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doc
《气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气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气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气发源于先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文化基因,气也必然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将“气”引入文学艺术理论领域,以气论天(宇宙自然),以气论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以气论文(创作文本),集天、人、文三位于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整体论。“盈天地之间,一气耳!人得是气而有形,有形斯有声,有声斯有言,言之精者文也。文也者,本乎气也。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有升降而文随之。……”(吴澄别赵子昂序)
2、“天地间有精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对以上观点下面我们简要申论之。第一节 以气论宇宙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为万物之源,是物质世界乃至精神世界的本原,并推动其发展变化。故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也认为“气”是文学艺术之本源。无论何种艺术,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譬如音乐,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也就是说,音乐—五声即宫、商、角、徵、羽,都是由气“降生&rd
3、quo;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亦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淮南子也认为“合气而为音。”后汉书则直接说:“五音生于阴阳。”由此可见,音乐产生于气的看法在古代甚为普遍。再如:文学,也是因“气”而生的。钟嵘诗品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
4、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就是说宇宙元气构成万物的生命,推动万物变化,从而感发人的精神,于是便产生出艺术。黄宗羲也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元气之在平时,昆仑旁薄,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所见奇。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谢翱年谱游录注序)“至文”都是元气遭到厄运时而特别昂奋激荡的产物。这与屈原说“发愤以抒情”,司马迁说的“发愤所作&rdq
5、uo;,韩愈说的“不平则鸣”,欧阳修说的“穷而后工”是一脉相承的。故叶朗先生说:“文气,概括了艺术的本源。”20 (p218) 气启动人的艺术思维、 生成文学艺术这一看法,与现代艺术理论讲“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本源”极为相似。第二节 以气论创作主体艺术家是艺术创造的主体,欣赏者(读者)是艺术作品的接受主体。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文以气为主”即指创造主体之气,而“因声求气”显然讨论的是接受主体。曹丕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出“文以气为主”,
6、开创了以气论文的先河,“确立了自然物质之气的艺术体论,以自然本位论代替神学目的论和道德本位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28(p116) “气”这是作为创造主体的艺术家个人所具有的气质、个性、才情,是“包括艺术家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在内的整体生命力和创造力。”20 (p219) “是由人类长期生产实践(含艺术生产)陶染而成的积淀在主体的内在生理性,心理性、精神性的审美内结构。”28(p117)这种审美心理结构对审美艺术创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它是审美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艺术创造者如果没有健全的心理,
7、高尚的人格,健全的心灵(浩然之气),没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敏锐的才思(才气、性气),就决不会有思想内涵深厚、艺术形式完美的不朽之作。“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有神而能精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姚鼐云:“文字者,犹人之语言也。有气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姚鼐翁学答士书)其次,审美创造主体之气构成,决定着艺术作品审美风格及审美价值。不同的审美创造主体之气必然产生不同的的审美风格及审美价值。“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
8、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相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刘勰文心雕龙)即使是同样的观念,因创作者的体气的不同则由表现所形成的作品的形象亦因之而异。这也是艺术世界气象万千,异彩纷呈的原因。如同样是写“愁”:李煜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rdquo
9、;;贺铸则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欧阳修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再次,随着审美创造主体审美感受、审美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陶渊明年青时写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与后来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很不一样。另外,同一审美创造主体也可以是多种之气的复合体。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阳刚之气,也不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阴柔之气。李清照以阴柔之气为主,却也拥有&ldqu
10、o;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至阳之气。第四,并非审美创造主体之气一经形成,就一定会有文本之“气”。审美创造主体之气,一般来说是形成文本之气的基础,而作家在社会人生中真实而独特艺术感受,则是形成审美创造的特定契机。古代文艺理论家称之为“气机”。“通天地之化在气机,夺天地之化者亦在气机,化之所至,气必至焉,气之所至,机必至焉。”(汤显祖朱懋忠制义序)我们现代文艺理论家称之为“灵感”。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对审美创造主体自身之气的建设也是以此为基础的。首先,对审美创造主体之气提出了很高的美学要求
11、,即审美创造主体之气“不能‘衰’(刘勰),不能‘孱’(司空图),不能‘弱’(屠隆)不能‘萎’(李翱),不能‘暮’(吴乔)。它应该‘直’即正而不邪,与义理相符而合‘尧舜文武孔子之道’(李翱);它应该‘积’,应该‘昌’(章学诚),应该‘盛’(程远祚),应该‘金’(梁肃),即应该丰盈、充沛、饱满、旺盛;它应该‘高&r
12、squo;,它应该‘奇’(皎然),即超凡脱俗,卓然挺拔;它应该‘生’(施闰章),即灵动活泼,生机盎然;它应该‘猛’,应该‘骏爽’(刘勰),即刚健有力,昂扬奋发;它应该‘沉’(袁宏道),即深刻精辟;它应该‘舒’,应该‘从’(李梦阳),即洒脱豪放,从容有度。”29(p87)其次,通过“养气”来培养、构建审美创造主体之气。“养气”主要在于人格和艺格的修养。人格艺格的修养讲究四
13、个方面的修养和锻炼。一曰道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故需“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语),这气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韩愈之“养气”说直承此脉。这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大多数人的观点。宋濂、陆游、朱熹、邵长蘅等等莫不如此。二曰识理得道,因为“气根于识,识正而气正。”(姚隧卢威仲文集序)。只有博学、积理、炼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天地在乎手,宇宙生于心”(王文禄诗的)。故文气论者强调读书积理蕴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艺理论 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