005,2),总结了虹影诗歌的两个特点,即丰富想象词语的运用;密集的意象;浪漫表白式的结构。 1.2、散文研究文章有黎荔的自成一格的虹影散文(河西学院学报2005,6),论述了虹影散文奇意、洞察力、譬喻的特征,是诗语小说双重影响的结果,真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相得益彰,也
20、造就了虹影散文的坦诚率真、毫无矫饰的造作,坚持本真的写作立场。(可以删掉)1.3、小说研究 小说研究类文章所占比重最大,分类也比较细。主要有具体作品研究、叙事学研究、主题学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这样分类不是很科学),等等。1.3、1具体作品研究根据作品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饥饿的女儿的分析。文章有张庆辉的时代的细部读虹影的(百科知识2001,9),论述了饥饿的女儿是对60年代三年大饥荒时代的真实写照,是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是时代的细部解读,关于生理的和心理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全面描写;饥饿的女儿更大的文本价值,是为现实主义创作流向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展示了现实主义创作撼人心魄的艺术价值
21、。张庆辉认为这种向现实主义的回归是一种新的超越。阮南燕的对生命本真的还原和超越虹影解读(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1,6),论述了作为自传体小说的饥饿的女儿,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我叛逆品性的成因,在对城市贫民生存市域的本真还原中,隐含着作者对苦难历史的理性思索。周山丹的女性自传故事的另一种讲法评虹影(当代文坛2001,6),本文分析了这篇自传体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把个体经验同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交织在一起,认为作品把个人遭遇同国家、民族历史相结合,因而具有厚重的历史意蕴,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蕴,本文依次从叙述视角、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等方面叙述了虹影饥饿的女儿与以往一些女性作家的自传
22、体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饥饿的女儿的出现为女性写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示了女性故事的另一种讲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写作手法具有某种参考价值。赵华的直面灵魂的书写评虹影(潍坊学院学报2003,1),该文通过分析虹影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形象,论述了虹影从以前写作中的白日梦式的境遇中走出,开始回到现实,以女性的视角审视历史的变迁,是对以往女权主义的一种反击。这一类对饥饿的女儿的研究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一方面承认其自传体小说性质,又对其所体现的与历史相结合的宏伟叙述场面、冷静客观的语言进行高度评价。第二类是对作品阿难的解读,这样的文章仅有2篇,文章有徐素萍的试析虹影小说中的多元历难(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3、2003,2),本文认为阿难在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两难选择的同时,在叙述方面也表现了两难,主要从人物形象层面、叙述层面的多重两难及其解决进行了详细的评述。第三类是对作品K的探讨,文章有陈晓明的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关于虹影的断想(南方文坛2002,3),陈晓明认为K证明了虹影的文学才华,可以说这是一部专业化小说,它证明了虹影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展示了当代小说的多样性前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K的故事情节、人物、结构以及叙述节奏都有出色的把握;K表现了与其他小说的不同点,它所描写的爱情打上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烙印,具有意识形态的含量;借助作品中朱利安第一次与林见面的场景,分析了虹影心理描写的功底,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说 创作 中的 女权主义 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