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毕业论文.doc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 目(中、英文)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Theory of Du Fus Poetry Epic Value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因为大多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在叙述上具有强烈的慕史意识,在叙述的自然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品质-强烈的逼真性。他的诗史性的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关键词:杜甫;杜甫诗歌;诗史性;思想基础;价值与影响 AbstractAs our literary history du the
2、great realistic poet, his poem because most rich social content and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times colour and political bias, and full of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love the people, the lofty spirit at self-sacrifice. Therefore, his since the tang poetry is known as epic, on the narrative with strong
3、 covet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cess of natural narrative form unique quality - strong lifelike. He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sex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lofty, status unshakable, hav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Du fu; Du fus poetry; history of poetry character
4、istic; Thought foundation; Value and effect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1二、杜甫“诗史”的思想基础4三、杜诗的“诗史”价值与影响5(一)实录历史,补正历史,以诗证史5(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7结 语8参考文献9谢 辞10引 言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可以用他的一句诗概括,即: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他坎坷颠簸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说杜甫的诗歌创作紧密联系历史,他的一生是反映历史的一
5、生,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读他的诗就如同读史。本篇文章就是结合杜甫的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和历史性的诗歌创作来解读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它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一、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杜甫作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经历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统治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社会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他不同于李白,它代表的是盛唐精神中深沉老练的一
6、面。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唐初那种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正值此时,也是杜甫刚到长安不久,还没来得及考取功名,施展政治抱负,后来爆发战争,唐朝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处在社会生活底层的杜甫生活艰难,个人的境遇使诗人看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从切身经历更能感受现实,并通过诗歌表达反映社会。其人生也由游历祖国山水时的青年意气风发到没有考取功名的失意、落魄,战争的颠沛流离,国家、个人遭遇的变故导致其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忧国忧民成为其思想主流。据杜甫年谱记载,杜甫出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其间,杜甫在天宝五年(746)35岁时从山东来
7、到陕西长安,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48岁时离开长安,前后在陕西长安生活近十三年时间,长安生活直接影响了杜甫写作风格和思想发生深刻变化。1同时,在长安生活的这段时间也是杜甫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多表现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大我形象,没有像李白那样表现出一幅自负的天才不甘寂寞、不甘落空的小我形象。他总是热切关注现实,总是投身社会洪流,从没想过退缩和隐退,政治再黑暗,再腐败,他总是积极用世,而这一切决非为自己谋私利,也非趋炎附势,而是为了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甘愿牺牲自己也要一
8、心想着国家,一心想着人民。经历了那样一个乱离的时代,杜甫的诗作真实深刻的记录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前后的种种社会现象,全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因此自中晚唐开始,一直享有“诗史”的美誉。据历史记载,最早称杜甫诗为“诗史”的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10后世加以沿用推衍,“诗史”渐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杜甫在长安生活十余年,留有诗篇240首(据郑言武杜甫长安诗目录),据统计,其一生写诗1400余篇,而长安诗篇占其总数量的近五分之一,这些诗作主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揭露封
9、建剥削和压迫的事实。例如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诗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所写的诗悲陈陶、哀江头、曲江二首,在鄜州所写的诗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阳所写的诗洗兵马,还有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官军收复洛阳后,大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叛军。然而高层昏庸,致使唐军在邺城大败。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春,杜甫由洛阳途经潼关赴华州(陕西华阴)写下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给“诗史”下这样一个定义:诗史就是采用诗的艺术形式,选取最典型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或表现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和诗人敏锐感受到的时代氛围,在揭示社
10、会的本来面目和心理状态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历史精神。安史之乱前夕,大约是在天宝年间,外强中干的大唐帝国,由于皇帝李隆基骄奢淫逸,宰相李林甫独断专横,国戚杨国忠贪污弄权,人民倍受奴役剥削,政治日益腐败,面对这幅朝政,再看看因战争而受煎熬的黎民百姓,杜甫写下了兵车行: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问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诗中描绘了扣人心弦的凄楚画面:兵车隆隆,战马嘶鸣,
11、青年男子被押往前线,老弱幼妇赶来相送,尘土弥漫遮住桥头,哀哭声直冲云霄。而通过征服的诉说,还转向凄惨的边疆战场,展现出百姓妻离子散,田园荒芜,千里萧条,生产下降的社会现状。面对这些,再加之官府衙门穷凶极恶,逼税索租,这一切,都给广大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灾难和极大的悲愤。杜甫曾亲自目睹了长安咸阳桥畔壮士被强征出发时的悲惨一幕,出于义愤,通过艺术概括,并借壮士之口,对这种黑暗现实生活景象作了真实的揭露和批判。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的表现,是诗人首次批判现实的诗篇,这首兵车行是安史之乱前夕最初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创伤,也标志着诗人杜甫已经开始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走上了反映社会生活,同
12、情人民疾苦的创作道路。还有作于天宝十四年的后出塞五首,当时的三镇(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为了擒功邀宠,扩大势力,常在东北方与外族作战。天宝十三年曾破契丹,俘虏其王。天宝十四年,又败契丹于横水。这就使他因功而更加位高气傲,不可一世。蓄意图谋叛乱,最终原形毕露。同时也暗示出安禄山骄横叛乱的根源,在于最高统治者好大喜功,养虎遗患。两藩平静,禄山继反,语言沉痛,切中要害,表现了诗人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他的集中反映不义战争的前出塞九首,诗中拟用一位战士的口吻,通过他对从军情况的诉说和思想感情的抒发,描述了从出发远征,练兵作战,直到立功受赏整整十年军中生活的全部过程,
13、深刻的谴责了封建统治阶级嗜杀成性和不顾民生的“开边”政策。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军营中的种种黑暗和从军战士的疾苦不平。九首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富有完整的情节,而且在情节发展中,层层递进,刻画了人物形象及思想性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再比如作于天宝十二年春天的那首丽人行,写唐玄宗李隆基,生活奢侈腐化,日益宠幸杨贵妃。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被赐封国夫人。杨家五宅,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杜甫写这首诗是对着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深刻的暴露和讽刺,揭示出这伙祸国殃民的无耻之人,并对他们进行
14、了无情的批判。所以,杜诗在栩栩如生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大历史事件和广阔社会面貌的同时,又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反映在诗里就写出了事变前夕的社会矛盾的尖锐现象,大体都反映了事变前夕的阶级动态,几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大的国计民生。还有在安史之乱中写的诗,更是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悲惨痛苦的生活,表现出对国事的极端忧虑和对民众的深切同情。纵观以上,杜甫的这种始终以国为重,始终为民操心的思想及其作品,特别是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推己及人的献身精神把高尚的人品与崇高的诗品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以前诗人所未能企及的。无论是从反映生活
15、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人,奠定了其一代“诗史”的地位,也保证了其诗歌的诗史特征。二、杜甫“诗史”的思想基础杜甫的“诗史”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儒家风范,另一方面源于其所经历的社会现实。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邦以民为本”(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这正是“少陵有句皆忧国”(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的思想基础。当然,诗人本人也一向以儒者自居。他在忆昔中曰:“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甚至,他还自称是个“腐儒”,如其在江汉中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一个身受儒家思想熏陶,笃信儒家生存理念,一个“有志于道者”所必须
16、身体力行的杜甫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取向,在他那个时代独一无二。杜甫进鵰赋表:“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杜甫的先辈中,杜预是晋初的名将,又是一位精通儒术的人,曾撰写春秋集解,杜预而下的杜耽、杜逊、叔吡、依艺,或是刺史或是县令,祖父杜审言系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自己说从他的远祖杜预以来一直是“承儒守官”,也就是说他们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传统,一直是为朝廷服务的。因此,杜甫对儒家的社会理想,不像别人,或仅作标榜,不想实施,或稍遇挫折,便转“独善”,而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人非常笃信,十分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杜甫诗歌的诗史价值 毕业论文 杜甫 诗歌 诗史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