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的角度来探究李商隐诗歌的朦胧.doc
《从文本的角度来探究李商隐诗歌的朦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本的角度来探究李商隐诗歌的朦胧.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文本的角度来探究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通过对李诗中比较典型的朦胧性诗歌的细致解读,探讨了“朦胧性”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象的选择与组合;2典故的运用;3时空的转换;4内涵的深隐。其中前面三点主要是偏重于诗歌外在形式技巧的来讲的,是体现在文本层表层的,第四点是偏重于诗歌内容来讲的主要是指主旨的深刻性、新颖性、多解性;情感的含蓄委婉。正是李商隐诗歌文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朦胧,共同构成了李商隐诗朦胧性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朦胧性;意象;典故;时空;内涵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rsp
2、ective of text into the dim of Li Shangyins poetry, through to the Li Shizhong typical misty poetry on th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discussed obscure text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dim of Li Shangyins poetr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choice and combination of image
3、s; 2 allusions; 3 time; 4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eep hidden. The first three points are mainly focused on poetry extrinsic forms and skills speaking, is reflected in the text layer surface, fourth is focused on poetry in terms of the contents is a key tenet of the profound, novelty, multiple soluti
4、ons; emotion euphemistic. Li Shangyin is the form of poetry text and content of the two aspects of hazy, together form the Li Shangyin poem obscure specific performance.Key words: obscure allusions; image; space; connotation; 1 绪论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李商隐研究专家董乃斌在李商隐的心灵世界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
5、:古籍出版社,1992中从理论高度将探索心灵世界作为作家研究的中心,将李商隐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纵轴和他所处时代的横断面所构成的立体座标图系上,指出其主要贡献在于充当了唐代诗艺乃至中国诗艺的总结者。正因为李商隐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所以自清代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品评,并且在近三十年来形成了一股“李商隐研究热”。据不完全统计,仅李商隐研究的专著就多达40余部,有的是对作家作品诸方面进行全面探讨,如吴调公的专著李商隐研究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对李商隐的生平、思想、审美观、政治诗、爱情诗、诗歌艺术特色、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诗歌渊源与影响作了全面探讨;有的是专门就某
6、一方面进行探讨,如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从理论高度将探索心灵世界作为作家研究的中心,探讨的相当深入,有的还采用了评传的形式进行研究,如杨柳的李商隐评传杨柳.李商隐评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1980等较为集中地论述了李商隐诗歌的特色与成就,使传与评较好地结合起来,将李商隐研究引向了更为深广的领域。在李商隐诗歌研究的诸方面中,对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始终是一个重点,尤其是李商隐诗歌所具有的朦胧性,备受专家和读者的关注。到底什么是李诗的朦胧性,这种朦胧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种朦胧性具体表现在文本中的哪些方面,不同的研究
7、者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到底什么是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概念本身的界定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这个概念的外延即朦胧性所指的对象是什么,并不是李商隐的每首诗都存在朦胧性的,李商隐有些诗歌很浅显易懂,所以就李商隐诗歌整体风格而言的;第二是这个概念的内涵即朦胧性是什么,给“朦胧性”下个定义这很难,但是中国古代有许多和这一概念相似的表达,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刘勰在文心雕龙因版本众多,兹不注明版本。中有“隐秀”一节“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谈的就是诗歌的朦胧问题,应该是对这一风格的最早认
8、识。其实通俗地说,朦胧就是不甚清晰明了,隐约、仿佛、依稀、迷离、空灵、飘渺,这些词语都是诗歌朦胧性特征的描绘。在一些研究者的文章中,有些概念和朦胧性有很大相似性,比如陈玉领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多解性来自中国知网,这里的多解性其实是李商隐诗歌朦胧性产生的一个原因,相类似的还有“多义性”、“复义性”、“唯美性”“迷幻性”等等,其实都和“朦胧性相似,或者本就是朦胧性的表现之一。 其次,李商隐诗歌朦胧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崔其征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同上中从时代环境、个人性情遭遇以及文本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陈玉领的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多解性也谈到
9、了朦胧性的表现之一的多解性的原因,他也是从诗歌内在原因、时代和诗人自身的原因几方面进行了探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还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认为在李诗的接受诗史中,由于接受者的复杂多样对李诗的内涵进行了添加,这也是造成朦胧性的重要原因。 最后,李商隐诗歌的这种朦胧性到地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有许多文章对这方面进行过探讨,有些认为主要表现在李诗中意象的巨大跳跃性,有些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李诗内容的梦幻性,还有一些认为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解性、情感的含蓄性等。 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本的角度来探究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通过对李诗中比较典型的朦胧性诗歌的细致解读,探讨了“朦胧性”文本中的具
10、体表现,我认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象的选择与组合;2典故的运用;3时空的转换;4内涵的深隐其中前面三点主要是偏重于诗歌外在形式技巧的来讲的,是体现在文本层表层的,第四点是偏重于诗歌内容来讲的主要是指主旨的深刻性、新颖性、多解性;情感的含蓄委婉。正是李商隐诗歌文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朦胧,共同构成了李商隐诗朦胧性的具体表现。 2 意象的运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是“意”与“象”的结合,是主观情感“意”和客观物象的交融,因此意象的整体意义的构成既不是等于“意”或者“象”本身的意义或二者的机械相加,而是存在于二者的融合过程之中。诗人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主观
11、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的过程,使“意”与“象”融合,而读者阅读鉴赏的过程就是透过客观物象把握情感的过程,因此意象对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和读者对作品情感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意象运用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整体风格。意象的运用主要包括意象的选择和意象的组合。1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种类很多,诗人在选择上不同往往决定了其抒发情感质性的不同。以唐代诗歌而论,盛唐边塞诗中多选取刀、兵、战马、大漠、战争等意象,要么抒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或者抒发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的谴责等等;盛唐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多选取林、泉、田园等景物抒发恬淡闲适或安贫乐道的情怀;盛唐李白常常选取一些大江、大河、大海等意象来表达一种豪放情怀
12、等等。当然由于中国诗歌经验创作极其丰富,大部分意象是共用的,是和某种情感一一对应的,如鱼雁往往和思归之情相连,红豆红叶往往和相思相连,斜阳日暮往往与衰败之感相连等等,我们在看到这类意象时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但是除了这些共用的意象之外一些私人化的意象以及诗人情感渗透的不同,我们有时候就很难把握诗歌的内涵。李商隐诗歌中有就有许多前代诗歌中很少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很具有个性化色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这些意象如蜡烛、蓬山、碧城、瑶池、鸾凤、青鸟,梦魂等,这些意象本身要么是抽象的,要么就是虚幻的,因此给人一种朦胧飘缈之感。如李商隐的碧城三首 该诗和以下所引李诗均来自李商隐诗歌集
13、解: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1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碧城三首是李商隐诗最难懂的篇章之一,历来解说纷纭。我们暂且不探讨该诗的所隐含的意思,光是看它的意象,如碧城、犀角、阆苑、青鸾、河源,水晶盘,就给人一种飘渺朦胧之感,这些意象大多来自一些神话传说、道教故事,本身就具有虚幻性,所以它们所构成的画面就更加难以把握了,如“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所呈现的画面如梦如幻,难以捉摸。像这类本身包含大量虚幻性意象的诗歌,在李商隐的诗歌全集中俯拾即是,在字面上就给
14、人带来一种朦胧感。当然李商隐诗歌中也有一些公共意象,如落花、杨柳、微风、春雨等等,但是在李诗中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就和以往诗歌中的有很大的不同。如“春雨”这一意象,在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里的春雨所营造的是一种明朗喜悦的氛围。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雨所营造的也是一种清澈明朗的氛围。而李商隐的春雨就不同了: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踏缄札何由达? 万
15、里云罗一雁飞。在这首诗中,春雨所营造的是一种“迷蒙凄冷”的氛围,在雨的飘洒形态这一层面,春雨成了一层纱幕,隔绝着自己和情人,隔绝着现在和过去,但是隐约可见,永远保持一种隔离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迷惘感;在雨的冰凉温度这一层面,春雨透露的是一种渴望不可及的绝望感。这种“迷蒙凄冷”的氛围,是以前诗歌中的“春雨”没有营造过的,这种迷惘绝望感也是以前此类意象诗歌中所没有透露出的。2意象的组合意象的选择固然对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除此之外,意象间的组合对于李诗朦胧性的形成也有很大的贡献。李商隐诗中对意象的组合有不同的方式,既有一些传统的意象组合的方式,如意象的叠加、并列等等,但更
16、多的是李诗所特有的意象组合方式,这些意象组合方式都对朦胧性的形成有很的影响。在李商隐诗歌意象组合中最最容易形成朦胧性的是意象的断隔式组合。李商隐诗歌在组合意象时往往呈现隔断的现象,我把他的这种带有独创性的组合方式称为隔断式意象组合。这是他诗歌之所以隐晦难解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 隔断式的意象组合中也可以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李商隐有些咏物中诗题本身是一个意象,但是和诗句中的意象之间没有很明显的联系,如池边、细雨、银河吹笙、日高等,以细雨为例: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按照一般的阅读经验,很容易把它看做是一首咏物诗,按照一般咏物诗的阅读经验,首先得工于体物,但是在这里四
17、句诗的意象似乎和细雨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如果去掉题目让人来猜写的是什么,恐怕没有人猜得出来。其实这首诗采取的是遗貌取神的笔法,首先通过两个比喻,将细雨比喻成“飘帏”、“卷簟”,写出了细雨的密致和飘洒,然后通过神话传说写出雨的凉意,不从正面着笔却写出了雨的神韵。 第二种就是各意象间的无逻辑的组接。正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史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9中评论李商隐诗说道:“他往往把浓烈的情思隐藏起来,用一些片断的意象,把诗的情思和意境表述得朦胧倘恍。”。如莺凤、因书、即日如有等篇。以如有为例: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茜茜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良宵一寸焰
18、,回首是重帏。诗中意象皆为无序的的片断组合,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植物,时而器物,时而又是自然风光,意象之间无逻辑的排列,初读之下,置身意象世界,无法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细细咀嚼,会发现作者是在写梦幻之境,就很容易把各种意象串接起来。第一联谓梦中恍惚,私有瑶台仙姝责难自己要求归去;第二联描写仙姝的仪态装束,其手持芭蕉绿扇,着菡萏之红衣,美艳非凡;第三联写其渐去渐远,神光隐微,声息已杳;第四联写醒来只有空帏残焰,其人已远去。 3 时空转换客观世界是一个时空世界,人是生活在一定的客观时空中的,而人的主观精神的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具有时空性的,作为人类精神性的产品诗歌,也是有时空的,但是
19、诗歌的时空不限于一个,为了表达更加丰富有的内容,诗歌往往进行多种时空间的转换,从而也就带来了一定的跳跃性,增加了诗歌理解的朦胧性。李商隐的大部分诗歌大多都存在时空转换,并且由于转换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朦胧程度也有所不同。1现实与梦境间的转换 李商隐诗歌中常常出现现实和梦境的转换,这种转换尽管在前代的幻想型诗人的作品中出现过,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由现实中的由海客、越人的谈论,引起诗人的求仙欲望,“我欲因之梦吴越”一下子就从现实飞入梦境、仙界,从东鲁跨到吴越天姥,正沉迷仙府时,“忽魂悸以魄动,况惊起而长磋”,突然之间从仙界回到现实,忽而人间,忽而仙界,忽而东鲁,忽而吴越,皆因梦也。不过这里的由
20、现实转换到梦境线索非常清晰,除开梦境本身的缥缈所带来的朦胧性,在整体理解上比较清晰。又如李贺的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抖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私海水杯中泻。”虽然想通过对梦境逼真的描写来掩藏现实到梦境转换的轨迹,但是由于“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所隐含的现实视角,以及“遥望齐州九点烟”所隐含的梦境视角,使得该诗现实到梦境,梦境又回现实的线索还是可以容易把握的。不过李商隐相类的诗歌其转换线索就不好把握了,以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为例: 除梦龙宫宝焰燃,瑞霞明丽满晴天。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少
21、顷远闻吹细笛,闻声不见隔飞烟。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瞥见冯夷殊怅望,纹纺休卖海为田。亦逢毛女无谬极,龙伯擎将华岳蓬。忧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平阶雨,都背寒灯枕手眠。虽然我们也可以从题目以及“觉来正是平阶雨”可以肯定该诗是在写梦境。但是由于该诗所描写的梦境本身存在着时空的转换,时而龙宫,时而天空,时而蓬莱,时而潇湘,时而大海等,梦境内部存在着多重时空转换,因此我们知道它有一重由梦到现实的转换,但是其梦境为何,却很模糊,大大增加了其整体理解的朦胧性。相类似的还有如有,河阳诗等。 2现实与幻境的交错融合。这种现实与幻境的转换几乎不留痕迹,呈现出各种时空交错融合的特点。如李商
22、隐的海上谣、钧天、海上等诗,现在以海上谣为例: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紫笃不肯舞,满翅蓬山雪。借得龙堂宽,晓出碟云发。刘郎旧香灶,立见茂陵树。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该诗中,开头两句的“桂水”、“玉兔”是现实中水月的意象,接下来四句中出现的“香桃”、“紫莺”、“蓬山”、“龙堂”等仙界的幻境意象,最后四句的“刘郎”、“茂陵”、“云孙帖帖”、“上元细字”却是历史人事,可以算作已过去的现实,而在诗人的笔下出现在仙界里的。整首诗的意象从人间到天上再到人间的空间跳跃中,包含着古今意象的跳跃,人间仙界意象的融合。瑶池、嫦娥等诗更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境了。还有一种时空转换和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本 角度 探究 李商隐 诗歌 朦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