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案.doc
《高中语文“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教案.doc(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习目标】1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2能初步熟悉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张若虚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专题总论】唐诗的初唐时期(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大道。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在
2、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首先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四杰的一些诗歌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与“杰”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在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歌,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作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
3、并称“文章四友”而四人之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在初唐,还有两位诗人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陈子昂和张若虚。如果说,陈子昂带给唐诗的是“风骨”那么张若虚带给唐诗的则是“兴象”。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以恢复“汉魏风骨”己任的诗人,他的诗作恢复了自诗经到汉魏以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摈弃了轻薄浮艳的齐梁宫体余风,为初唐诗风的整合和开创,乃至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与贺知章、张旭、包
4、融齐名。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此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反映出来的就是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可以说,“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了基础。 春夜别友人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学习重难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
5、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2.创作背景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
6、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品读赏析】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 没”两字有何作用? 4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走进陈子昂】1阅读体会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思想感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
7、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蕤(ru):花草下垂的样子。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 【学习目标】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
8、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2.评点精粹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清周容春酒堂诗话)【品读赏析】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
9、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4.体会尾联中“空”的表达效果。 【走进王勃】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10、融合的。【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2评点精粹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清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品读赏析】1本首诗可分为几层? 2在诗
11、的前几句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他有怎样的思考呢? 4前人曾评论说该诗艺术技巧极高,试简要分析该诗艺术手法。 【课外探讨】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其他是此句中的这三个意象,总结、整理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从军行(自读)【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结构。2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2赏析诗眼和意象及以少胜多的构思技巧。【资料链接】1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
12、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风神 初唐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