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的情感美探微.doc
《经典诗歌的情感美探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诗歌的情感美探微.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典诗歌教育中的情感美探讨摘 要:情感是开在心灵的花朵,正因为情感的存在,才使得一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有一副皮囊。经典诗歌就是抒发人们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源于美的情感;从诗歌的表现看,诗传达美的情感;从诗歌的作用看,诗陶冶美的情感。关键词:情感;经典诗歌;起源;表现;作用 我们时常会谈及“文学”,在现代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很多东西都冠之以“文学”的称谓,仿佛名列“文学”之下是抬高其身份的象征。于是一些本处于“文学”边缘的东西也都成了“文学”,“泛文学化”成了一种潮流。可这也正从反面印证了,“文学”,这里主要指“经典文学”永远具有永
2、恒性,永远不会过时。但是传统的四大文学样式,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小说、经典戏剧之所以成为经典,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文本本身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马克思用了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资本论不能称为“文学巨著”呢?究其主要原因,那就是资本论缺乏的是情感。也就是说,“文学”不是首先存在于某个印刷品里,不在于其文本本身所涉及的事实,而是首先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在于我们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里,是我们的情感在我们的心灵里造成的“事实”。 【1】经典诗歌就是抒发人们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谈及经典,就避免不了谈全世界的经典,国内有经典,国外也有经典,经典的作品很多,诗歌、散文、
3、小说、戏剧等等,本人在这里仅以中国经典诗歌为例,来谈一下经典的魅力,以及在经典诗歌教育中对美的情感的探讨。那么中国经典诗歌到底是如何实现情感美的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源于美的情感在经典诗歌的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诗来源于美的情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起源。“人类何以要唱歌作诗?”对于这个问题,众口一致认为“诗歌是表现情感的。”比如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朱熹在诗序里引申了一段话,来说明,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
4、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一)美的情感首先表现为“真”为什么只有“真”情才最能打动人心,能掀起人们心中的千层波万层浪?为什么虚情假意哪怕暂时展露头角,但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只有真情才是从人们心底流出来的涓涓细流,是不掺带任何杂念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习惯于用矫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生命被层层遮蔽,偶尔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被那皎洁的月光震撼了,这月光是曾经照耀过刻骨铭心的历史的月光,是曾经照耀过无数个得志或失意的诗人的月光。此时,我们不禁怀念那些经
5、典诗歌中所表现得无所遮掩的欢喜和忧愁,这些是最为本真的生命的体验,是来自诗人心底的真情流露,也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挣扎和突破,是对敏感而脆弱的人类精神的神圣守护,因此能激荡我们内心深处的波澜。我们先来看一下陆游的诉衷情这首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开头两句,词人以回忆的视角切入,脑海中再现着自己当年奔赴前线的勃勃生机,仿佛也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同词人一起匹马戍梁州;忽然,一个“梦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我们也跟着为之叹
6、息,不得不为这种状况扼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狠狠地将诗人连同我们这些读者推向了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当我们读者这一句的时候,我们的感情随着词人的感情起伏跌宕,一个“未”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词人隐藏在内心中的遗憾,对于自己未能灭掉胡人的无限自责;一个“先”字,更是词人的无奈,眼看着自己的雄图大业还没有完成,无奈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挡不住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词人的那种人“先”老的酸楚,此刻跃然纸上,我们也不禁会流下辛酸的泪水吧;然而,即使是自己还有年月,还有机会就一定能完成未完成的大业吗?就一定能够兴复汉室吗?只怕现在的泪水也只是空流吧,所以一个“空”字,让我们看到了,
7、当时的朝野混乱,奸佞小人横行,不禁把词人的失落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做了一个小结,让我们回到现实,不禁不黯然泪下呀!为什么我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会受到如此大的感染,为什么可以与词人一起哭,一起笑,我们和词人之间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牵绊着?一方面我们人都是有感情的,古今感情是相通的,这一点前面也已经说到,但究其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词人在本词中所表达的完全是词人的真情实感,是不含杂念的,是一个人情感的本真流露。唯真唯美,诗歌只有遵循真的理念,才能引起人的共鸣,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美的情感其次表现为“善”虽然“真”是诗歌立命的第一要点,但表现真的诗不一定都是好诗,不说谎的实话,不一定
8、都是感人的话。诗是人们传达感情进行精神交往的一种手段,它所传达,交流的东西越高尚,优美,越有某种普遍适应性,就越能激起心灵的反响,打动别人的心。同时诗要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益于人情人性的陶冶与提升。诗情非实情,写诗如酿酒。酒家要酿出香醇甘甜让人一饮微醺的好酒来,必须选择酒料,进行淘洗,发酵、蒸馏。诗人要诗味浓郁让人激昂陶醉的好诗来,也必须筛选提炼感情,将情与理结合起来,使感情得以净化、升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一种颤动在茱萸上的情思。王维十五岁开始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中进士第,而这首诗正作于他十七岁时,此时正是他开始寻求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时候,王维学有所成,那种急于一展自己的才华的雄心不
9、言而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孤独与牵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于十七岁的王维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是一种有家不能回的漂泊感,也更是一种浮萍游子的孤独感。九月九日重阳节,稍懂中国文化习俗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包含着亲情和团聚的节日,而这么一个节日对于漂泊在寒风中的王维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呀,思念兄弟亲人而不得,想与兄弟亲人共同度过而无门,这是怎样一种失落、孤独和隐痛呀?当高山阻断了视线,只能寄希望于登高远望,翘首自己家乡的方向,仿佛看到了自己手足情深的兄弟登上高山,头上插着茱萸,抑或还有菊花酒吧,在他们彼此亲昵地打望着的眼光中,飘渺着
10、一丝隐隐的缺憾,于是他们翘首西望,一种思念的伤感就在家乡的山头上飘荡开来。比起自己心中的孤独来,兄弟们也许更需要安慰吧。这里诗歌运用了移情的表现手法,自己对兄弟的思念满满地将要溢出,却从兄弟的角度切入,更加将王维和兄弟们之间那种至真至善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能引起人们震撼的善的情感,是一种手足情深的感动。(三)美的情感再次表现为“美”美是一种审美主体通过审美资质对客观存在直观感受而引发其审美智性与情感的心理愉悦。诗歌审美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把拉近人和诗歌之间的距离,并形成共鸣,从而达到美的享受。有些东西曾让我们深深感动,比如在我们看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几乎被他
11、震撼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片景色曾引起我们多少遐想: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在这铺天盖地的潮水中,在冉冉升起的月轮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宇宙创造的生机。这是一个纯净而飘渺的世界,但绝不单薄,反而饱满而充实。潮水催生了明月,月光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那是一个孤傲的主体。在月光的照耀下,万事万物随流水般消逝,生命也是一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最初相见的那一刹应该有着无限的惊喜,但人类生命又给月亮带来了什么呢?这不禁使我们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虚幻,永恒的只是月亮,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才更显得月亮的孤寂。这几句诗以它简洁
12、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而又有些许遗憾的美景图,这其中所传达的美溢于言表;但诗人并不因此就沉沦,月亮虽孤寂但毕竟是充满期待的,因为不甘心,不甘心就此归于虚无,就此湮灭在朦胧之中。“闲潭落花”,是一个何等清丽的梦境,在那脆弱而美丽的梦境后,是一颗让人深深感动的满怀期待的心。生命就要在落花流水中耗尽了,但没有悲愤,没有怨恨,只有无尽的悠悠别情。“碣石潇湘无限路”,即使爱人永远不会回来,我们也要用期待紧紧地拥抱这轮月亮,这是不再有对虚无的恐惧,反而感到欢愉,巨大的幸福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进心房,宇宙从此不再冷寂,因为有一片温情在这春江花月夜里摇曳。正因为经典诗歌都是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在经典
13、诗歌的教育中才更应该一方面仔细揣测诗人在创作时情感的波澜起伏,以便于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绪,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真善美精神的统一体。二、从诗歌的表现看,诗传达美的情感在经典诗歌的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经典诗歌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从而深刻体悟经典诗歌通过各种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对于诗歌的表现,更多的人对诗歌的理解是站在意象、节奏、语言、技巧、意境等多方面的,诗歌要传达美的情感,必然要借助丰富的意象、特色的节奏、有风格的语言、多样化的技巧、出色的意境等等。而本篇文章侧重的主要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方面对传达美的情感的
14、作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常说的有白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用典、比兴、工笔、托物言志等等。如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是古诗中的白描杰作。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所以本诗的特点是: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使我国北方草原那一望无垠、云草相接、牛羊成群的特有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洗练,意境清新,是一幅动人的给人以美的感受的画面。经典诗歌通过渲染的
15、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所以此诗用色彩来渲染愉快的情感。经典诗歌通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传达美的情感。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诗歌 情感 美探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