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及其传播学分析.doc
《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及其传播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及其传播学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及其传播学分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 李林 湖南 长沙 410100)内容摘要:戏说历史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传播现象。以前绝大多数戏说历史现象的研究都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的,而本文从另一个新视角传播学视角,把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现象来研究。文章首先阐明了戏说历史电视剧的“大众文化”艺术特征;之后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对这种传播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及产生的客观效果进行了反思。最后指出了这一传播现象可能形成的负面效应。关键词:戏说历史 电视剧 传播学 大众艺术 商业化 受众需求Title: TV Series of Historic
2、Remake and Analysis of Its Broadcasting JournalismContent Abstract: Historic remake is a phenomenon of art as well as broadcasting journalism. In the past studies on historic remake were made in the scop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Whi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it in the aspect of broadcasting
3、journalism.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and explains the artistic feature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mass public, then it analyzes those features from the aspect of broadcasting journalism and rethinks the reasons of their birth and the actual reflections. Fi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4、 the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s they may have.Keywords: Historic remake, TV Series, Broadcasting journalism, Mass public, Commercialization, Requirements of Audience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股“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之风在影视界悄然兴起。到了90年代愈演愈烈,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等历史题材电视剧都掀起了收视高潮,戏说历史成为了历史电视剧的主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5、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真正进入到了一个以电子传播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一、历史题材电视剧戏说化现象及界定1、戏说历史化现象一些戏说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最初是以评书的形式利用舞台或其他媒介进行传播的。然而,真正造成巨大影响的是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走上荧屏开始的。这些电视剧市井意味很浓,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调侃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一度在荧屏上热播。到了近期,这种诙谐、幽默和调侃式历史电视剧,逐渐有了淡化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较为正统的历史电视剧,比如以后陆续推出的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太平天国、走向共和等等。于是有了“戏说”与“正剧”之区别。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之类是彻底的戏说历史,让历史人
6、物言说时下,而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之类即便是称之为“历史正剧”,但其中却仍不乏戏说历史的成分。在这种打扮的背后,历史彰显出它的无奈,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电视除了充当各种信息的提供者之外,无疑也是生活中最为廉价、最为便捷的娱乐工具,电视剧和游戏娱乐节目现在已成了老百姓日常的、重要的娱乐方式。90年代戏说历史电视剧的热播,是历史题材、大众文化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的典型。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视作品也成为了一种商品,而电视作品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首要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美学价值。收视率就是电视节目的生命线。历史题材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在这种文化现象中,它具有一般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特征。在这些历史题
7、材的电视剧中,摆在重要位置的已经不再是这部电视剧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如何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文化形式的大众化和娱乐化。所以,当戏说历史电视剧刚出现收视高潮的时候,电视理论界就有人提出了“电视究竟是不是艺术”的质疑。基于这个变化,有的学者相对“体制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言提出了“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的概念。“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将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畅销书等许多内容涵盖其中,成为与传统意义上的与“高雅艺术”相对立的集合。如果说“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是一种新式艺术的话,那么戏说历史电视剧恰恰体现了这种新式艺术的所有典型特征。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另一类比较正统一些的历史电视剧,如
8、汉武大帝、康熙王朝等等。虽然这一类历史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正统,但其中却仍不乏戏说历史的成分。以电视剧康熙王朝为例:与还珠格格等纯戏说,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相比,康熙王朝基本还是比较忠于史实、风格严肃、态度严谨,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和思想深度;但同样也免不了一些历史知识性的“硬伤”,例如:剧中杨启隆劝紫云姑娘在茶中下毒害死康熙,以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杨对紫云姑娘说,其母是被打进宫中的清兵凌辱而死的。众所周知,历史上攻入大明皇宫,迫使明末皇帝崇祯上吊自尽的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义军而并非清兵,清军入关,已是其后的事了,根本不可能出现清军攻打明宫的场景。这是很基础的历史常识。如果不是出于有意虚
9、构来换取收视率的目的,那么就只能说明创作人员的历史知识欠缺。又例如在康熙王朝第二集中,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荤八素的。显然,剧中是采用了某些野史中董鄂妃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的说法。虽然她们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她们两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和顺治宠爱的爱妃,但经史学家多年考证,她们根本就是两个人,董鄂妃就是汉女董小宛这种野史传言早就被史学界否定了。王国维先生在吴梅村清凉山佛诗与董小宛无涉一文中指出:“董氏,实董鄂妃,又作栋鄂妃,为八旗著姓。世祖(顺治)妃嫔中,出于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献皇后,内大臣郑硕之女。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贵妃,十七年八月壬
10、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为皇后。” 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 王国维学术随笔( 泰山杂记卷二)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这一研究成果很有可能是被创作者所忽视了的。除了电视剧之外,戏说历史现象也逐步向电影界蔓延,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就是受这种大背景影响的典型商业化电影。英雄选择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然而却过分戏说了中国的历史。其中最大的戏说之处就是将“荆轲刺秦”变成了“荆轲颂秦”。它刻意描写了一个荆轲为秦王的伟大所折服的故事。片中的刺客认识到为了削平列国一统天下无论怎么残暴也不为过的真理,于是表现了对皇权的狂热崇拜,直至为成全秦王的法治而主动受死。在这部影片中,暴秦专制无道的史实已经
11、具有歌功颂德的意味了。戏说历史现象的创作特点是通过戏说来营造卖点,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同时通过戏说来言说当下,用历史来表述着现代话语。2、戏说历史电视剧的界定中国古代没有“历史剧”这一概念。如果将小说、话剧等艺术形式的戏说历史创作进行追溯,是从上个世纪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是鲁迅和郭沫若。将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与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在创作理念和方法上的差异。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鲁迅. 鲁迅著作全编M . 北京:
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卷1p.611)可见鲁迅先生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持有两个观点:一是历史小说创作言必有据,创作时必须博览历史文献,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脱离历史事实;二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处理,虚构出新的故事,以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来针砭时弊,郭沫若先生在四十年代抗战后期连续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多部古代春秋战国题材的历史话剧,他也曾经提出了创作历史剧的原则: “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郭沫若. 我怎样写棠棣之花N . 新华日报, 1941.12.14. ,可以“失事求似”郭沫若. 历史史剧现实 J . 戏剧月刊, 1943,(4);
13、“失事求似”是其创作历史剧之理念的精髓,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历史剧都是用历史的人物演当代的戏,用这些历史话剧来类比抗战形势,故事虽然有虚构历史的成分,但也不失严谨朴质的风格,有历史的影子和虚构的底线。纵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兴起的戏说历史电视剧之风,不难发现与上述历史剧的创作原则是大相径庭的,许多创作者对待历史都有一种游戏的心态,其作品则表现为情节曲折刺激,语言幽默风趣以及运用现代人的语言、动作等。像港台的戏说乾隆、新梁山伯祝英台,大陆的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都属于此类。所以戏说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虚构,而且采用了荒诞、娱乐的手法。总的来说,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对历史史实的随
14、意性。比如宰相刘罗锅一开始的主题曲中就唱道:“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创作者毫不避讳戏说历史的创作态度,道理很简单,其标准不是历史真实性,而是历史要无条件的服从票房价值的需要。其次是追求历史故事的娱乐性。在商业利润的推动下,戏说历史剧均以娱乐性和故事性为终极追求目标。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幽默风趣、将古代人物赋予现代表现手法都是增强娱乐效果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看,历史剧的“戏说”倾向可以看作是对以前顶礼膜拜历史的一种背叛。在这些创作者看来,史料不是历史,只不过是一种为我所用的道具,而且它用的是一种幽默荒诞的表现手法。所以,戏说历史是对历史的一种过分消解,
15、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新的传播现象。二、戏说历史电视剧现象的传播学分析从历史题材电视剧戏说化过程来看,戏说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建构的历史是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出入的。那么这种对历史进行戏说的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到底建构了一个怎样的历史,传播者是怎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它怎样去迎合广大受众的需求的? 1、戏说历史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历史想象在大众传播的消费意识操纵下,电视的历史想象演化成了“戏说”,“戏说历史”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现代消费的想象性满足,使历史蜕变成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消费,一种被商品化了的文化想象,一种由大众传播对历史实施的想象。从大众传播的意义上,“戏说”也是合理的,它迎合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倾
16、向。是否“戏说”的标准不在于想象的程度是否超越了所谓历史真实的可能,而在于想象是否是以消费主义为目的。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继还珠格格热播后,那种像小燕子一样青春活泼、无所顾及的古代美女形象会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荧屏的现象。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杜小月形象、文成公主中的李雪雁形象都是这一性格形象的复制性、雷同性,都是为了吸引观众、娱乐观众,说到底,都是贯彻着大众传播消费主义的意图。在具体的电视剧文本中,“戏说”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存在:有历史史实的“戏说”、历史观念的戏说、人物性格的“戏说”、情节的“戏说”、细节的“戏说”、人物关系设置的“戏说”、叙述风格的“戏说”等等。然而,在满足大众传播消费性
17、、娱乐性,以现实的需要构筑历史剧文本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分的“戏说”,歪曲有关历史事实,夸大文化艺术文本叙述的修辞性,将损害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化的意义。所以,把握“戏说”与艺术虚构的界限、校正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2戏说历史的传播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信息论中,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比如把一份电文变为一串摩斯密码。解码正好与编码完全相反,是指把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还原成信息,比如把摩斯密码解译成人能看懂的电文。“在传播学里,所谓编码就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所谓解码就是指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李彬 传播学引论 新华出版社 20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戏说 历史 电视剧 现象 及其 传播学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