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传》读后感(最新版) .doc
《《屠呦呦传》读后感(最新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屠呦呦传》读后感(最新版) .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屠呦呦传读后感屠呦呦传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屠呦呦传,领略了一代女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她的求真务实、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情怀令人敬仰,也蛮励志滴。以下是我喜欢的部分章节摘录与大家. 屠呦呦传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屠呦呦传,领略了一代女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她的求真务实、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情怀令人敬仰,也蛮励志滴。以下是我喜欢的部分章节摘录与大家一起分享。 呦呦初鸣,向医而行 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哭声呦呦,犹如鹿鸣。当初父亲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之后又对仗了一句 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似乎这才是哲理,这才完美。 屠呦呦从小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只
2、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开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 她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 治己救人 的朴素愿望。 屠呦呦就读宁波中学时的班主任曾给她写下鼓励的评语: 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
3、气。 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患病治愈的经历,已让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1951年,屠呦呦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工作初期,她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1959年,参加工作4年后,屠呦呦成为卫生部组织的 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 学员,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知识。在持续两年半的脱产
4、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屠呦呦还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中药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感性认识。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次极具开创性的脱产培训,屠呦呦真正开始熟练掌握拥有能阅读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语言的能力,并能够了解各自的历史和理念差异,进而将传统医学经验知识和现代生物医学最高水平联系在一起,为今后青蒿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屠呦呦与中学同学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她们两口子的共同主题,实际上只有两个字 奉献。 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
5、扔,就走了。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了托儿所的全托班,以至于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 。小女儿第一次对母亲有清晰印象,已是3岁多。这些做法,在现在人眼里好像这些不那么近乎人情,但是在那个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缺医少药,国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那时的人们都想着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就是要坚决完成的。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啊! 矢志寻蒿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迎来了科研人生的重要转折 全国 523 任务。 523 办公室负责人专程来到中医研究院,开诚布公地说: 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到流行地调查,曾收集验秘方来试验,有的有一定效果但不满意,用法、制
6、剂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方子拿了不少,很多是大复方,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少,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 疟疾,发起病来一会高烧焚身,一会如坠冰窟,颤抖不止。在人类与疟疾的战斗史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来自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二战期间科学家又发明了奎宁替代物 氯喹。氯喹曾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在被氯喹克制了近200年后,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又大范围爆发疟疾。疟疾问题已属于 内
7、忧外患 ,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至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有万余种,但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当 523 课题组的重任交给屠呦呦的时候,在最初阶段,她只是 光杆司令 ,只有她一个人孤独的踏上了寻药之路。先从本草研究入手,屠呦呦开始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于1969年4月送交 523 办公室,并开始转送相关单位参考。这其中,其实就包括后来提取出青蒿素的青蒿。寻药之旅蛮曲折的。 波折一: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
8、和实验中,青蒿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当时,配伍解决常山碱致呕吐的副作用问题,才是屠呦呦工作的重点。而最好的组合也只是对鸽子的呕吐模型较为有效,对猫呕吐模型基本无效。 波折二:1969年5月起,她开始纸杯中药水提物、乙醇提取物送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抗疟药筛选,至6月底送样品50余个。其中,发现胡椒提取物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抑制率达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改善疟状,灭虫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波折三:1969年7月,时值 523 任务下海南疟区现场季节。临床观察中发现,胡椒和辣椒加明矾的多种制备样品对鼠疟抑制率达80%以上,但对疟疾病人只
9、能改善症状,并不能使患者的疟原虫转阴。 波折四:1970年2月至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 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
10、水火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古方上说: 青蒿一握,以水而生渍,绞取汁,尽服之。 然而,真实的实验确是繁复而冗杂的。在屠呦呦2016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她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书中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 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为什么古人用 绞汁 ?既往的提取研究,一般中药常用水煎煮或者用乙醇提取,但结果都不好,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再有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
11、能绞出 汁 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这是否还涉及药用部分以及采收季节的问题?经过周密的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对一些重点关注的药物,还设计了多个方案。如青蒿就设计了用低温提取,控制温度在60摄氏度以下;用水、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提取;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证实青蒿乙醚提取物效果最好!曙光初现,经历了上百次失败的团队再度振奋起来。提取物中的酸性部分具较强毒性又无效,而保留下来的中性部分才是抗疟药效集中的有效部分。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后,这个关键的新发现,让屠呦呦感到一丝兴奋。当时屠呦呦的家就在研究所里,步行2分钟就能到达实验室,即使是每天晚饭过后,她也要回到
12、实验室里,和大家一起忙碌到九十点钟。1971年10月初,屠呦呦带领课题组正在试验室紧张忙碌着。这是在190次的失败后,大家再一次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着筛选。10月4日,一双双眼睛,都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尽管,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以身试药 发现青蒿素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短时间内提取大量的青蒿提取物,困难重重。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业务工作都停了,根本没有药厂可配合。回忆那段攻坚期,屠呦呦的丈夫很心疼妻子:
13、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危害,当时设备设施都比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实验防护,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 日复一日,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 乙醚提取物有了,但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却出现了问题,在各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的毒副作用。因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实在不想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否则就要再等上一年。为了让青蒿乙醚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试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当年,屠呦呦的表态令
14、很多人惊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又这样的胆识和气魄。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 最终在试药观察情况良好,1972年8-10月,屠呦呦亲自携药赴海南昌江疟区,克服高温酷暑,跋山涉水,抢时间找病人。最终疗效观察结果均令人满意。 阶段性胜利,没有让屠呦呦放慢脚步。很快,大家开始进行对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纯化与分离工作。在客观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课题组坚持竭尽所能的努力抗疟有效的单体结晶。终于,在11月8日分离得到的晶体有显效。这是首次以药效证实,从青蒿中获得的单一化合物,具有抗疟活性。 首次临床观察
15、出师不利 青蒿素的动物及人体的安全性试验已经通过,意味着新一代抗疟药即将诞生。大家都对临床验证翘首以望。然而,青蒿素的临床验证却是一波三折。青蒿素片剂被送到海南现场后,由已经在那里工作的针灸所的医生负责临床观察。1973年9月22日前,观察了青蒿素治疗外来人口恶性疟疾5例,结果仅1例有效,2例血中疟原虫数量有所降低,因患者心率有期前收缩而停药,2例无效。效果不够理想。消息经电话传回北京,大家都十分意外,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大家开始查找原因。青蒿素纯度没问题,动物实验的数据没问题,问题难道出在剂型上吗?随机,请在海南做临床实验的人员把片剂寄回北京。当检查剩余的药片时,大家感觉药片
16、很硬,用乳钵都难以将片子碾碎,发现原来是崩解度出了问题,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屠呦呦决定,用青蒿素单体原粉直接装胶囊。赶在海南疟区现场观察季节结束前抓紧验证,以明确青蒿素是否有临床疗效。于是,屠呦呦亲自动手,将该青蒿素装入胶囊,时任中药所副所长章国镇身负重任,携青蒿素胶囊付海南,9月29日抵达疫区现场,观察里3例外来人口间日疟,结果表明,药后平均31小时内体温复常,18.5小时血疟原虫转阴,全部有效,未见明显副作用。但因海南疟区现场观察季节结束,未能继续验证。这是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试用,说明屠呦呦课题组所得到的青蒿素就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 举国大协作的奇迹 2016年,作为 医学界的诺贝尔奖 的拉
17、斯克奖之所以花落屠呦呦,评委会所依据的是三个 第一 :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 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获奖之后,与众人欣喜难言相比,屠呦呦显得淡定平静,她多次强调: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这并非客套话 举国大协作创造的奇迹,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已被屡次证明。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 青蒿素就是几十家科研机构,几百位科学家共同奋斗的历程。举国体制在当年困难的条件下发挥了极大作用,这种团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在整个 523 任务中,高虐区现场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危重病例救治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屠呦呦传 屠呦呦传读后感最新版 呦呦 读后感 最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