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部散文“客入者代言现象”原因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西部散文“客入者代言现象”原因初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人学得胡儿语新时期西部散文“客入者代言现象”原因初探摘要:新时期西部散文拥有着庞大的创作队伍以及丰硕的创作实绩,明显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日益走向边缘化的状态下对心灵家园和人文精神的坚守,对以东部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主流地区的文化形成一种反拨,乃至于对抗。在这种坚守、反拨乃至于对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西部散文创作中的“客入者”现象。这与通常居于社会精英阶层的作家往往担当着作家所属的某一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和记录者的现象是不同的。本文就试着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梳理。关键词:客入者代言、两种文化相碰撞、迎合主潮、接受群体作家的创作是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构建,而这种体验的形成通常与一片独具文化
2、特色的土地有着密切联系,正如“鲁迅之于越文化,沈从文之于楚文化,老舍之于京都文化”【1】而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散文创作中,最为优秀的作品都是出自于外来作家之手, 这与通常居于社会精英阶层的作家往往担当着作家所属的某一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和记录者的现象是不同的,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客入者代言”的现象。但是学界在研究讨论西部散文的时候,往往忽视或者避开了作家的身份来谈西部散文的共性或者专门举出某一位作家从其中窥探西部散文的某一个方面。对于西部散文作家身份的问题,周涛已经意识到了,他在谈及西部边地作家时指出:“除陕西的几位作家(陕西应该还有陈忠实和高建群等)是本地人外,其他几位都是外来人昌耀是湖南人,张贤亮
3、是江苏人,马丽华是山东人,我是山西人。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地理文化杂交现象,从中表现出西部文化有杂交优势”。【2】本文就试着对这种“客入者代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谓客入者,是指在西部生活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西部散文作家,主要包括:周涛(山西人)、马丽华(山东人)、张承志(北京人)、宁肯(北京人)、张贤亮(江苏人)、孤岛(浙江人)、沈苇(浙江人)、董汉河(山东人)、李佩芝(河北人)、许淇(上海人)等等,这些人的创作与来西部旅游或因其他原因作短暂停留的作家们所写的西部采风式的文章不同。山东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西部风景,书中收集了很多西部采风式的
4、文章,将这两类文章比较一下可以发现,西部采风式的文章仅仅描写西部风景,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这些风景背后的西部精神。而且大多是雁过无痕,如同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湖面马上趋于平静,没有泛起多大的涟漪。而客入者的散文创作在展现西部风景的同时极力彰显西部精神,他们如同一位位优秀的摄影师,总能抓住最能表现西部精神的那一瞬间。这些作品虽然也在记录具有西部特征的景物人事。但并不流连景物人事本身,也不去精细地刻画其中最能体现西部特征的细节,而是以一种当代意识和宏大的文化视野,与雄伟、严酷、贫瘠、原始的西部自然与文化进行心灵的对话。如周涛的过河,通过病入膏肓的哈萨克族老太太策马跃入河中将那匹看似顽愚实则机灵的马驾
5、驭过河的一幕,告诉我们马背上的民族是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客入者们之所以能从西部风景中挖掘出西部精神都源于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物,对西部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细细看一下这些外来作家的经历,也就不难发现他们为何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周涛自少年时代就到了新疆,几十年客居新疆的生活使他由衷地热爱这片土地,认同这片土地。他曾深情地诉说:“我记不清我最喜欢新疆的哪儿,我在这生活了三十年以上,对它熟透了,你不能说你对你父母亲更喜欢哪个部分,是鼻子,还是眼睛,爱他们就是了,包括缺点和弱点她的一切都和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的家。”【3】从这段深情地诉说中可以看出,周涛俨然已将新疆视为自己的另一
6、个故乡,她如同生身父母一样可亲。而另一位优秀的西部散文作家马丽华虽说是山东人,她却更愿意让人们称她为“西藏的马丽华”。马丽华自1976年援藏人员来到西部,至今也有三十多年了,这块新奇的土地令她充满了灵感,西藏成就了她长达51万字的长篇巨著走过西藏。张承志的散文追寻了他小说的精神追求寻索心灵的皈依地。而无论在他的小说还是散文当中,他追寻的目标都指向了遥远的西部,以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南北、回民黄土高原三块大陆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陶醉于草原额吉的爱和牧民的淳厚之中。 外来作家们对西部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他们歌颂这片神奇的土地做好了奠基工作。真情实感是散文创作的一个基本要素。好的散文都是都是以浓厚的
7、情感为基础的。正如范培松所言:“散文是喷出来的”【4】,情感在心中不断地与酝酿,升腾,最后喷发,这才形成了一篇篇一部部色彩纷呈的精美华章。二、两种文化相碰撞必然产生灵感的火花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西部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异域风情。放眼整个西部作家群体,以西部风情作为书写对象的大多是外来作家们。因为对于土生土长的西部人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是平常的,长时间的生活在这里已经使他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即便是生性敏感的作家也常常忽视掉了她的奇妙。因此很多的西部本土作家,都没有将写作放置于西部特色风情上,而是笔端放诸于其他地方,例如刘亮程一直都在书写略带忧愁的个人乡村记忆,向往“完整、饱满,自成一个生存精神世
8、界,无须社会变革,时光移动,一个人的世界静住在那里”【5】,他在散文中一直寻找那个“与村庄毫无关系的灵魂远地”【6】。相对于本土作家来说,那里的一切都让客入者感到新奇的。尽管周涛、马丽华等人已经是半个西部人,对西部地域的了解和土生土长的西部人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他们毕竟和西部人流淌着不同的血液。在他们来西部之前,已经有了一种经历或者说一种文化作积淀,这种经历是土生土长的西部人无法拥有的。多种经历使得他们在西部所看到所想到的都会产生一个比较。这种微妙的比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西部土著人眼里司空见惯的不会引起思考的现象对这些客入者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周涛更能抓住巩乃斯那万马奔腾
9、的瞬间,更为年迈体弱的哈萨克老太能够纵马过河感到惊讶,张承志可以“从草原额吉的爱与牧民的淳厚中发现人性中善的光芒;从新疆腹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发现在极限中获得生命的美的力量;从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发现九死无悔的叛逆精神与信仰的真”【7】。马丽华能够用脚踏实地去丈量西藏的每一寸土地,她才能将一个充满魅力的西藏推到读者面前。不仅仅是外来作家们面对西部所产生的“审美眩晕”,双重文化的碰撞也在客入者为西部代言中起到了催化作用。能够为西部代言的客入者大多来自东部地区,周涛虽然生于山西,但是他的童年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西部这块杂交文化背景下,谁也回避不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两种文化在碰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给
10、置身其中的作家们带来了焦灼与疼痛。周涛已将新疆视为家园与归宿,但在去太行山“坂坡村”寻根后,仍然不禁感慨:“从九岁起,我就被关在了门外。我虽然已经汉儿学得胡语,但始终有一种门外汉的乡愁和惆怅,有一种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能入玉门关式的牵念。但我同时又是一个习惯于毡房和羊肉,热爱着草原和纵马的半游牧者,是一个即便万里归来,亦将故土难容的失却家园的人,一个人面羊身怪”。【8】对于周涛而言,他一方面对新疆的爱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岁月流逝,寻根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不断增长,两方面从对峙到不断的碰撞、斗争,使得这些外来作家们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焦灼与苦痛。这种感受在张承志的身上更为强烈,“爱
11、得至深的同时也尝到了浓烈的苦味。不仅在双语的边界上,他们在分裂的立场上痛苦”【9】。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交融碰撞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反差,这样复杂的生命感受不是“本土作家”所具有的。外来作家们以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与文化视角为参照在西部游走,当两种文化的触点在一个人身上被接通,必定会爆发出灵感的火花。 三、迎合主潮和接受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人类生活的重心急剧移向现代都市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尺度,现代都市给予我们许多想要的东西,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然而,现代化在带给我们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环境,破坏着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水污染、核废物倾泻、臭氧层
12、破坏、酸雨、沙尘暴、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石油泄漏、食物中毒以及森林大火人类生活在生态危机之中。当下不少散文作家意识到了经济生活的无序,社会生活的腐败,贫富差距的扩大,人文精神的失落,伦理道德的滑坡,于是自觉挑起了生态保护的大旗,成为一队蔚为壮观的“生态军”,比较著名的有李存葆,他的鲸殇、大河遗梦等作品都是饱含激情,用自己的良知和心灵去写散文。还有王鼎均,他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缓缓诉说,通过那树胜利的代价、网中等作品表现了他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可怕后果的担忧。西部散文创作中的客入者们同样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生态军”的队伍当中,于是以笔为旗,为唤起人们的生态意
13、识呐喊。周涛向我们讲述荒凉、贫瘠的西部地区砥砺出的不屈与刚健的生命,张承志刻画出草原额吉无私的爱和牧民的淳朴,马丽华讲一个纯净的西藏献给读者这种呐喊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散文的一个主潮。迎合了主潮也就为他们登上代言的宝座添加了加速器。接受群体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一方面,西部大开发将国人的视线引向西部,人们对西部充满了好奇,渴望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而西部散文中客入者以西部风情为书写对象的文章恰好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人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奔波劳碌,满眼里是高楼大厦,呼吸的是夹杂着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混合物,吃的是快餐,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客入者深知东部人
14、的苦闷,他们大多曾在东部有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现在的故乡虽说已是高楼林立,却再也看不见儿时那湛蓝的天空和碧绿的湖水,再无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于是,他们抒写西部,赞扬西部粗狂的生命意识,描绘西部的异域风情,向读者展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万里无云的碧空,万马奔腾的恢弘气势,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作品当中明显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日益走向边缘化的状态下对心灵家园和人文精神的坚守,以期对以东部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主流地区的文化形成一种反拨,乃至于对抗,这类作品很容易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于是以西部风情为书写对象的西部散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神秘的异域风情成为被高楼压的喘不过气的东部人的向往。人们渴望在作品中
15、找到自己精神的栖息地,灵魂的伊甸园。要指出的是,新时期西部散文拥有着如此庞大的创作队伍以及丰硕的创作实绩,并不单是客入者之功。笔者在这里谈论客入者代言的原因,并不是无视西部本土作家的创作情况,能够为西部散文代言的也不仅仅只有客入者,西部本土也涌现出了许多用良知和心灵写作的作家。例如刘亮程、贾平凹、高建群等人。但是对于外来作家们也能够成为某一地域文化代言人和记录者的现象确实是不多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可以帮助人们对西部散文进行重新认识,打开西部散文研究的新视域,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思考西部散文创作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散文泛滥的今天,对西部散文的将来甚至于当代散文做一个借鉴与参考。参考文献:【1】何清:边缘与写作者的精神资源周涛散文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王族、南子: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周涛答问,美文2001年第11期【3】周涛:稀世之鸟(代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页【4】范培松:散文,是喷出来的,散文天地,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5】【6】刘亮程:村庄是什么(代序),萧云父亲的麦地,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7】贾艳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部散文,河北学刊2004年第一期【7】周涛:游牧长城,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8】张承志:大陆与情感二十八年的额吉,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