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体现的人格魅力.doc
《曹操诗歌体现的人格魅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操诗歌体现的人格魅力.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曹操诗歌体现的人格魅力 曹操是个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每个时代对他的评价都带着那个时代对善恶理解的烙印和对正统观念认同的痕迹。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正统观念,曹操确实是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乱世英雄。而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气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时代是个相当精彩的时期。这时期的文学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然而真正精彩的却是魏晋文学所折射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魏晋文学是魏晋人格的精神投射与诗性显现。正如马尔库斯所说:“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魏晋文学的人格魅力是以一种“冲突”或“痛苦”的方式,以一种“悲剧性”的发生,承担着悲慨而厚重的
2、魏晋审美文化与艺术精神的突现。而在魏晋所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文学应是建安时期的诗歌,它是魏晋文学的杰出代表。诗歌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精致的体制之一,经过了诗经、楚辞的发展阶段,至两汉时期便走向衰落,尤其两汉四百多年间留下的文人的诗歌微乎其微,而到了建安时期,诗歌创作则出现了新的高潮,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建安风骨”的第一人曹操。对曹操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其人格的正确评价,对其作品人格魅力的探讨,不仅是对我国古典文学研究方向及态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对进一步挖掘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弦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1、曹操是个英雄曹操作为一个三国时期杰出的封建阶级
3、统治者,他的国家疆域广阔,势力雄厚;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军人的霸权主义和诗人的浪漫主义在他心中冲撞,构成一位处世极为矛盾的人物。所以,在历史不同阶段人们对他就有不同的评价。我们理解曹操,理解曹操的诗歌,要把诗歌和他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从历史上找到他真实的一面,透过文学对他的歪曲和舆论对他的批评或是矫枉过正,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他的诗歌的思想,感受诗人的独特魅力,把握他诗歌的时代意义。鲁迅说过,三国演义和舞台上的“花脸奸臣”都“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我们在研究曹操的诗歌,研究他的诗歌首先就不能不去了解一个历史真实的曹操(而不是一个三国演义里艺术真实的曹操)
4、。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在当时阶级矛盾尖锐的形势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5、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曹操喜好文学,在征战中写下大量诗文,是建安风骨的第一人。以他为首所创造的“建安风骨”的文学风格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延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是一千多年来颇有争议的人物,每个时代对他的评价都带着那个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善恶理解的烙印。要评价曹操的诗歌,特别在探讨曹操诗歌在慷慨悲凉的格调中所突现的人格魅力,必须对曹操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从新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而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看待他,怎么去理解他则成为关键。一方面,我们是现代人,看古人的时候,逃不脱现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类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在进步,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拘泥于
6、一千八百年前的人的视野,或者套用传统守旧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评价曹操。如果是这样的话,所有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必然会陷入一种定式,必然会导致研究的僵化。另一方面,曹操毕竟生活的时代与今天不同,也不能把他当作现代人,放到现代的社会环境和现代生活环境中进行评价,必须把他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对曹操场的人格的评定,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所谓的正统问题。一直以来,所谓的正统观念,都受到几千年封建社会固有的统治思想支撑着。因此也就产生了“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的争议。同一人,同一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对曹操的评
7、价也是如此。什么是正统?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在国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封建割据,群雄纷争的情况下,必须承认谁得到了国家的中心部分并拥有大多数领土和人口的政权就是正统的。从历史上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虽然确实是前一个朝代的延续,但毕竟只是一个割据的地方政权,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正统观。朝代没有必要永远经营,以人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比较欢迎经营能力佳的朝代,而不愿接受经营能力差的朝代。王莽的新朝成立后,后来没有人想要复兴新朝;秦朝灭亡后,刘邦也没有因为没复兴秦朝而被批评。为什么呢?因为经营能力不好的朝代不需要延续。汉朝自桓灵以降,早已民不聊生,少帝,献帝根本就无力治国,人民根本不需
8、要带来痛苦的汉朝。民变与盗贼的发生,还有武装势力互相残杀的产生,就是正由汉朝正规官吏所引发。换句话说,复兴汉室根本无法引起人民的共鸣。商汤灭夏朝,周武亡商朝,两者都是著名的以臣伐君:对于旧朝代来说,固然行为不臣,但是对创立新朝代来说,却是开国大功。历史上几乎没有太多人对商汤及周文王、周武王批评奸臣的评价,理由就是着重于后来的新朝代,而奠定旧不臣与新君主的基础,曹操亦然。得人心的刘备为何不能光复汉室,诸葛亮为什么“不得其时”、“枉费心力”,蜀国为什么被吞并,曹操为什么胜利?很多文人以天命解释。其实“曹胜刘败”确实是“天命”所使,“天命”其实就是古人所不知道的“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
9、潮,而曹操正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主流。类似三国势力割据的情况,历数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政权更换或交替前期都会有。司马光说“苟不能使九洲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矣”。所以,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经形成,正统观已经转到了代表历史发展潮流,以统一中国为己任的一方。而在三国时期里这一方就是曹操。正统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道德问题,也是引发对曹操评价有争议的根本原因。既然解决了正统问题,那么最大的“德”已经明朗了。 其次,要解决曹操的人性问题。在用现代人眼光看历史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把他和他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否则,是对古人的苛求,也是对古人的不公。东汉末年,群雄纷争,
10、社会生产力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经历了董卓之乱以后,广大劳动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在这种形势下,曹操打起了“兴义兵,诛暴乱”的旗帜,并且采用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策略,以期用武力解决战乱,谋求一个太平盛世,使人民从灾难中得到解脱。同时也在施展自己抱负的过程中,实现其雄心壮志,达到一统天下的政治目的。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来透视曹操的人格本性。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形势下,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我们不能苛求曹操能慈悲为怀。他的无情是时势所需,为了能在纷乱的时期里站住脚跟,为了自己政权的巩固,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
11、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误杀无辜。然而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这在历史上可以看出:在曹操的遗嘱里只说“分香卖屡”,交代身旁的歌妓,妻妾以后的生活等小事情。在一些人眼里确实是琐碎小事,但是这却是曹操热爱生活的表现,也是曹操真实情感的流露。而且他还对郭嘉的英年早逝悲痛得死去活来;对为孔融、袁谭哭尸的王修,下令放了一马,还送去厚礼。这可以看出曹操其实是个重感情的人。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他一生所追求的,只是在终结乱世,再造和平。这也是曹操诗歌作品中表达的意愿。第三,要正确评价曹操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当我们以优良的传统美德,包括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仍然起到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来审视曹
12、操时,我们就会发现,曹操的人格、本性,应该说,是符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规范的。如:追求统一,追求和平,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颂扬的伟大目标,曹操不但一直在认真履行,而且一生都在努力追求,乃至生命终结。又如:严格执法,爱惜人才,一直是人们传诵的政治家风范。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广开言路、赏罚分明”的领导管理艺术,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再如:生活简朴,为人豁达,一直是个人修养的良好规范,曹操一生都在实践,身体力行,率先示范。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曹操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他的人格本性,都合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的。诚然,由于曹操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有别于今天,我们不可能要求他
13、的人格本性尽善尽美,完全符合今天的道德规范,但我们应该承认,在曹操身上,在他人格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曹操在纷争的乱世削平各种割据势力,谋求一统,为人民带来和平,这一点,却是最大的功德。曹操是一位三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无论他如何开明,到底也摆脱不掉阶级的烙印,他同样也带有其他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丑恶。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其大节,看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何作用和贡献,而不应该抓其一点、不计其余。统治者的丑恶是其一面,而曹操在纷争的乱世削平各种割据势力,谋求一统,为人民带来和平这一客观事实,和他内心的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曹操主要的一面,也是我们评价他的
14、历史地位和人格性质的重要而主要的一面。到这里,可以说曹操是一个“以治国济民,经天维地,建功力业为己任,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的封建阶级统治者,是一个民族英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苏东坡也赞赏曹操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鲁迅也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郭沫若也说:“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应该是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 这是我们理解曹操,理解曹操诗歌的基础。2、曹操诗歌体现的人格魅力曹操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集军人的豪情和诗人的悲慨于一身。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
15、之管弦,皆成乐章”。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思路清新,气势雄浑,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拘束,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军人的霸权主义和诗人的浪漫主义在他心中冲撞,使他的诗歌在气魄雄伟之中,也透露出一种慷慨悲凉。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他的诗苍劲雄浑,开一代诗风,鲜明地体现了“ 建安风骨”的特色。钟嵘评价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为“为后世所叹唱”。“老
16、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昂扬地表现了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精神,至今仍诵不绝。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被称为“史诗”和“汉末实录”。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风质朴,言之有物,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较好,被鲁迅誉为:“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但其突出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他的诗,在慷慨悲凉中透示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建安文学甚至是魏晋文学的杰出代表,千百年来仍然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
17、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以他为首所创造的“建安风骨”的文学风格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延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强烈感受到曹操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曹操的人格魅力又是以英雄气概为其主要的一面。首先,曹操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大气。读他的诗歌和文章常会为他的英雄气概所激荡。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他的观沧海借景咏情,不但写出了大海的宽阔和雄伟,也真实抒发了他自己那种叱咤风云的气概;他的名作短歌行引用了子衿和鹿鸣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以周公自比,抒发了延揽人才,实现江山统一的雄心壮志。在他的诗中无不体现了这种在短暂人生中做出轰轰烈烈的
18、事业,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伟大抱负。再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于建安十二年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雄放,充分展现了大海充满八极的博大宽容。也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诗人对大海的盛赞饱含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歌颂,充满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诗人从大处着眼摄取大海中的自然景物的雄伟风姿,让它们跟自己的理想、壮志浑然融化,再加以提炼升华创造了精神美和自然美妙合无限的壮美境界。后人称赞这首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19、的气势。在龟虽寿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真实表白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由神龟、腾蛇起兴,以老骥作比,生动地兴起诗情,比拟诗意。诗人紧紧抓住人寿不永与壮心不已的矛盾慷慨高歌。诗人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壮志却是无穷的。人应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即使到了老年,更应该老当益壮,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实现自己的雄志。这样就把他明知道年寿有尽却又壮心不已的雄心勃勃的奋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渗透着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感,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对事业
20、追求和对时间的无限珍视;回荡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旋律,具有巨大鼓舞力量,有着“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的意思又带着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这比“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此类的话更具格调和品味,也更大气。对时空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思考,英雄的大气和慷慨的豪情,都铸成曹操独特的大气慷慨的魅力。其次,慷慨多情也是曹操人格魅力的一方面。曹操诗歌流露的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是他的英雄魅力的体现,更是他人格魅力的表达。置身在东汉末年的纷乱局势,亲眼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让曹操产生了拯世救民,统一中国的宏伟抱负,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地抒发了他的英雄气概。正是从这种忧时悯世的情感的反复咏叹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颤
21、栗和情感的呼啸。薤露行及蒿里行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景况抒发了他内心忧国忧民的悲哀。薤露行里写道: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当时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洛阳百万人民哭声载道。曹操看到此情景,不禁悲从中来,愤懑填胸,正是“莽苍悲凉,气盖一世”。这正是英雄本色和气概的体现。蒿里行里对当时政局也有相似的描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歌不仅是对当时景况的描写还是对割据战争的控诉,各军阀势力间的混战令百姓死亡惨重。曹操每想到此处便悲痛万分。他十分清楚百姓的苦难,对人民十分同情。他在军礁令中写道:“吾起义兵,为天下
22、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以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这可见曹操对人民的苦难是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不安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在伐董联军互相进攻,拒绝出战的情况下,曹操仍毅然带领他的少数军队向董卓开战(几乎是自杀性行为),结果当然是大败而归。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想改变这种分裂局面的急切和他“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秋胡行其二)的拯世救民思想。曹操大部分诗歌都流露出他对百姓的同情,就是他这种真实的同情心,让他能实施对百姓有利的政策。这在上面的瞻给灵民令里写得很
23、清楚。而他在度关山一篇里就道出一位开明的统治者应有的根本原则:“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仁义施政治民思想也是民族英雄为世为民的内在本质的体现。曹操能够对国家人民前途抱有强烈的使命感,是来自他内在的英雄本质对每个百姓的深切同情。“给对象以同情,他才能辨别出对象,或看出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这种本质,其作品才会有这么强烈的英雄气概。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就是英雄的魅力所在,这一英雄特质就像磁铁一样把人们吸引到他身边。曹操身边的谋士和杰出人才都是被曹操的魅力所吸引慕名而来。一般人认为,英雄应该是“没有烦恼,没有悲伤,一路高歌猛进,勇往直前” 的,虽然英雄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体现 人格魅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