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doc
《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余光中诗歌的乡愁情节摘要: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余光中的乡愁诗透过乡愁的外在形式深切地反映了诗人的乡愁情节、中国情结和民族意识。从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回归母体情结和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来论述余诗丰富的内涵。余光中通过从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想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关键词:诗歌创作;乡愁情节;超越意义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天涯游子漂泊异乡,常将满怀的思想愁绪寄托于诗情。在我国古今诗歌长廊中,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千古绝唱。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高适的
2、“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张谓的“还家千里梦,为客五更愁” (同王徽君湘中有怀),都是游子思念家乡的生动写照,思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题,乡愁也成为积淀在中华民族性格深处的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台湾文学而言,思乡更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同胞尤其是大陆赴台人员,与故乡隔海相望却难了归乡宿愿,只好将这种有家难归,亲情难叙的思乡之痛化作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来抒写情系大陆、思念故园的强烈感情。余光中的诗乡愁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愁的艺术魅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
3、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是台湾乡愁诗中的佼佼者,让人为之心动,读之欲哭。诗歌言浅意深,将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普普通通的意象映照出四种不同情绪的交织重叠,步步推进,皆汇为浓浓的“乡愁”,且愁因距离而生,因空阔而凄惶,因无望而动人。他的乡愁诗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挥之难去的绵长思乡之情。这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诗人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成为诗人诗歌创作的一个母题。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舟子的悲歌、民歌、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这些诗歌展示了诗人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对文化传统的挚爱、依
4、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以及对历史命运的审视、反思。下面就从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三方面方面论述诗歌乡愁所表现出来的乡愁。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表达的是海岛孤客对故乡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中充满离别之痛,思念之苦,但由于选取的意象有特色,给人的感受也很有特别。虽写乡愁,通篇却没有写愁,也没有写思,而是把它们转化成了物,转化成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既是情的载体,也是情的变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寄予的是“我”对母亲的依恋;长大后,乡愁是窄窄的船票,承载的是“我”对新娘的爱恋;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表达的是别离;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的是分离。表面看来,乡愁是借时空的变化
5、抒发感情,时空只是一条抒情线索。仔细品味却别有滋味,一枚小小的邮票,几张薄薄的纸张,与其说是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不如说是对母亲的安慰;长大后,母亲依然不在身边,而此时的思念的对象却成了新娘,心动变成了行动。此时邮票已不能慰藉我的思念,而是渴望一张船票,把自己载到新娘的身边;而后来,母亲辞世了,虽然隔的只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然而却是阴阳两隔,无论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承载不了这种离别之情。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把“我”与“大陆”分离,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对这一难以逾越的阻隔,诗人只用“一湾浅浅的海峡”轻轻带过,在淡淡的平静的叙述中,将悬于个人之心的乡愁系于民族之魂,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主题,使
6、这首诗具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美学气韵。 其次,从诗的形式上看,具有建筑美和音乐美。余光中的乡愁诗体自由而严整,具有一种建筑美。全诗四节,各节句数相等,结构相同,形式一致,各节相应诗句的数字也相同。开头第一小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定下了全诗的结构模式,以下三节句式都比此节相同,使得全诗结构严整有序。但在每一小节的内部,句子有长有短,使全诗严整之中又有变化,给人以参差错落的美感。诗歌还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全诗节与节之间结构相同,词语上只有几个字的变化,通过反复咏叹,可以获得意义上的凸显和节奏的美感。“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
7、浅的”这样几个结构相同的数量词和叠词,并在同一位置反复出现,构成了节奏相同、音调和谐的音乐美感。这样的结构方式,有助于渲染一种浓烈的气氛,使作者的思想之情步步加深,并在结尾得到升华。第三,在语言风格上,朴素自然而又蕴藉深厚。“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我在这头/在那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完全是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之感,娓娓道出离乡之苦,思想之痛。尤其叠字的反复运用,更增添了诗歌口语化合生活化的色彩,读来让人感到清新自然。含而不露、蕴藉深厚是此诗语言风格的另一特色。诗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没有声嘶力竭的痛哭,有点只是平静的叙述。
8、此诗的高明就在于它能从日常琐事入手,寓意深刻的社会主题,正是这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这种写法继承了中国古代思乡诗含而不露、哀而不怨的风格,品读起来更加耐人寻味。正如余光中在从母亲打外遇一文中所说: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中国情结正是这类作品的精魂,它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寻根情结与历史沧桑感 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20世纪中叶,一道海峡将中国隔离为两岸,几百万人离开大陆,漂泊到孤岛,如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说:“流亡到台湾的第二代作家,他们成长的
9、主要岁月在台度过,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歧异,不管他们的本籍相隔多远,其内心同被一件历史事实所塑模:他们全与乡土脱了节,被逼背井离乡,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注定寄生异地的陌生环境。”余光中的诗作抒写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漂泊台湾的无根者的悲情。这类乡愁诗文首先表现的是一种心灵中的忧伤、精神上的痛苦。乡愁就将这种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写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三大悲情: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而第四节将具象化的场景概括为故乡别,堪称当代同类题材诗歌的绝唱。如果20世纪新诗有那么三五首可以流传后代的话,乡愁必在其中。在我当死时中有这样的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
10、最母亲的过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这首诗时,诗人不到四十岁,之所以想到“死时”,是感到这一生再也回不到祖国故土了,于是只有期盼死后葬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其悲患何等深重、沉痛。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十岁前,饱尝流离失所之苦,为避战乱,随母亲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北上昆明,跟着入川。中学时代在四川乡下度过。大学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和福建的厦门大学就读,然后去台湾,进入台大外文系。1958年,他去美国留学,讲学,回台后在大学任教,后又到香港讲学十载。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个人经历,从小到大无数次的与亲人的聚合离散,不断的漂泊流浪,使故乡故土在诗人心中成为依依难忘的思念之乡。于是一首首
11、乡愁的苦咏便由此产生。而期间,诗人经历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的两次放逐,越来越远,如台湾诗人简政珍所说,是一种双重放逐,余光中远赴美国,不但远离了故国,也离开了台湾,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更痛苦了。与历代诗人不同的是,古代诗人被放逐,几乎都是被贬,而余光中却并非官员,他们放逐并没有受到肉体的折磨,完全是精神上的“断奶”。写于美国的我之固体化中有这样的诗句: “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诗人拒绝西方,不认同西方。在敲打乐中,诗人反复唱到: “我们不快乐,仍然不快乐啊颇不快乐极其不快乐不快乐”,因为他们的跟不在异域它国。聂鲁达曾经说过: “如非被波无奈,诗人不能
12、离开自己生根的地方。即便非离开不可,他的根也要通过海底,他的种子也要随风飘扬。“诗人应具有自觉自愿的民族性,深思熟虑的民族性和乡土性质”。余光中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无根一代的思乡情怀,这种强烈的悲患情怀跳荡于字里行间。深广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首先与人民大众维系为一体。余光中抒写了在特定历史时期:20世纪下半叶、祖国被分裂状况下人民的命运、期盼与心态。余光中跟父母去台湾,以后在台成家,子女也都在身边,并没有直系亲人留在大陆,而他却写出了那么动人心魄的诗篇。乡愁中反复歌咏的“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个“我”是诗人自己,更是人民大众的代称。自然,母亲、大陆所指是人民、故土,是
13、整个民族。在民歌这首诗中,诗人更是把自己与人民融为一体: “有一天我的血液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这首诗从黄河之歌,到长江之歌,从我之歌,最后到民族之歌,唱出了人民的声音,澎湃着强烈的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心声。诗集在冷战的年代的开篇有一首致读者,可以视为诗人深情的自白:“一千个故事是一个故事/那主题永远是一个主题/永远是一个羞耻和荣誉/当我说中国时我只是说/有那么一个人:像我像他像你。你、我、他与中国维系在一起,那就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一页历史,便是祖国北分裂成两岸。凡大诗人,总是用自己的诗作为当代史形象、情感的诠释。屈原、杜甫、普希
14、金、聂鲁达都是这样的大诗人。余光中就是当代长江黄河的弄潮儿,他的诗切入到时代的神经,表达了时代的强音。余光中虽然21岁就离开了大陆母体,但他的诗作总不忘不了本民族的历史,在台湾、在香港、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见山观水,登楼驱车,哪怕是一草一木,他的诗作总忘不了从本民族的与现实中发掘素材。旅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指出:他不断重温自己童年的回忆,不断憧憬在古典文学中得来有关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上的伟大,以保持自我的清醒与民族的意识。余光中虽然青年时代就离开大陆,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祖国的人民、山川与历史文化。他在白玉苦瓜 自序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阎
15、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台上,抬一抬杠”。怀古咏史,是原始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在著名的白玉苦瓜中,诗人更将流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的一件玉雕珍品白玉苦瓜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祖国的象征。苦瓜历经千年仍新鲜,只因为它受到祖国母亲的滋润。所以诗人要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诗人就是这样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化作奔腾的诗句,灌注于乡愁诗篇之中,强烈表达出其内心深厚的大陆情结、中国情结。回归母体情结。余光中乡愁诗的深层内涵是对母体情结的归依感,也是母体文化精神的体现。在人类的情感领域,最原始、最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余光 诗歌 乡愁 情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