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参与古代小说叙事之原因探析.doc
《诗词参与古代小说叙事之原因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参与古代小说叙事之原因探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词参与古代小说叙事之原因探析摘 要: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承担叙事功能,源于文本必须穿插诗词的文体规定,但作者一般根据小说体叙事的要求来创作或引用穿插在文本中的诗词,由此使诗词承担了相应的叙事功能。同时,古代诗词存在便利于小说体叙事的特征,因此作者利用这些特征来使诗词承担起一定的叙事功能。而随着中国小说体叙事的进一步发展,穿插诗词于叙事流程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诗词参与叙事的现象也就最终淡出了现代小说文本。关键词: 古代小说 诗词 叙事功能 叙事流程 审美特征 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当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白话小说阶段后,在特定的前提下,小说作者在文本中穿插的诗词,可以说决不是无意义的累赘,
2、而是作为小说文体的形式要素,如其他形式要素一样,与小说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而承担相应的小说体叙事功能。然而,目前对于古代小说诗词叙事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层次上,仅仅指出文本中诗词叙事功能的表现,而对于这些诗词承担叙事功能的具体原因,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性分析。事实上,如果考察古代小说诗词现象的演进脉络,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对这一存在于中国古代叙事传统中特有现象,获得本质性的认识。一、诗歌出现于古代小说初期现象探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小说”一词具有多重内涵,但具有叙事学意义上小说文体形式,应该发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由于这一时期小说依附于史传,而史传文体一般是排斥诗歌辞
3、赋的,所以小说中插入诗歌还只是个别现象。以南朝梁代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为例,作者吴均是梁代著名文学家,在诗赋创作上有清丽优美的“吴均体”的个人风格,反映到小说创作上,当然要顺其自然地要追求一种诗化的意境,因而此小说虽是史传笔法,还是在文中包含了诗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晓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这首诗婉约多致,烘托出男女主人公难以直言的心态和情事,从而使小说行文增添了丰彩意趣和抒情气息,与作者所要追求的诗化意境十分契合。由此可以看出,六朝时期诗歌进入小说文本,主要是出于作者个人为追求小说诗化而进行的努力。如果说诗歌在志怪小说中和志人小说中还只是偶尔见之的话,
4、那么在唐传奇中,行文中穿插有诗歌的现象则成为了一种常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到社会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预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做行卷。诗文既滥,人不欲观,有的就用传奇文,来希图一新耳目,获得特效了”1。而为了在吸引名公的同时,仍能炫耀自己的诗才和文才,士子往往要在传奇中加入诗歌、议论,所以唐传奇随之能“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了。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大率唐人多工诗,虽小说戏剧,鬼物假托,莫不宛转有思致,不必颛门名家而后称也”2。即唐传奇作者因多具诗才,因而在创作时亦要将诗歌的审美特征熔入传奇文本,这就导致唐传奇文本
5、中出现了较多诗歌。因此,诗歌大量出现于唐传奇文本,主要是由作者主观上追求小说诗化的目的来决定的。从创作实践来看,唐传奇作者在行文中穿插诗歌,往往都是在委婉含蓄地抒发小说主人公的情绪,以求给读者留下朦胧而幽远的想象空间,烘托渲染出深美闳约的意境。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由于唐传奇采用的是史传性的叙事模式,因此某些作品沿袭了史传作品在叙述事件后添加“论赞式”评论的定式,显示作者的评判,劝惩之意。评论有时有诗歌,如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结尾:前华州参军李肇赞曰: 贵极禄位,权倾国都。 达人视此,蚁聚何殊。这种类型的诗歌在审美特征上可以说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与史传作品中的散体议论文字无异。所以其是作
6、者出于在史传影响下产生的议论需要而穿插在文本中的,主要体现出唐传奇“文备众体”体制上“议论”特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早期,小说行文中穿插诗歌,主要是源自于作者自身的小说诗性化的审美诉求,所以,诗歌在小说文本中主要起到的是诗化小说的功能。因此,在这一时期,诗歌参与小说创作,并不关涉小说文体的叙事性要求,因而诗歌在小说文本中也就不可能承担起任何叙事功能。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在唐传奇文本中也有叙事诗歌参与小说创作的情形,但这种叙事诗的作用仍然是种赋予小说特性的方式,而与小说的叙事流程无关。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在叙述完李杨的爱情悲剧后,又将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缀在后面。陈寅恪在元白诗
7、笺证稿中对此作了这样的论述:陈氏之长恨歌传与白氏之长恨歌非通常序文与本诗之关系,而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赵氏所谓“文备众体”中“可见诗笔之部分”,白氏之歌当之。其所谓“可以见史才”“议论”之部分,陈氏之传当之。也就是说,这首诗显示的是唐传奇体制中的诗性特征“诗笔”,而非叙事特征“史才”。因此其虽然是叙事诗,但并未参与小说作者的叙事活动。二、诗词参与白话小说中叙事原因宋元时期,“说话”伎艺兴盛。作为一种口头叙事文学样式,其必然要求讲述者-说话人必须“说给人听”。这就导致说话人在临场讲述中调动了一切尽可能的手段来吸引听众。而手段之一,便是在讲述中穿插诗词。开场前,为等候听众,并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
8、,说话人往往用“入话”延迟开讲时间。而“入话”要么是诗词,要么是诗词加故事,或者是诗词加解释性的文字再加故事。讲述中,本事的展开是用散文讲说的,但在散文中安插大量的诗词歌赋或骈语。由此可见,说话人的讲述,是讲说,歌唱和朗诵并用的。这样就收到了调节现场气氛,增强听众兴趣的艺术效果。散场时,若本故事情节复杂,一次讲不完,说话人通常在紧要关头念两句下场诗来结束讲述。而这两句下场诗,就如后来章回小说体制中回末的常用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起到了设置悬念,增强吸引力的作用。若本事情节结束,说话人往往要用一首诗(词)来概括本事大意,点明本事主旨,以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的听众消除理解障碍,并进而对
9、“说话”技艺保持长久的兴趣。由于“说话”技艺是一种职业性的艺术表演,所以上述说话人用来吸引听众的穿插诗词的手段必然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而此特点必然在“说话”技艺体制中衍生出两个规定:其一,讲述时必须穿插诗词;其二,诗词只能穿插在讲述过程中的特定位置。这表现为,讲述的开头和结尾位置必有诗词,而在叙述过程中间,也往往有“正是”、“但见”、“古人云”、“常言道”、“有诗为证”等习语来标明诗词所处的特定位置。当“说话”的技艺体制大体上为后来的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所袭用时,由穿插诗词程式化的特点衍生再来的两个规定相应地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文体上的两个规定。由此,诗词凝定为古代白话小说文体
10、上的一个要素。如果说魏晋六朝和唐代的小说作者是因为主观创作需要而在文本中添加诗歌的话,那么此后的白话小说作者在文本中穿插诗词,则应该大多是拘于文体规定而产生的一种强制性义务。这样一来所导致的后果是,当作者在拘于文体规定而将诗词穿插在叙事流程中的特定位置时,其就不能不考察所穿插的诗词与小说的整个叙事流程相协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诗词就不再等同于独立的诗词文本。而具备了叙事学上的意义。以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卷首为例:自古姻缘天定,不由人力谋求。有缘千里也相投,对面无缘不偶。仙境桃花出水,宫中红叶传沟。三生簿上注风流,何用冰人开口。这首西江月词,上阙论理,下阙举事,与一
11、般的为词之道相反。但从叙事的角度看,却自有其合理性。下阙所举“仙境桃花”、“宫中红叶”之事,都旨在表明男女婚姻不关乎人为的力量,而往往是意外的“三生簿上”命定的结果,恰与正文玉郞与惠娘婚配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类比相连的关系,俨然叙述者在叙述三个同一类型的故事。如果将上、下阙倒置过来使之符合惯例,实际上就等于把上阙的意蕴“缘”的理念,硬性地插入到小说的叙事流程中而破坏了叙事行为的连贯性和整一性。当然,下阙提到的两个故事与正文故事之间的“三生簿上注风流,何用冰人开口”一句,也是一种理性化的表述,但其不同于上阙的理念性质。这一句是对前两个故事可类比特征的概括,是将前两个故事类比连接到正文故事的纽带。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 参与 古代 小说 叙事 原因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