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doc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2011年9月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Sep.,2011No.3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徐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关键词:雨打芭蕉美感特征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
2、3(2011)03079一O5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随处可见三两株芭蕉,优雅的身姿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欣赏与吟咏,芭蕉偏又“多情管定风和雨”(宋张铉菩萨蛮),把最美的时光都交给了淅淅沥沥的雨.”种蕉可以邀雨”,雨打芭蕉是古人偏爱的听雨方式之一,且”芭蕉声里催诗急”(宋陈棣骤雨呈质夫兄),是“诗肠之鼓吹”l(H,能诱发文人创作冲动,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雨打芭蕉意象在唐五代诗词中有26处,宋代诗词中有217处,元明清时期,随着芭蕉种植普遍化和以蕉雨为主题的景观营建,雨打芭蕉意象在诗词文创作中出现得更多了,仅乾隆一人的诗中就有47处雨打芭蕉意象,其中有8篇是专咏之作.雨打芭蕉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
3、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略作探讨.一,雨打芭蕉意象的发展与演变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子仙等,汉代就开始了开发利用,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芭蕉在东晋已经成为文学题材和意象,卞承之(?4cr7)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此后谢灵运,沈约,徐搞,庾信等人都描写过芭蕉.但中唐之后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才引起关注,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岑参的寻阳七郎中宅即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是最早关于雨打芭蕉的记载,岑参虽然被称作盛唐诗人,但此诗却作于大历年问.此后,雨打芭蕉意象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韩愈,自
4、居易,王建,杜牧,皮日休,徐凝,李煜等大家名家都描写过雨打芭蕉,其中杜牧的芭蕉一诗是咏雨打芭蕉的专题创作,借蕉雨寄托羁旅之思.在中晚唐时期,雨打芭蕉常常作为一个视觉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上引岑参的诗作,又如何扶送阆州妓人归老:”芭蕉半卷西池雨”,王建逍遥翁亭:”零落蕉花雨打开”,皆是描写雨中芭蕉摇曳之姿.这一阶段,雨打芭蕉作为视觉意象和作为听觉意象在出现数量上大体相当.宋代雨打芭蕉出现的数量是唐代8倍左右,参与的作家也更多.南宋时期诗词中都出现了雨打芭蕉的专题创作,如万俟咏长相思,杨万里芭蕉雨,谢翱芭蕉雨等.这一阶段雨打芭蕉已基本作为听觉意象出现,并且形成”听蕉”,”蕉窗听雨”等固定的欣赏模
5、式,雨打芭蕉的美感特征和情感意蕴得到深入发掘.唐五代时期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雨打芭蕉仅仅被当作自然声响,与雨滴梧桐,雨打荷叶等雨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唐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省试骐骥长鸣),徐凝的”更闻寒雨滴芭蕉”(宿收稿日期:2011一O608作者简介:绘波,男,1980年生,安徽寿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基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三期),编号:09ZWD015.李嘉言岑诗系年:”此亦大历二年初至嘉州后作.”文学遗产增刊第三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版,第149页.79冽上人房),描写雨洒落在两种不同的植物叶上所使用的动词都是”滴”,很难区分出二者的异同.进入宋
6、代,雨打芭蕉之美逐渐被细化,美化,音乐美被发现,如苏辙新种芭蕉:”萧骚暮雨鸣山乐”,就将蕉雨比作乐声.杨万里芭蕉雨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雨打芭蕉音色的”清更妍”,节奏的抑扬顿挫展现出来.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芭蕉雨的词牌,”雨打芭蕉”的音乐之美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蕴含的情感也更为丰富,不只是离别相思的悲情,更有喜悦,闲适等情趣.元明清时期,雨打芭蕉意象不再局限于诗词,而是遍及文,赋,散曲,戏剧,小说等文体.文体的丰富为描写雨打芭蕉提供了更为广大的表现空间,如明文海收录了李荫的芭蕉夜雨赋,运用大量的铺陈排比刻画夜雨芭蕉,极尽描写之能事,对其声音的清浊缓急和所引发的各种情感都有细致的书写.明代着名画家沈
7、周的听蕉记兼用描写与议论,状蕉雨之声,体悟听雨之理趣.叙事文学常使用芭蕉夜雨来烘托氛围,抒发感情,戏剧中还出现了明代李文蔚的芭蕉雨.纵观历代文学作品,雨打芭蕉作为意象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作为题材的价值.专咏之作出现时间较晚,数量也较少,而雨打芭蕉意象却广泛的被用来写景抒情,造成了有名句无名篇的现象.有些名句被反复征用,如杜牧雨中有两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门外有芭蕉.”宋人晁补之浣溪沙化用这两句:”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又如北宋张愈的残句:”生涯自笑惟书在,旋种芭蕉听雨声.”陆游忆昔的尾联借用了这两句,只将”书”改作”诗”.二,雨打芭蕉的美感特征雨打芭蕉作为自然景象,
8、主要是由芭蕉和雨所构成,但同时也受季节和地域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雨打芭蕉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美感特征.随着认识的深化和不断的吟咏,雨打芭蕉的声韵美,节令美,地域美得到了细致深刻的发掘和表现,为我们欣赏雨打芭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一)声韵美.”雨打芭蕉”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可观性,芭蕉在风雨中摇曳之姿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但相对听觉来说雨打芭蕉的视觉美感比较单调,涉及的作品数量不多.雨打芭蕉的美感主要是诉之于听觉,其声音之美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表现对象.中唐之后,雨打芭蕉,桐叶,荷叶等听觉意象成为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这些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阔叶植物.芭蕉叶又是其中最大的,嵇含南方草木状日:”(芭蕉)叶
9、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_4J(卷朱弁风月堂诗话:”草木叶大者莫大于芭蕉.”J(n蕉叶薄且宽大,表面平整光滑,覆盖有角质,因此雨点打在蕉叶上,声音响亮,节奏清晰,如同鼓点,”芭蕉雨粗,莲花漏续,是有鼓意”_6J(哪”.雨打芭蕉与雨滴梧桐虽然同为雨声,但是蕉雨之声更加响亮,近人沈其光瓶粟斋诗话日:”郭频伽诗:芭蕉不作寻常响,一阵花奴羯鼓催.此的是蕉雨;又云:梧桐叶上无多雨,一滴听他又几时.此的是梧桐雨.”_”郭频伽即郭唐,清乾隆嘉庆时期人,他这两句诗分别写芭蕉雨和梧桐雨,细致人微地刻画出二者的区别.朱熹甚至以是否体现雨打芭蕉声音响亮作为评判诗文优劣的标准,朱子语类:”举南轩(笔者按:张械)诗云
10、:卧听急雨打芭蕉.先生日:此句不响.日:不若作卧闻急雨到芭蕉.”I8I(卷一自四黄昏和傍晚时的蕉雨之声更为响亮,“孤灯深夜听芭蕉”(清蔡衍鲲峡口听雨),夜色褪去了白天的喧嚣,蕉雨之声更为清晰,最能挑动心弦,成为听蕉雨的最佳时间,以至”古之愁夜雨者,多以蕉叶为辞”J(聊.响亮悦耳的蕉雨之声并不单调,而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沈周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笔者按:忒,差别).”雨声的大小疏密等客观条件不同,加上蕉叶”大而虚”,声音也相应不同,因此给人多种审美感受.其一,”草木一般雨,芭蕉声最多”(宋王十朋芭蕉).陆游也感叹:”芭蕉正得雨声多”(秋兴三首其二),诗
11、歌中常用”多”字状雨之声.”声多”即是响亮,稠密,铿锵有力,听上去清脆爽朗犹如金石:”夜来雨打叶,惊闻金石响.”(明李梦阳蕉石亭)“金石垮锵听未休.”(明赵完璧蕉声)其二,”窗外芭蕉,数点黄昏雨”(杜安世凤栖梧).疏雨洒落蕉叶之上,其声似断还续,似续还断.点点,数点,点滴,滴滴,声声,几声等量词,萧萧,零零等象声词常常被用来形容和限定蕉雨之声,声音稀疏但又不绝于耳,缅渺悠远,如同流动的心绪,如丝的哀愁,似有似无.其三,”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杨万里芭蕉雨).蕉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疏,时而密,”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杨万里芭蕉雨),80如
12、同一曲优美的丝竹乐.明林鸿赋得芭蕉雨对蕉雨的音乐之美也有着生动的描写:”簌簌江城古梅落,征音羽音是耶非,嘈嘈切切鸣天机,碎若珠玑落寒玉,清如素指调金徽.”雨打芭蕉的音乐之美,用文字表达还是难以穷形尽相,南宋期间产生的芭蕉雨词调今已不传,但是古筝曲蕉窗夜雨和广东丝竹民乐雨打芭蕉,曲调优美凄切,广为流传.其四,”窗外芭蕉雨,檐前蟋蟀声”(宋释宗泐秋夜).蕉雨之声常常与同样清旷幽深的蟋蟀声组合出现,如:”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陆游雨夕焚香)”空阶鸣蟋蟀,寒雨滴芭蕉.”(宋释智圆秋晚客舍寄故山友僧)这种组合极为常见.”惟闻绕砌虫声,和此惨淡音”(清黄图璐芭蕉夜雨),蟋蟀之声凄切,与蕉雨形
13、成清绝的二重奏.(二)时令美.芭蕉生长期较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从暮春至晚秋皆茂盛,福建广州等地更是四季常青,因此雨打芭蕉欣赏周期颇长.不同季节,雨打芭蕉展现出的美感也是不同的.春夏两季是芭蕉生长的旺盛期,古人有”一日之计种蕉”之说,雨中芭蕉更是生机盎然,如:”蕉叶卷舒雨,鸠声问答春.”(宋真山民春行)”空斋数点黄梅雨,添得芭蕉绿满庭.”(宋吕徽之夏景)”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宋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甘霖滋润的蕉叶迅速从心中抽出舒展开来,浓绿逼人,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秋雨芭蕉则呈现出凄清萧肃之美.秋雨芭蕉具有秋天物候特征,”芭蕉急雨作秋声”(宋张扩博古堂
14、),听窗外点滴蕉雨之声,知秋之降至;”络纬独知秋色晚,芭蕉添得雨声多”(宋周紫芝雨后顿有秋意得小诗四绝其二),听雨打芭蕉顿觉秋意袭人.宋赵彦镗秋声:”纷纷败叶扑西风,呖呖征鸿度碧空.咿咿菱歌烟暝外,丁丁衣杵月明中.潇潇细滴蕉窗雨,唧唧悲鸣草砌蛩”诗中列举出各种秋之声,潇潇蕉雨声就是其一.秋在我国文化中不仅是指代一个季节,而且具有深广的文化含义和丰富的美学特征.宋玉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欧阳修日:”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秋表现为萧肃,苍凉,凄清,孤寒,幽冷的美学风味,蕉雨作为秋天
15、的一种标志性风物,其神韵演绎着秋的文化与韵致.”忽闻声淅沥,自觉气潇森”(明余翔芭蕉雨),蕉雨也具有秋天所包含的某些美感特征,呈现着凄冷,幽寒,清峻之美.而最能体现这种美感的是秋夜蕉雨,如:”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数叶芭蕉数叶秋,灯长雨久不眠愁.”(宋方菊田芭蕉)”梦回蕉叶上,残雨几番鸣.”(宋蒋廷玉秋意)”空阶夜滴秋宵雨,雨人芭蕉动窗户.”(宋曹勋夜坐吟)诗文中描写秋夜蕉雨的例子还有很多.夜色笼罩,听觉成为可以穿越黑暗的感知方式,寂静中,雨之声更为清晰,产生点点滴滴如同滴在心头之感.夜晚又延伸出灯意象:”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陆游雨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中的 芭蕉 意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