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doc
《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 论文关键词:江湜诗歌创作诗史价值伏敌堂诗录论文摘要:近代著名诗人江湜的诗歌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中,也表现在揭露社会问题、反映鸦片贸易、描摹近代上海景象、体验世态炎凉的作品中。江湜的“诗史”之作是构成他诗歌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诗歌特点和成就的一个有力展现。江湜(18181866),字持正,又字瞍叔,别署龙湫院行者。先世居于安徽歙县之江村清初为避疾疫迁于江苏遂为长洲(今苏州)人。有伏敌堂诗录15卷,伏敌堂诗续录4卷;另有集道堂外集诗2卷。现存诗作共达1530
2、首。江湜非常重视自己的诗作,将其作为一生行迹与心迹的真实记录,尝在诗集自序中云:“余诗诚传世,后当自有定论。不敢挟数君子之推许以自矜重。惟念经变以来,平生亲旧至交,存亡乖隔,多可感者。……余年来身世既如此,因诗而感念亲交数人。死者不生,生者日以零落。仰观宇宙,不自知其泔之堕也。”事实也是如此,江湜一生虽穷困缠身,屡遭不幸,每发命途多舛、怀才不遇之叹,然其诗尚能具备一定的大家气象,数量众多,题材亦颇为广泛,显示出相当独特的个性。这在道光、咸丰至同治初年的诗坛上,颇为难能可贵。他也曾在近年中表达对自己诗作必传于后世的自信:“近年手创一
3、编诗,脱略前人某在斯。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旧开枝。漫愁位置无多地,未碍流传到后时。要向书坊陈起说,不须过虑代刊之。”江湜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时势变迁和腥风血雨。兼具诗人心史和时代诗史的双重价值。本文拟就其诗歌的“诗史”价值进行初步探讨。对晚清时期特殊时局和频发战乱的忧患与关注,是江湜诗歌的“诗史”价值的集中体现。诗人或是表达对普通百姓生活与命运的同情怜悯,或是对世风官场奇异变化的担忧与讽刺,或是对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的担心忧患,从早年至晚年的许多诗作都表达了这种人世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实际
4、上在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都不难发现此类主题。但是江湜之诗自有其时代特点与个性特征。应当承认,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江湜生活的时代都要显得更加不幸,无论个人命运还是国家命运都是如此。江湜又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得以广泛接触、深切体味到普通百姓的艰难困苦。因此,在江湜的创作中,此类之诗不仅因其具有特别的深度而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从而表现出特殊的“诗史”价值。江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生民的同情之心起得很早,其思考也相当冷静深入,且关涉国计民生、治国之道等根本性的问题。如偶书二首之二云:“獭多终乱鱼,鹰多必戕鸟。食于民者多,曷由民不扰?
5、未能澄其源,化以不贪宝。庶几塞其流,沙汰使加少。既多权日分,牵制愈不了。因之形迹间,规避益加巧。上下相欺凌,百弊不可考。于政既无益,于民日凋耗。中医不服药。此语通治道。”议论的是关乎为政之道、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诗人在旅途奔波之中,依然关注着同在流离之中、比自己更加艰辛的普通民众表达对民生的同情悲悯之情。如行店二首之一云:“行店邮亭春水滨,骡车滚滚动飞尘。相逢略听客言语,十九黄河以北人。”江湜一生历尽艰辛,有机会深入接触普通民众,经常往来于下层土人之问对世风的认识、士人处境的了解较为深人,这种感受也时常表现于诗作之中。次韵寄答陈梁叔克家二首之一云:&ldq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诗史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