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听雨忧忡断肠——试述毛泽东晚诗词创作毕业论文.doc
《凭栏听雨忧忡断肠——试述毛泽东晚诗词创作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凭栏听雨忧忡断肠——试述毛泽东晚诗词创作毕业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凭栏听雨,忧忡断肠试述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 摘要:1959年毛泽东诗词创作进入晚年时期,作品主要可以分为时事评论诗、借物言志诗、感事抒怀诗和咏史诗等四类。数量虽然不是很多,却充分展现了诗人心境的较大变化,充塞沉雄悲壮之感。并且在其一生的诗词创作中,晚年诗词反复出现寰宇、虫妖、风雷等一些比较固定的意象元素,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进入晚年时期的划分标志和整个晚年时期作品的诗词创作风格两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给诗人晚年的作品一个综合客观的评价。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晚年 风格一毛泽东晚年的诗词创作我们通常从年龄、时代、人生遭遇、创作风格等方面来区分诗人的创作阶段,但是对毛泽东来
2、说如果按年龄,时代来区分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很难在其诗词创作中找到创作主题、风格发生转变的规律,所以毛泽东研究界研究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说到他晚年的错误的时候,常常从1957年开始。原因是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变化,常常成为文化时代的转折点。具体到诗人的创作,诗人的政治思想和实践经历也自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走向,但二者毕竟不完全相同,况且诗风的转变同其政治思想和实践也并不总是同步的。更重要的是,诗人是用作品说话,谈论毛泽东晚年诗词,更贴切的划分,应该着眼于其作品题材、主题和风格的演变,通过挖掘作者在创作上特有的心态情结,提炼出其作品中比较一致的思想倾向,寻找出作者着意思考和表达
3、的题材内容,进而凸现出其晚年作品的主要特征、主流形态。因此,本人更赞成把1959年作为毛泽东诗词创作进入晚年时期的划分标准。从1949年以来,纵观诗人的十余年的作品无不豪放大气,诚挚坦荡,雄视万方,极富改天换地的内容美;其字句锤炼得体自然奔流,在形式美方面也呈现颇高造诣,给人明朗开阔之势。但1959年之后毛泽东的创作思维逐渐开始转变,此后的大多作品都表达一种渐趋激烈的心理冲突。这主要和作者当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心境有关:意识形态上的马列主义和修正主义;政治力量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走势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的对立和斗争,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思维框架,使晚年毛泽东觉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
4、义前途,掉进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并由此产生一种反击心理。这个阶段的作品自然受这种情绪的影响,使毛泽东晚年的创作思路也走进了一条主题更加鲜明的通道:按自己的意志,去揭示命运,张扬斗志、掌握未来。正是这条通道,划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创作两个截然区别的时期。1959年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变化期,标志着毛泽东诗词创作进入了晚年阶段。在此阶段,诗艺有所下降,作品充塞沉雄悲壮之感,诗人晚年主要是以领袖和导师的巨人形象出现在诗篇中:“今日欢呼孙大圣”的鼓动,“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号召,“不须放屁”“十批不是好文章”的断喝,“苍松怒向青天发”的进军号角,都较明显的带上了指令、运动的
5、色彩。诗人诗风的骤变也是在这个时期。比如“读报诗”与到韶山、登庐山创作于同一时期但风格变化之快令人惊异。这和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报诗”均关于中苏关系的分歧,面对中苏冲突,国际势力的和平演变以及国内的“右倾”思潮,引起了毛泽东的特别关注和思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其应战和挑战的激越心态。凡此种种,使这位“忧忡为国痛断肠”的政治家,产生了一种感觉:盛极一时的国际社会主义阵营走到了一个叉路口,中国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已经和必然面临各种势力的阻障乃至包围,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反击战,将决定着党和国家生死攸关的命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影响毛泽东晚年思想的特殊命题被
6、提了出来,这就是“防止和平演变”。于是,这个变化理所当然地奠定了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思想基调。转折的标志,就是“读报诗”。它开启的国际题材和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思考,无疑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沉淀和延续下来,并随着中苏两党关系恶化的日益表面化,和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估计逐渐走向错误,越来越深刻地构成其晚年作品的基调,越来越明显地浓缩为一个重要主题,这就是“防修反修”、“继续革命”。于是50年代那种明朗开阔的风格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斗争的内容,这无疑把自己的创作空间也逼进了越来越狭窄的境地,使这个时期的作品整体蕴藏着激进、沉郁、悲壮之感。二作品的风格特色综上所述“读报诗”开启了毛泽东的晚年诗作之
7、门,这一阶段的作品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时事评述诗,以“读报诗”为标志;第二类称之为借物言志诗。包括写于1961年至1963年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六首。第三类大体可称之为感事抒怀诗。包括七律答友人、七律有所思等八首;第四类属于咏史诗包括七绝屈原、贺新郎读史、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等七首。从题材内容和创作意图来看,四类作品虽各有侧重,但皆表现回应和反击的主题。“读报诗”是毛泽东对50年代末国际反华势力围攻的感触和回应,也是他晚年政治心理变化的起点。如同有学者认为诗作刻画鬼态及伎俩,是直接写赫鲁晓夫的,欲打鬼者先画鬼,反修必须认
8、清修正主义者面目,这也不无道理。就作者的创作心境看,却使毛泽东诗词变异出一种新的品类。“读报诗”在风格上驱雅入俗,寓庄于谐,此种风格在1965年写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又一次显露出来。“借物言志诗”的题材依然是国际,但诙谐不再,对党面临的局势和中国未来命运的感受,多了几分沉重。政治形势中的双方冲突,在这类作品中总是比照而出:有“便有精生白骨堆”,就有“金猴奋起千钧棒”;有“已是悬崖百丈冰”,就有“犹有花枝俏”;有“高天滚滚寒流急”,便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有“蚍蜉撼树谈何易”,也有“要扫除一切害人虫”。作者借景感物,托物言志,着力通过两种力量的对比,映衬抗压不屈的豪情,捉妖打鬼的信心,体现“继续
9、革命”者的战斗精神和高尚情操。和“读报诗”相比,这些作品更能含蓄的概括、体现出毛泽东此时思想的升华,更吻合诗境,突出象征意蕴。“感事抒怀诗”的创作,常因具体事件引发,又回到了实际层面,题材也从国际转回国内,可视为毛泽东对政治运动的现实状态及其决策心理的描述。总之,这类作品表达的主要是在政治运动中对人、做事以及达到的目的要求。七律答友人运用古代神话传说描写故国山水,以柔和的色调与舒缓的抒情来表达内心激情,但诗中也隐藏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但这并不影响诗人心中理想的期待。七律有所思所表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自信而又悲壮的一种心境。诗人有信心赢得这场革命,但心中却难掩孤独和悲凉。凭窗听雨默立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凭栏听雨,忧忡断肠试述毛泽东晚诗词创作 毕业论文 凭栏 断肠 毛泽东 诗词 创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