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亮剑》电视剧及其小说文本得失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doc
《论《亮剑》电视剧及其小说文本得失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亮剑》电视剧及其小说文本得失的对比分析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论亮剑电视剧及其小说文本得失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雪 【关键词】小说电视剧比较悲剧性 【指导老师】张红兵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亮剑电视剧一经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反响,同时也使其小说文本深受关注。也有作家专门就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如李静的革命历史传奇小说的承继与重构里面针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选择作了分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陇东学院张文诺独特的战争美学论亮剑的战争描写艺术就亮剑中的战争描写艺术做初步的探讨。针对小说文本与电视剧的讨论也层出不穷,无论从文本自身还是影视作品,褒贬不一。有人评价电视剧远不如小说描写得那么精彩动人,电视剧是对原著的最大侮辱许多网络评论对此进行了大肆宣讲。当
2、然更多人对电视剧是持肯定态度,毕竟因为电视剧才引起了对文本的关注。他们表示就是要在亮剑这部作品里表现军人的气质,因此这样操作他们比较认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当时也引起了争议。但这些都只是零碎的谈论,没有形成系统的文章。对电视剧中与其小说文本的差异也没有深入的探讨,或单就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如上文所说,或对电视剧进行评价,也或就里面人物或者场景进行分析,里面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与其他小说文本与电视剧中对比还有一定的距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家和电视剧的关系较之80年代有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急于介入电视剧行业和试图抽身而出的小说家构成了电视剧改编领域新的时代景观。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家“触
3、电”所引发的小说家和电影创作的联姻,实际上,导演对当代知名小说的疏离、小说家与电视剧的精神对立已经成为90年代后期以来重要的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对于反思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当代小说、小说家存在怎样共生或抵牾的关系,透视当代小说家对待镜像文化立场的差异和变迁,足见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电视剧和小说的双重困境和突围,将具有颇为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都梁的小说亮剑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军事小说,同名电视剧亮剑在央视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亮剑”一词成为在各种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几个词之一。“亮剑”一词在媒体上引用次数之频繁、范围之广泛,都间接地说明了这部小说在读者、观众
4、中的受欢迎程度。电视剧对小说前部分的改编基本上承接了小说的脉络,继承了原文的悲壮色彩,理清了小说中主要人物赵刚、魏和尚等的来源,使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电视剧对小说前部分的改编基本上承接了小说的脉络,继承了原文的悲壮色彩,理清了小说中主要人物赵刚、魏和尚等的来源,使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但是由于小说与电视剧是两种不同文化,研究分析电视剧与小说中的差别也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热点,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其电视剧与其小说文本的得与失进行分析就显得有一定的意义。一群铁骨铮铮的汉子,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这是电视剧亮剑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借用一句文学大师钱谷融的名言“文学就是人学”。在
5、视听艺术中,电视剧恐怕是与文学渊源最深的。因而说“电视剧就是人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更是由于在当今社会大潮的驱动下世界商业化大潮的驱动下,实用功利主义原则渗透到一切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当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生存方式遭遇了全方位的解构和重组。社会进入到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消费,越来越追求审美的“无深度、平面化”的快感体验。于是,感观享乐和休闲消遣成为大众最乐于接受的生活模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欣赏文字、展开想象中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而影视剧“使用的影像符号是直观可感的知觉符号,它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播,能真实地纪
6、录生活情景和细节。”1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重要方式,我们也不自觉的进入到一个视觉审美为主的文化时代。于是,在小说借助电影、电视发光并重新唤起人们对小说的热情的同时,更唤起了作家对于电影、电视的热衷。现今的作家大多都意识到只有通过影视作品作为媒介,才更容易达到向大众传输文学的理想目的。关于影视作品改编后相较于原著的得失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的话题。的确,一些经典小说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自然而然的的要引起小说爱好者的指责,这是由于改编者创作理念的不成熟和改编出发点的偏差,导致了艺术实践的许多不足。怎样注重小说原著的精神,秉承小说创作的优良风格,成为摆在电视剧导演面前的难题。而亮剑的改编是在新时期军事
7、题材改编热潮中进行的。似乎以军事题材改编的电视剧也总能受到观众的亲睐。这大概归功于军事题材小说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军事文学在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总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任何国度,任何民族,军事文学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学中总处于中坚地位,这不是作家自身的意愿或某个执政者的个人意志所决定,这是历史和生活赋予它的使命,也是文学本质的选择据载,五千年人类历史,没有战争的历史仅仅292年。大大小小的战争有14513次,平均每年要发生三次战争。人类是在戮杀、征服中生存,踏着自己的鲜血进步、文明,以你死我活的手段繁衍、发展。人们一面诅咒战争,一面又把凯撒拿破仑、成吉思汗当作神一样崇拜,这是人性内在的
8、野蛮本性和生存必要。恰恰就是这野蛮本性和生存必要,刺激推动着人类进化,在争斗中逐步形成了家族意识、团伙意识、民族意识,乃至国家意识,这些意识的,和就是军人意识,其内核就是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这精神恰恰是民族的脊梁。文学初始,除了抒写爱情,就是记录战争。”2自从电视产生之后,文学几千年所开辟的疆域开始被一点点侵蚀,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变为“观众”。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光芒已经被铺天盖地的电视所盖过,不再像当年一样轰动和火热,文学已经从充满活力的青年过渡到成熟睿智的中年,文学用几千年积累的思想高度影响着年轻的电视,而电视也用自身活力改变着文学的表达方式,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新世纪一道靓丽的风景
9、。亮剑作为军事题材小说改编与大多数由军事题材改编电视剧一样,深受军事文学传统的影响:经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亮剑电视剧与众多作品一样,有着荡气回肠的故事、舍生取义的胸襟、还有浴火的浪漫爱情。亮剑电视剧与众多改编作品一样,有着自己的成功之处,当然也有着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一、 电视剧的创新大部分电视剧都远不如原著来得深厚,原因倒不是改编者不理解原文,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无法用影像语言来传达原文的奥妙。但是,电视剧亮剑导演手法娴熟流畅,拍摄得中规中矩。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20世纪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时代氛围;再现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而且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和风貌,将小说的深厚充分展示了出来。受到学术界和观众广
10、泛好评,就连都梁对这样的制作也比较肯定。从价值功能上看,亮剑把思想性、艺术性、娱乐(观赏)性等要素进行了较为理想的兼顾融合。与小说相比较,电视剧(这里指连续剧)的分类相对单一,基本以宏观题材为划分标准,如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军事题材剧、武侠剧、少儿剧等。因为身份上的大众化特征,加上观看渠道的家庭化特点,一般电视剧很难像电影那样,截然将基调定位于“艺术”或“娱乐”或“主旋律”,而是兼顾各方面的价值功能,但近年来的创作实践中,还是有所侧重的,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军旅剧应该属于主旋律范畴,而武侠剧更偏重于娱乐功能。观看大型电视剧亮剑,给我强烈的感受之一,是本剧较好地融合了电视剧的几方面的价值功能。
11、从思想教育层面上看,本剧的内涵主旨吻合当下的民族精神。电视剧亮剑着重表现了李云龙等人为了民族解放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行动,颂扬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时为解救人民而进行一系列的抗战从而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可贵品格。剧中李云龙这一形象蕴含着中国近代历史上仁人志士生生不息的悲壮情怀。那种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本质。战争的历史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亮剑的内涵却传承了下来,那就是不屈不挠、革命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一笔精神财富。其次,一般历史传奇剧往往将革命政治因素作为一个简单的背景,要剧情则演绎着旧时代恩怨情仇;而本剧直接表现革命者诺颜:传达了国人的精神与信念。下面我
12、将从艺术性与娱乐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找出电视剧相较于小说的突破与创新。(一)艺术性的突破1、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鲜明。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是否成功、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志之一,就是作品是否塑造了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人性真实化、性格立体化是本剧的一大优点。赵刚是完美的角色,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理想男人的所有的优秀品质:出身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有着很深的革命资格,军事技术过硬,神枪手的枪法。既有学者风范,又有战将威风,同时还有那个年代军人少有的温柔和多情。作者借田雨之口说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男人:“他应该集勇敢,坚强,儒雅,智慧,温柔于一身。”事实上,这些优点
13、品质早已在赵刚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文中理想人物塑造更是丰富了小说文本的艺术内涵。在小说中,无论是李云龙的“狡猾”还是楚李二人的“惺惺相惜”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小说和电视剧中分别从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让小说与电视剧看罢之后都留下个性鲜明的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产生于读者与观众的脑海里。在这里似乎没有让人随意忽视的人物,因为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小说和电视剧都把他们表现了出来。2、调节人物出场次序,理清全剧的脉络。电视剧和小说的最大不同莫过于电视剧与小说里面人物的出场次序了,人们看小说,小说空间虽然是小说人物形象情感交流或冲突、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另类空间,同时也是观
14、众所置身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此。观众与小说人物处于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同时进入剧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观众确实在小说的假定时空与他所置身的现实时空中自由、无碍地穿越,但从物理属性上说,这两个时空又是同一的实在的。相反地,电视剧让观众第一感受的空间则是一个非实在的空间,是一个他与剧中人在物理上并不同一的时空,更谈不上时空的此在性。虽然观众会为剧中人物和剧情所吸引,但他毕竟与电视剧中的空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只能凭借镜语中的实物作依托,再借助自身的想象,达到与剧情的合拍或与剧中人物一样的感同身受。而决定电视剧中空间与戏剧空间的最大不同,并不是实物或道具间的差别,而是时间的作用。在电
15、视剧中赵刚是在李云龙被调到独立团后就去担任政委的,里面描写赵刚临危受命在独立团,上级领导说李云龙时的情景既有着喜爱有着对他的无可奈何,这种感情可以说伴随着李云龙的所有的上级领导。而赵刚可以说他是见证这个团的成长历程:从开始相对落后,在李云龙的带领下一步步变得强大的。他自己也与独立团一起由原先的单纯的对待战争变得成熟从而成为一位出色的革命将领。两人的友谊也与独立团的发展壮大一步步加深,最终成为生死之交。而在小说文本中,赵刚一开始就在李家坡战役中出现,在这里他已经是和李云龙搭档的战友,对他的脾气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在读者心中可能就会有着这样的疑问:在他们合作之初有没有矛盾呢?小说中没有提及,留给小
16、说阅读者一些悬念,让我们慢慢体会,体会不到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电视剧在安排赵刚的出场的同时,也安排魏和尚的来历,他是在敌人的特工训练营中逃出来的,更增加此人的传奇性。从他的出现到最终被土匪所害是在全剧中占有很大的戏分。而在小说中,对于魏和尚的来历只是说他是被少林寺赶出来的本来想投奔他哥哥,结果遇到李云龙等人。对于徒手干掉小鬼子,没有说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小说文本这样写没有电视剧那样传奇,没有电视剧合符观众猎奇的心理。在电视剧中出场顺序还有着重大改变的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楚云飞。关于楚云飞的出场在电视剧中可是煞费苦心,他是在李云龙与山崎大队对抗时就已经出现了的。从最开始好奇中共中有着李云龙这样的军事
17、人才,到后来作为国民党观摩人员到中共。他单独到李云龙部队参加战斗,见识了李云龙卓越的领导才能并与李云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见证他们友谊的恐怕是见证李云龙后半生的那把勃朗宁手枪。对这把枪的来历可以说导演是花大力气描述的,毕竟这是两军将领除开党系之外的一场男人之间的友谊。在小说文本说李云龙与楚云飞的接触最早的可能就是在县城里一起参加宪兵大队长生日会,会上二人相互配合大闹宪兵大队。事后楚云飞赠送给李云龙一把勃朗宁手枪。这在小说中情节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完全没有在电视剧那种大肆描写。如果不是在小说末尾李云龙拿着它自杀,可能读者们都要忘记它。李云龙和楚云飞那种特殊的情谊在小说中也远不如电视剧表现得那样的
18、强烈。在电视剧中,楚云飞可以说是和李云龙一样,共同经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对在蒋介石统治集团下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高级将领导演也丝毫没有吝惜赞赏之情,这些赞赏都是通过李云龙的嘴说出来的。在小说中楚云飞的戏分太少了,给人一种很单薄无力的情形,没有体现楚云飞的个性从而给观众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电视剧中人物出场顺序远不止这些,其他的如段鹏、孔捷和丁伟等人这些在后半部分占主导的人物导演都把他们提前,让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尽情发挥。这当然与电视剧只改编小说前面部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导演结合具体的情况,把电视剧改编的更加适合观众的喜好与观看,这不得不说是电视剧改编小说的好处了!3、场面更加激烈,情节扣人心弦。小
19、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场景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更不必说有不少的小说景别不用变化就可以将一出戏演完且演得精彩,但是,电视剧则不同,场面调度体现在境语中,镜语所呈现的画面是不可能一动不动的。不要说那些将外景纳入视野的镜语,就是室内剧,道具和景别与戏剧舞台上的布置一样,可是镜语的蒙太奇性,决定了视点的游移与变化,或者说,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镜语所表现的局部镜头代替了戏剧观看中的整体感。在剧院中,观众可以一动不动地盯着舞台,哪怕是随着舞台上人物的走动,视线有所游移,但是他的意识是整体的,而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观众必须自我组合镜语画面的局部使之有整体感、有总体形象。换句话说,在电视剧里,总体形象就在电视上
20、,而在电视机前,总体形象却不在电视机上,而是在观众的大脑中,在观众对各个局部镜语的缝接过程中完成。所以产生这样的不同,是因为在电视剧的镜语里,摄影机不可能一动不动地死拍而不跳蒙太奇舞蹈。一个镜头十秒钟一动不动,观众就会忍无可忍,除非这是一个风格化的镜头,像库布里克2001:漫游天空的开头那样,而此类风格化镜语,并非是电视剧的常道。镜头对时间的依赖,决定了电视剧的空间必须以时间为自己的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场面调度既在空间中进行,更是在时间的刚性原则下实现。在电视剧中前半部分相当出色,战斗场面很多,从击溃坂田联队,痛歼山崎大队,意外歼灭日军军官团,反扫荡的悲壮,到全歼山本特攻队,都将英雄主义的色
21、彩,李云龙的智勇双全刻画得淋漓尽致,场面是非常具体的,里面硝烟弥漫的战场,我军战士为了获得战斗的最后胜利而进行了浴血奋战。李云龙团在一条公路打伏击,意外歼灭一个少将领军的大约180名日军军官的皇军观战团,这是小说中不曾有的。反扫荡的悲壮就不提了,冈村宁次的厉害的确让彭德怀深有体会,八路军在反扫荡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骑兵连的宁死不屈让人热泪横流,这是亮剑精神的生动体现。而在小说中这样的情节虽说也有过描写,但是没有详细的写这些战斗。只是描写李云龙在战争中运用了怎样的智慧打赢了这场战役,对战争场面悲壮是没有提及的。因为这毕竟在小说中只是描写李云龙的一个方面,电视剧情节在小说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不到二分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亮剑 电视剧 及其 小说 文本 得失 对比 分析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