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doc
《毕业论文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学 院 艺术与传播学院 专 业 影视学 编导 专业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指导教师单位 北师大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 2011 年 5 月 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写作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
2、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浅谈武侠电影在世界主流市场上的发展趋势摘 要本文所论述的是新武侠电影的发展和启示,通过对新世纪国际化市场下寻求多面发展与变化转型的武侠电影深入探讨和剖析,以期探寻出新世
3、纪武侠电影后面所隐藏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并进行理性的梳理和分析,努力探求中国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事件本身在不同作品中的叙述方式,然后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简要拆解,最后阐述不同作品的传播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关键词:武侠电影;全球化市场;发展趋势MARTIAL ARTS MOVIES IN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w action film development and revelation, throu
4、gh the new century internationalized market to seek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ransition of martial arts films in-dep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new century martial arts film behind the hidden deep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sorting out and ef
5、fort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lms of the roa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is the event it self, the narrative works in a different way, and then briefly dismantled their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finally describe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d
6、ifferent works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 on society. Key words: Martial arts movies; Global market; Development目 录绪论1第一章:中国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历史溯源与转型21.1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21.2武侠电影的发展与嬗变(四个阶段)4第二章 新时期新竞争环境92.1全球范围的武侠风潮92.2高科技重塑中国侠魂(商业文化语境)92.3“全球化语境”下嫁接多元化现代观念与西方观念102.4杂烩武侠 : “西部”剑客,“泡菜”武士12第三章 武侠路的任重道远143.1 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现状
7、143.2 在有限中求无限发展14结 语16参考文献17致 谢18绪论武侠片是中国电影极具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精神的类型片种,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形成的类型影片之一。它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有其极深远的原因,国情,社会原因,以及国民文化价值取向。华语武侠电影在当代的发展经历过全盛也遭遇过衰败,进入21新世纪,华语武侠在国际上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也逐渐开创出商业化大制作的模式,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武侠电影正在走向国际化。中国武侠动作片作为当代电影的一个“新卖点”,在好莱坞已经得到验证,但是,这种所谓的国际化,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讲,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的胜利?对于国际影坛,中国电影在文化和商
8、业上的征程还很远。在当今全球化历史进程中,有许多潜在的文化冲突正在呈现,面临这种多种走向的历史潮流,中国武侠电影应该怎么拍,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化及其“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华语电影的发展,无论是想跻身于海外市场,还是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巨大商业潜力,将会成为电影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第一章:中国新世纪武侠电影的历史溯源与转型1.1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1.1.1侠文化的产生衍生武侠电影一般照例我们会发问一个概念问题,什么是武侠电影?陈墨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说:所谓“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亦即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及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
9、,所构成的类型基础的电影。”然后他又说“名可名,非常名”,他又将武侠电影的疆域 “界限”模糊化到“不论是侠义、功夫、武术、武打,统统称为武侠电影(或武侠片)”。这是一个圆滑而聪明的答案。武侠电影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个文化源头就是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武侠文化。侠是一种民间豪雄偶像,他们具有反抗不合理的社会等级秩序和秉持正义、锄强扶弱的积极之处,在社会缺乏道义和公正时,他们可以成为民间道义的体现者和强力执行者。关于侠的叙事,最早见于典籍的是韩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将儒与侠并列为对统治者有威胁之物,要求对来自于思想及行
10、为领域的儒学和侠义之道进行“诛之”。此后,关于侠的叙事就从没停止过。在历代的诗词、传奇、小说、话本等文学样式中,我们都看到武侠的身影。这种侠义精神既可以看成是对不公道的命运和社会体制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精神,武侠的产生和间歇性兴盛,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如唐的武侠小说产生与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关,人们希求武艺非凡胆识过人的英雄人物出现。而古龙、金庸的兴盛,更多原因是,人们的生活进入和平繁荣和英雄缺失的时代。诸多社会因素,促使了武侠题材作品的繁荣。同时,人们对侠士的期待同样可以被看作是弱病之人对大救星的永恒的期待心理的直接反映,“永恒的期望”和“永恒的无助”会形成一种文化心理及恶性循环。而侠文学的盛行则
11、满足了人们对侠士形象的幻想,成为人们消极避世和自我麻醉的手段。1 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1.1.2传统武侠电影叙事空间与主题首先,武侠电影的叙事场景是显而易见的,“江湖”是“武侠电影”发生的地点。英雄驰骋在江湖、豪侠出没在江湖、刀客逐鹿在江湖,武侠电影中的江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地域,也是一个隐喻的叙事空间。古人将江湖隐喻林林总总鱼龙混杂的社会,江湖一向被成为统称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集合概念。由于江湖这种非确定性的文化涵义,使其成为一种在时间上可以超越时代,在空间上可以跨越地域的隐喻境遇。进而为武侠文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叙事空间。可见,“江湖”这个非确定的叙事空间给予导演的
12、几乎是一个宽广无边的故事发生环境。1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江湖,一个雷同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又超出现实所想象,为我们所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记得经典武侠影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一句台词:“哪里没有江湖?哪儿都是江湖。”武侠电影提供了这样一个能够跨越时代地域,包罗万象,无限的可能和前提的温床,无疑也能为武侠电影能够取得多国认知开辟国际市场,进而跟风和模仿买下了伏笔。在东方不败中,任我行则说,“人心是江湖,根本无法退出”。这句话道出了江湖的真理。渴望自由,追寻自由又屡屡无奈落入“人心”的陷阱之中等,这些无不是当代人们心灵的真实写照。其次,我们来看看传统武侠电影的主题,
13、一般传统的武侠电影都是最为简单朴素和直观的二元对立式善恶主题,其叙事模式和早期的美国西部电影相似,大部分都是采用“复仇”和“挣脱束缚”的典型故事套路来表明“善终胜邪”的浅显道理。早期武侠片的感性与单一也与其扭曲的“时代审美“有关。这也是由于当时香港社会环境当中的主要问题所决定,当时香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发展成现代工商业文明的都市,它强烈的世俗化、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不能不决定市民观众的口味,从而影响武侠电影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流变。 所以该时期的武侠电影以剧情曲折,对白精彩的形式包装和以复仇情节宣扬忠孝礼义的主题,刻意地表现奇诡机巧、尔虞我诈的武林世界。而后传统武侠电影经过新浪潮的洗礼,探讨
14、的主题也跟着翻新出奇,随着香港都市资本化日益加深,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普通市民关注的对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新。新武侠电影在继承传统主题外还开拓了另类的主题有的开始质疑一贯宣扬的友情和道义,有的开始探讨人类生存中的深刻话题,揭示生命中微妙复杂的人情与人性。新龙门客栈里,周淮安和邱莫言曾怀疑过自己在这场任务中究竟有什么价值。青蛇中的法海怀疑佛与人、佛与妖到底有什么差别,怀疑自己作为“佛”的代表的价值。笑傲江湖在表层讲述了一个典型江湖恩怨加厮杀争斗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个关于人们追寻自由、反抗束缚的故事。1.2武侠电影的发展与嬗变(四个阶段) 1.2.1上世纪20-30年代
15、,中国武侠电影的萌芽和成型时期。中国的武侠片受以京剧为主的传统戏剧影响极深。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其实就是把谭鑫培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景银幕了而已,这几乎可以说就是最早的武打片。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影坛初次出现乃至迅速崛起的武侠/神怪电影,是中国历史文化、叙事传统与复杂现实相互交汇的产物,也是欧美武打、侠、神话电影影响中国影坛, “明星公司”推出的火烧红莲寺成为早期武侠片的突出代表。由火烧红莲寺热潮带起的在武侠电影中加入神怪元素的类型电影,剧情除少数脱胎于古典小说、戏曲以及民间传说外,大多是影片编导自己创作的,除火烧红莲寺外,“友联”公司的荒江女侠、“月
16、明”公司的关东大侠、“天一”公司的乾隆游江南等片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武侠片在“五四”时期曾经受到一些批判,至今也一直受到一些非议,比如制造了虚幻的世界、黑暗的江湖,容纳了许多封建糟粕,武侠片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看成是下里巴人的东西。1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但是这些早期的武侠片,并非全无意义。它们替后来的武侠片奠下许多特殊模式。其一,武侠片大多脱胎于当时流行的传统侠义小说和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其创作带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就剧情而言,大致不出除霸型、复仇型、比武型和夺宝型这四种模式,在人物的设置上
17、,主人公不仅武艺高强、还兼具超乎常人的理想人格,如扶危济困,锄强扶弱、重诺好义,功成身退等。其二,在视觉形象的设计上,必有荒山野外,古刹老庙和“飞剑白光”,并不时穿插裸女怪男的狰狞面目,而腾云驾雾、隐遁无踪也是必不可少的银幕形象构成要素。其三,神乎其神的功夫特技,是在胶片上再加工。停机再拍、倒拍、逐格拍摄、多次暴光、叠印、卡通等多种“幻摄法”以及机关布景等美术技巧被大量使用于影片的前后期制作中,可见其对电影的技术可能性和叙事能力做了多种尝试和发掘。只可惜当时这些影片多被冠以“武侠神怪片”的恶名,因为当时全国只有3%的民众接受过近代科学教育,有95%的愚民相信“怪力乱神”的存在,以至国民党政府下
18、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红莲寺”。武侠类型片的大火,就此南下香港。1935年3月,第19集火烧红莲寺在香港诞生。广告中写道:“赛铁拐神杖宝贝,豪光万丈,金罗汉摇袖祭神鹰,瑞气千条,活僵尸毒害向药山,散发吐雾,飞道人不敌吕宣良,断头喷血。”武侠电影的传奇也由此在香港续写,并得以发扬光大。1.2.2上世纪40-50年代,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成熟时期。 1949年,大陆解放,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使得武侠电影在政治的夹缝当中求生存,流于香港生根结果。整个五、六、七十年代,大陆的电影大多为阶级斗争或政治需要而作,人们根本无暇甚至不屑于武侠影片的制作,使得武侠电影在此时期基本上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从此,
19、香港代替了早期的上海成为武侠电影的中心。这一时期香港的不管是粤语电影还是国语电影,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50年代后,粤语电影立足本土,利用大量的民俗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功夫动作,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武侠电影,“黄飞鸿”系列片集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影片。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些粤语武侠电影并没有完全突破早期武侠片创作上的寞臼,依然过多的依赖于简单的伦理架构以及观众的心理认同,对武侠电影的整体创作思维并没有太大的推动。1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而有了“南下”的保证,香港国语武侠片从60年代初就己重新开始起步,至60年代中后期张彻、胡金锉等人的崛起,武侠电影的创作
20、出现了一个大急转,大量高水平的经典之作诞生,至此进入“武侠新纪元”。而70年代初武侠片代表人物李小龙的横空出世,标明了武侠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化,为这段“黄金年代”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创作思维上看,这个时期的国语武侠电影在整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与之后的武侠电影创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貌,前期更多的是靠简单模式的大批量生产与观众心理的初级趣味认同,充溢着感性的色彩;而后期虽然也追求市场,但创作上已经转向对影片自身设计理念的关注,叙事多样化与拍摄风格化使得电影创作具有更强的“作者性”,这给予了观众更大的思维空间,银幕上下散发着更为浓厚的理性气
21、息。武侠电影类型的真正成熟,是以20世纪60年代中期延续到70年代末期香港邵氏公司的年轻导演张彻、胡金铨等人的创作为标志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彩色(国语)武侠世纪”,其主要的变化不在于影片色彩和语言的变化,而在于将武打提升为武侠电影基本的类型元素。这样武侠电影真正具备了三大基本元素武、侠和传奇。张彻作为这一时期的大导,对香港武侠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他拍摄了许多著名的武侠电影,如独臂刀、报仇、马永贞、少林五祖、洪拳小子等,其中独臂刀在香港电影历史上票房首次超过百万;其次,张彻对武侠电影的形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武侠电影白衣大侠的形象,开创了主角必死的武侠叙事策略,通过赤膊
22、上阵的打斗表现主人公的阳刚之气,在摄影上采用手提摄影表现武打动作的“动感”,用快速摄影来抒发影片的悲壮感,并在配乐上采用西式音乐来增强武侠电影的节奏等。最后,他还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武侠“阳刚美学”。这一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导演是胡金铨,他的大醉侠同张彻的独臂刀一起促进了香港“彩色(国语)武侠世纪”的繁荣。虽然胡金铨拍摄的影片不多,一共不到10部,但是质量都非常高。著名影片侠女还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大奖。他的电影注重历史感,戏剧化和风格化比较明显。影片在选材上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龙门客栈是根据明朝夺门之变编写的,侠女写的是明朝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斗争,历史感浓重;戏剧性主要表现在影片环境的封闭性、脸谱
23、化的人物、京剧影响下的武打。胡金铨的电影几乎都有一个封闭空间,如客栈、酒店、寺院等,人物性格善恶分明,在武打动作上“则吸收了大量京剧的元素去编排人物的亮相、武打、眼神、音乐等,创造了一个崭新飘逸的武侠世界。” 但此时期粤语武侠片的创作思维仍然较为感性,更多的是对早期武侠电影的承继,是一种延续基础上的改变而不是质的突破。这种创作状态导致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作品的千遍一律,大量跟风抢拍之作充斥于市场,最终堕入了创作的恶性循环之中。正如大导张彻先生所言:“市场和水准的循环,越来越成恶性循环,以至当时的粤语片有七日鲜之说,就是七天拍完一部戏!其水准低至惨不忍睹,自是势所必然。1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浅谈 武侠 电影 世界 主流 市场 发展趋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