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doc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关键词】媚俗艺术娱乐炫耀一份名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的调查报告是20002001年在北京完成的、对五类人群的调查访问。这五类人群分别是:大学生以及知识分子、城市白领、农民、工人、电影创作者。调查显示:第一类人,大学生及知识分子,也是中国电影现在和未来最主要的市场消费力,他们所喜爱的大部分中国电影,多集中于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半数来自香港电影,少数人喜欢台湾电影。但同时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近期作品也成为“最讨厌的一部中国电影”中的对象。偏爱港台艺术电影也是第一类人群(知识阶层),第二类人群(城市白领)和第五类人群(电影从业者)的共同点。极少数被调查者认为“最喜欢的中国
2、电影”这个问题应该把大陆电影和港台电影分开,他们认为大陆电影和港台电影完全不同。但在实际调查中并未从地域上分开这两类电影,这也正是这次调查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里,他们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在下意识状态中是来自大陆还是来自港台。因为这将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大陆本土电影创作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为香港电影多年来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系统和独特的电影工业,而大陆电影目前在市场和制作上以及审查方式上问题重重,“民族电影”这个概念在中国成为一小部分艺术电影和每年政府投资拍摄的没有票房的“主旋律电影”的可怜拼凑,大部分电影创作者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到了穷山恶水的地步。在众多文化艺术中,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
3、“感光媒质”优势而成为最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成为满足百姓文化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日常内容,成为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中心、文化消费中心和精神活动中心。因此,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影视艺术所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拍摄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唾弃。虽然中国电影的票房居高不下,而且在2006年就已创造出国内票房收入26亿元的好成绩,但是看了以后真正叫好的却不多。观众明显是奔名导演和国际影星而去电影院的,对于电影本身则嗤之以鼻,电影观众的大量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观众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浮、细节失真、故事情节
4、没有创新、很多故事和情节没有到人性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没有老百姓的故事等。观照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现象和其反映出的媚俗艺术的风格特征,以及造成媚俗化倾向的原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一、媚俗艺术媚俗(Kitsch)一词产生于十九世纪,是个德语词,是用于指称艺术坏趣味的术语。媚俗艺术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慕尼黑画家和艺术商人的行话中,用于指廉价艺术品。直到二十世纪头一个十年它才成为一个国际用语。它是一个定义很不严格而广为流传的名称,词源是不确定的。在德国,它有一大堆同义词和近义词,如低劣、下流或平庸、陈腐。西班牙语的cursi(庸俗艺术)是唯一可以表明媚俗艺术概念内含的两个方面意思,即坏趣味的欺骗与自我欺
5、骗的单词。无论其起源如何,媚俗曾经是而且仍然是一个带强烈贬义的词,因此被最为广泛的主观性使用。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某物或者某人媚俗等于是把它视作无趣味、惹人作呕来拒绝。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到一种理解媚俗艺术的方法,即美学道德的方法,“以这种方法看,媚俗艺术是虚假艺术,是以或小或大的规模生产形形色色的美学谎言,作为一种哗众取宠的艺术,往往为大众消费而专门设计,媚俗艺术有意为广大民众那些最肤浅的审美需求或奇怪念头提供即时满足。”昆德拉说,“直到不久以前的时代,现代主义还意味着一种反对固有观念与媚俗的反保守主义的反叛。今天现代性已经与大众媒体的巨大活力相融,成为现代人就意味着一种疯狂的
6、努力,竭力跟上潮流,竭力与别人一样,竭力比那些最与别人一样的人还要与别人一样。现代性已披上了媚俗的袍子。”昆德拉所谓的“今天”,可以被理解为市场经济下的后现代时代。强迫性消费,对无聊的畏惧,逃避的需要,结合着把艺术既视为游戏也视为炫耀的普遍观点,以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的方式,促成了所谓的媚俗艺术。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交换成为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利益,满足中产阶级乃至大众的文化消费,艺术作品便以高度的市场价值为目的,以降低艺术品位为代价,出现了大批量的生产与复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媚俗艺术应运而生,其特点表现为娱乐性和炫耀性。由于媚俗艺术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大众,因此它以娱乐性换取了严肃艺术的
7、纯粹审美功能。在机器标准化大生产时代,机器人性化的同时,人也开始机器化,标准、单一、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媚俗艺术就刚好充当了紧张乏味生活中的调味品。这样的艺术最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那些有小资情调的人们在咖啡馆里侃侃而谈的素材,人们在追求它,谈论它的过程中共同感受到的是一种乐趣,一种闲情逸致,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中获取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然而这之后,一切又变得枯燥乏味,美的愉悦不曾在心中留驻。人们对媚俗艺术的接纳、喜好与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因为他们对于艺术的真正热爱,甚至连感兴趣都难以谈上,他们追求的是在大量购买艺术复制品时的消费欲的满足。他们宁愿去购买
8、各式样的电影盗版光碟,也不愿用同样多的钱去买一张电影院的门票;他们进了电影院,却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是在炫耀自己能够消费得起这样的艺术。他们想要通过对艺术的消费来向外界宣布,自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是存在于当下的,是与时代同行的,但同时又不是粗俗的,而是具有一定品位和精神追求的。这种强烈的消费欲中,包含了媚俗艺术的第二个特点炫耀性在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两者是互为一体的,炫耀欲不断刺激着消费欲的膨胀,消费欲又使炫耀欲不断地得以满足。媚俗艺术中的炫耀欲是通过两方面呈现的,一方面,人们通过对媚俗艺术的追求,将艺术转变成了门面的装潢,家居的摆饰,艺术在这里成了物质上富足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这
9、是一种生活品位的象征。中产阶级由于物质上的富足,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要求生活的高雅化。他们到处旅行、参观,出入各种艺术展览馆,却不需要真正懂得艺术的内蕴,他们的目的在于可以向外界炫耀:我是有精神追求的,是与整天为了柴米油盐奔波的世俗人不同的;我的生活是高雅的,够品位的。下面笔者将结合媚俗艺术的两个特点来论述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二、媚俗的中国大片(一)娱乐大众媚俗艺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上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这就是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上层或下层都有吸引力,实际上,它成为整个社会的理想生活方式当社会变得富裕,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时,就更是如此。中产阶级是一个积极进取的
10、阶级,它的享乐主义限于空余时间。绝大多数的人们往往感觉时间堆积,却不能有相当花费时间的爱好,因为他们总是受到工作和学习的牵绊,总是有过多的顾虑,所以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娱乐时光很容易成为一种颇为合适或者划算的消遣。人们在享受电影的同时可以度过无聊的空余时间,而且事后并不会有什么权利与义务的思考,轻松又愉快。在后现代时代,媚俗艺术代表即时性原则的胜利,它由一种极富时间意识的文明产生,但它似乎既是用来“节约”也是用来“扼杀”时间的。说节约时间,是指对它的享受是无须努力的;说扼杀时间,是指它像毒品一样使人暂时摆脱恼人的时间意识。当下中国电影娱乐性越来越强,娱乐作为商业电影必备的要素,以一种为大众服务的借
11、口渗透于人们的感官,提供瞬时美的即时绽放。被誉为贺岁片之王的冯小刚,曾经以他特有的“俗”,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可以和好莱坞电影分份额的导演。在冯小刚电影中,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有大龄未婚青年姚远甲方乙方、飘落异域的刘元和李清不见不散、旅游公司老板阮大伟和包车司机韩冬没完没了等,他们似乎并不是一个个虚构的人物,而似乎是人们的“街坊”、“邻居”,或者就是他们自己。这些人物来自民间,带着浓浓的市井人情味,可以说是所谓的小人物,但这些人虽世故但不圆滑,自我奋斗但不投机取巧,深知金钱的力量但又不唯利是图,追求爱情但又洁身自好,他们诚实守诺、坚强善良、乐于助人,有的人把他们称为平民英雄,这也是普通人的理想人格和
12、价值取向。观众关心人物的命运,就像是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如此看电影,等于既生活又艺术,艺术在生活中,两者紧密结合,两全其美。观众在其中好像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看起来亲切、投入,容易发生共鸣,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同。冯小刚电影幽默诙谐的语言,平民英雄的塑造,百姓故事的讲述,表明了他立足民间,贴近大众的坚定鲜明的态度。这样的“俗”并不是媚俗,是平民化而不是平庸化,是人文关怀而不是世俗低级。近几年的中国大片还有一个特点,不时地,或者是故意地,靠肉欲来吸引观众。肉欲变成了影片的卖点。发端是在卧虎藏龙那儿,然后英雄首先效仿,再到无极,到夜宴。古代社会的歌舞艺妓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风范和传统,今之美女
13、演员却毫不遮拦地赤裸上阵。袒胸露乳,你想看什么,我就演什么、你想要什么,我就露什么。她们将身体摆开,置于摄影机前。将色诱做成影像出售,靠玩弄身体来吸引眼球,妄为地卖弄。翻看市面上的所谓商业大片,在禁区已不成其为禁区的时代,什么都可以突破。电影的情色,经过一代代电影人的不断突破,到今天当观众再看到银幕上的激情床上戏时,既不会脸红耳热,也不会揪心闭眼。而媒体在炒作新片时,一般最热衷的也恰好是情色,比如十面埋伏里章子怡的激情戏、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巩俐的爆乳,几乎都是以情色为标签。可见作为人类文明的“过渡时代”,其主要价值危机就在于爱的全面异化和意志的普遍沦丧。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郑薇说,夜宴的失败在
14、于冯小刚以西式的表达方式,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无论是人物造型、场景道具,都与当时朝代的真实状况完全不符,并且在拍摄技巧以及台词对白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很有迎合外国观众的嫌疑。”(二)炫耀的愚蠢1炫技90年代是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由于异域新鲜的理论方法蜂拥而来,电影人演绎了一场最动人心魄的纵情饕餮,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让电影人如痴如狂沉醉如泥,随之越来越多也越年轻的人接踵而至,参加到这场历史的饕餮之中。中国电影在这场饕餮浪中,技术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大片的展开场景都类似于戏剧的舞台模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情节,模糊了时间和空间,使整个作品变得神秘、缥缈难以触摸,流露出
15、一股“饕餮”之气。十面埋伏、无极、七剑下天山等无不如此。这些大片运用娴熟的电影语言,从空间、色彩、声音三个元素入手,把技术(即表意)推向极至,构筑其独特的光影世界,而在这个色彩绚丽、眼花缭乱的光影世界中却丧失了让光影世界打动人的灵魂对现实的干预和关注。如今电影特技的绚丽,色彩的轰炸让观众眼花缭乱。无极把特技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感觉是一部科幻片。而张艺谋对此早已游刃有余,追求浓墨重彩的视觉美感是他的一贯伎俩,看过张艺谋电影的人无疑都会被他所创造的绚丽光影世界所倾倒,这一点在当今中国电影界还无人能出其右。英雄中秦兵惊世骇俗的箭阵,刺客无名和长空打斗时富有情调的雨景,残剑和飞雪的情侣外衣,丫鬟与飞雪拼
16、命的枫林,跟十面埋伏里牡丹坊的华丽阵容,无垠的竹林,山野烂漫处的飞花,再与满城尽带黄金甲金光璀璨的手工绣品,流光溢彩的琉璃砖瓦,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奢华艳丽的缎面唐装,以及那件23.5公斤的镀纯金铠甲一起,这里所有的符号便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美学。毫无疑问,这种标志性的纯色画面曾经或仍然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在美仑美奂的风光下,掩饰不了的是内容的苍白和空洞。无论如何强调电影的艺术性,电影作为科技发展的附属物这一事实是无法否认的,当电影所依赖的物质属性科技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电影的表现方法与形式当然也要变得多样起来,许多曾经只能停留于想象却无法实施的拍摄技法日益成为一种可能。于是,对新技法的展示
17、(炫耀)理所当然地成为电影拍摄者争夺取悦观众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性也由此显现。2自我东方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创造出如功夫、侠客、中医、玄学、暴力美学等东方元素。这些元素,对西方人来说不仅是一个个陌生的奇观、遥远的童话和离奇的故事,而且也成为“东方主义”的经典素材。有学者指出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或多或少掺杂了“自我东方化”的元素。如卧虎藏龙(2000)、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无极(2005)等等。华丽的背景、虚无的历史年代、似是而非的台词(如中庸之道、仁义、儒家思想的片面解释等)、漂亮夺目的武打炫技打造了
18、一部部令国人发笑,西方人却赞不绝口的中国大片。因为这些元素一一印证了西方对“东方”中国的刻板印象,甚至想象力远超西方人,难怪学者会提出尖锐的批评:“自我东方化”已经成为东方导演把影片推向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随着卧虎藏龙在奥斯卡的大获全胜,不仅是影片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第五代导演的眼睛也红翻了天,于是自张艺谋英雄开始,引发了一场万劫不复的功夫大片角逐之战。由于陈凯歌和张艺谋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过大奖,似乎感到获得奥斯卡也是指日可待的。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对中国更多的了解是中国功夫,尤其是李安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奖,更让张艺谋、陈凯歌,甚至连后加入大片拍摄的冯小刚均放弃了自己原有的风格,选
19、择古装加武打的形式构建自己的奥斯卡之梦。其实,中国的几位导演与李安不同,李安在美国生活多年,深谙西方人对东方神秘生活的探究心理,他的卧虎藏龙并非完美无缺,但是电影中所传达的中国武侠的侠义精神,神秘飘逸的轻功,特色场景竹林打斗的运用,都增添了东方武术的玄妙,能够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相比之下,陈凯歌虽有在美进修的经历,但时间短暂,并未真正融入美国的生活,对西方电影市场的了解根本无法同李安相比。而张艺谋、冯小刚均生活在中国本土,红高粱的获奖更印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冯小刚的贺岁片走的是普通市民也是最大的观众群路线,其选材多来自市民生活,既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又有其现实意义,己成为小投入高回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下 中国电影 媚俗 倾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