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教学教学案.doc
《鲁人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教学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教学教学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人版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教学教学案【单元导读】从先秦到六朝,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孕育,中国古典诗歌登上了一座空前的高峰。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诸多士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序)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融会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意象与意境是形成古典诗歌艺术美的重
2、要因素。它们使得诗歌摇曳着言外之意与景外之韵,朦胧着一种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本单元我们将从意象与意境出发,去领略诗歌长于抒情的魅力。让我们由此认识唐朝的诗,也由此认识诗的唐朝。【学习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2、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3、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4、用评点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总体设计】唐诗宋词(选读)将唐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所以总的设计目标就
3、是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能够对初盛唐诗歌的“气象恢弘”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李杜无疑是最佳人选,一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是无人能够逾越的高峰,二是学生初中背过多首两人的诗歌,对二人也比较熟悉。因此,将第一单元设为李白和杜甫两个专题去学习。以李白专题为例,讲读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在诵读和赏析中初步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然后组织一个学生活动,梳理出学生初高中学过的所有诗歌,以意象和意境为切入点品味体悟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最后设计一个小练笔“我心目中的李白/杜甫”。两个专题之后,仍然是一个学生活动,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赏析春江花月夜,通
4、过学生自主研讨,训练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这一思路的设计就是想在唐诗宋词的学习中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悟,读出他们的感受,写出他们的思考,真正学会去品味唐诗宋词的魅力。【课时安排】总计9课时,讲读篇目4课时,学生活动5课时。【学案示例】将进酒【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一生大
5、致可分为五个时期。(一)蜀中时期(705724)这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和漫游的时期。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曾游历青城、峨眉山等地,也曾隐居岷山。(二)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一入长安时期(725742)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实现“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李白离开四川,漫游洞庭、江浙一带。后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定居湖北安陆。开元十八年(730)前后,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李白不愿意走应试入仕之路,而是希望通过扩大自己的声名以一
6、鸣惊人。这一时期,他四处漫游,广泛结交著名文人和道士,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名动京师,上达天子。(三)长安供奉翰林时期(742744)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征召入京,虽优宠有加,供奉翰林,但不过是被当作宫廷侍臣,根本无权过问朝廷政事,抱负无由施用。加上亲眼看到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愤懑不平,于是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谗毁,请求放还,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这是李白生活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四)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汴梁、齐鲁、江浙、燕赵。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一带。又到齐鲁,金陵,还到过幽蓟等
7、地。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抒发了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忧虑时局所产生的强烈的悲愤孤傲之情。(五)安史之乱时期(755一762)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于庐山。至德元年(756)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含冤下狱,后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放还。宝应元年(762)到安徽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上元二年(761)秋,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2、将进酒题解“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
8、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二)字词落实1、给加点字注音将进酒 金樽 岑夫子 馔玉 欢谑 沽取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 高堂明镜悲白发() 会须一饮三百杯() 钟鼓馔玉不足贵() 斗酒十千恣欢谑() 径须沽取对君酌() 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愿长醉不复醒() 主人何为言少钱()3、读准、解释下面的“将”将进酒。 呼儿将出换美酒。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三)诗歌印象赏析将进酒中你最喜欢的一句。 【课堂探究】1、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2
9、、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4、好的艺术作品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常常需要精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承载。这首诗歌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的。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分析。 【课后作业】比较阅读 从内容、情感角度比较比较赏析两首将进酒。 将进酒 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脉络,复述大意。鉴赏梦境,品评名句。体会
10、诗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的傲岸情怀,不事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2、梦游天姥吟留别题解 “吟”本指吟咏,古诗一种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11、“留别”即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那么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呢?结合背景注释。3、诵读指导“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这首诗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例如,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此外应注意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以两句为一联,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
12、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二)字词落实1、通假字列缺霹雳: 2、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 势拔五岳掩赤城: 3、词类活用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4、词语注音、解释天姥: 瀛洲: 云霓: 剡溪: 渌水: 脚著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 水澹澹: 訇然: 青冥: 鸾回车: 魂悸: 恍惊起而长嗟: (三)诗歌印象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课堂探究】1、找出关键句,理清脉络。填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 2、诗人登山天姥山之后,见到了那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3、描绘梦境的手法。 4、如此壮观奇伟
13、、富丽堂皇的神仙境地应该说是作者所向往的,但他为什么会从梦中惊醒?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并评价最后一段诗的情感倾向. 【课后作业】阅读拓展望江南 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学习活动一代诗仙【活动目标】结合初高中所学诗歌,梳理归纳李白诗歌特点,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走近诗人,品味其独立的人格,体悟其不朽的魅力。【知识储备】1、唐之韵一代诗仙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
14、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名字。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表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
15、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的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的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从这此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
16、坛的进军。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是水;必须奔向大海的去扬起海上狂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 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有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
17、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湾,由来征战,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
18、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这种诗李白也有.对酒不觉螟,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床前明月光,颖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这么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束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孟浩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宋词选读 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鲁人版高二 语文 唐诗宋词 选读 第一 单元 气象 恢弘 盛唐 诗歌 教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