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doc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通过一个带
2、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
3、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下人几次催她去,她理都不理。最后,周朴园只有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威逼她去看病。但没有想到的是蘩漪不去看病,反而径自上楼去了。这次冲突中的蘩漪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还是在周朴园一边。第三次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碰到周朴园。这次的反抗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周朴园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上楼去,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地)不愿
4、意,优势转到了蘩漪一边。第四次在剧尾。蘩漪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道德的假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此时,周朴园已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从刚开始的抵触情绪但还顺从,到后来的战士品格:敢于直面数落、嘲笑、蔑视他,到再后来面对周朴园的训斥,敢于当面顶撞:(轻蔑地)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暴躁地)我不愿意。再到最后的总爆发-发疯。她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越来越不可遏制。而这种反抗性明显的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在每一幕中都有一个冲突的顶点,每一幕的顶点再逐步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剧中矛盾冲突转移到了周家各
5、成员之间上。当这些矛盾被点燃时,它就像一颗炸弹爆炸一样,猛烈的冲击力将全剧推向最高峰,同时也将周家炸得粉碎。全剧在冲突的高潮悲剧性的结局中落下帷幕,极具感染力,不仅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二、设置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剧作家在有限的舞台时间内和有限的舞台场景中,合理地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剧情的发展,因此,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在艺术构思上必须善于提炼作品主题、精于结构和布局、巧妙安排情节线索、合理设置戏剧场面,才能使主题更突出,剧情更集中,矛盾更尖锐,造成足以吸引观众的强烈戏剧效果。曹禺的戏剧雷雨在艺术构思上就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
6、、双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提炼生活典型、组织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从而构筑了雷雨这部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之作的艺术大厦。雷雨将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集中在不到一天(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并只在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房子两个场景之中加以展现,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概括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以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周朴园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情节:一条是周朴园与家庭成员主要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蘩漪的斗争而展开,引出周萍、周冲两个人物;另一条是周朴园与受压迫的劳动人民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冲突而展开,并引出了四凤、鲁贵等人物。这两条线索尤如两条闪亮的彩线,把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矛盾冲突
7、、人物间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人物、各种场面和各个事件一一联结起来。前一条线索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后一条线索揭露了悲剧的历史根源。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平行发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两条线索之间,又穿插了周萍与蘩漪、四凤三人之间的爱情冲突,这些冲突又都通过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鲁侍萍紧紧连结在一起。虽然,雷雨中人物的舞台只限于周鲁两家,但通过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这种以主要人物为圆心、双线发展的极其严谨的结构模式成为雷雨在材料组织上的独特方式,全剧脉络清楚、首尾连贯,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巧、缜密。三、塑造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
8、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有多么激烈紧张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鲜明而复杂的。中心人物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
9、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而自私的表现,而当他得知眼前的这个下人就是自己当年的侍萍时,他不是激动,而是紧张,惊慌失措,是软硬兼施,金钱收买,彻底的决绝,没有任何的旧情可念,。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专横和冷酷。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残酷与罪恶。从序幕到结局,周朴园始终贯穿、促成整个冲突、悲剧的产生、发展;而至最后保持清醒的状态承受悲剧的,也是周朴园。从家庭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周朴园的罪恶得到了全面的彻底的揭露。曹禺先生说过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
10、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蘩漪。(2)蘩漪的本意便是猛浪。蘩漪最具雷雨式特点,她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是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痛苦最深,渴望最强,热烈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爱情的生活。曹禺先生没有说错,蘩漪就像夏天的雷和雨,敢恨敢爱,得不到她宁愿让雷劈死。不顾一切地爱,不顾一切地恨,不顾一切地报复,始终处在各种冲突的中心,始终与作品的气氛一致,所以她是个悲剧,她不可能不是悲剧,她太刚烈了,太要强了。她的激愤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她的热情象浇不灭的火,但上帝偏要她生长在枯干的砂上,于是窒息的环境迫使她变得性情乖戾,乃至变态。对于周冲,曹禺一方面把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对家庭,
11、对社会,以至于对爱情有许多憧憬和幻想:另一方面,他又不了解家庭,不了解社会,不了解爱情,他只有一重一重的幻想,需要现实的重锤来一次次敲醒他的梦。在喝药那一景,他才认识到父亲的专横;在鲁大海的侮辱中,他才发现兄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母亲让他阻止周萍和四凤出逃时,他才发现母亲并非他想象中的母亲,最后自己也说我,我,我-大概是胡闹。周冲那句经典的台词,在无边的海上,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涨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虽然在感情上是浪漫到幼稚了,但在雷雨中,当所有的人物都在命运的捉弄中显得破败不堪之时,周冲的
12、这段抒情,却如一只鹰一般从这郁闷空气里腾空而起,为那死寂的舞台与死灭的人性带来了一点亮色,给雷雨增添了新鲜的诗意,年轻的,勇敢的,饱含着热情与希望。其他人物,如鲁贵是个多面性的人,心口不一,不但贪婪,还欺软怕硬,奴颜婢膝;鲁大海粗犷、爽直、勇敢,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鲁四凤是一个充满着水一般的柔情、脆弱、单纯的女孩,她只是爱上了一个不应该爱的人,没有勇气去反抗她所谓的命,她的勇气和生命在那一夜全毁了;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雷雨 论曹禺 戏剧 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