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与凌子风的电影改编风格比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边缘化风格的碰撞.doc
《夏衍与凌子风的电影改编风格比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边缘化风格的碰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衍与凌子风的电影改编风格比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边缘化风格的碰撞.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夏衍与凌子风的电影改编风格比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边缘化风格的碰撞【摘要】夏衍和凌子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在改编风格上一个偏重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教化色彩浓厚;一个则走边缘化风格 ,关注人性世界。但二者都在自己所坚持的电影之路上,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关键词】夏衍、凌子风、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既有成功的改编作品,又有系统的改编理论者,夏衍可谓是第一人。夏衍的电影改编理论足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笔珍贵财富,对当时和后来的电影改编实践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观点,夏衍的改编理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变迁而处于不同的历史
2、境遇当中,不断地在赞誉和质疑的交织声里经受历史和时代的检验。而比他稍晚一些的另类导演凌子风,则一直在主流与边缘中追寻自己喜欢的风格,致力于展现真善美的人性世界。对比两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分析他们的电影改编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体现,不仅可以审视中国电影在文学改编方面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对促进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夏衍: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群众政教色彩 (一)以服务政治为目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夏衍就指出电影是一种“教育”工具,“应该教育前进的以及向革命动摇的观众”。10他主张中国电影应该在进步的立场上来反映社会的真实,影片必须有进步的意识,让观众感受进
3、步的思想。因此他对颓废的美国好莱坞影片以及国内那些思想主题不健康的影片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这都显示了服务政治的价值观。建国后,身为电影领导人的夏衍更加关注电影的政治意义。“中国电影是遵循着列宁所说的它必须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而成长起来的电影”,11“反对为电影而电影”他强调,电影界“不论是编、导、演,不论是摄、录、美,拿到剧本之后,首先要政治挂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怎样做才能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怎样做才能使影片达到更高的宣教效果和艺术质量。”12在夏衍看来,为什么要改编某部作品,站在何种立场、运用什么观点来改编某作品,“都是政治思想问题”。“如果作品改
4、编了,不能起积极作用,对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不起任何积极作用,或者反而起消极作用,那就当然不必改了”。13因此,他认为改编者的世界观对影片的思想性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以祝福为例,由于电影是在建国后拍摄的,所以在片头和片尾都特地强调“这是过去的时代发生的事,应该庆幸的是,这样的时代终于过去了”。这就明显有为当时的政治宣教的色彩。且祥林嫂的形象和原著中的形象也大不相同:首先,就扮演祥林嫂的演员就长相气质来说,过于具有反抗性和革命性,或者说不像一个被动接受旧时代残害的卑微的女性形象;其次,把一同迫害祥林嫂的小叔子改为劝她出逃的正面形象,贺老六更是直接变成了勤劳诚恳的农民,使得祥林嫂
5、从“被迫抢亲”变为与贺老六“两情相悦”;当然最富争议的还是原著中没有的“砍门槛”情节,就原著中的那个祥林嫂来说,是万不可能有这种觉悟的。关于对祝福的改编,夏衍自己是这样说的:“祝福的气氛是相当沉重的,我曾考虑:解放后的观众看这个戏,是否会心情太沉痛了?究竟需要不需要?后来想,毕竟这是过去的事了,让今天的观众知道一些过去时代中国妇女的命运在封建社会里,她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有好处。但也不需要使观众感到太压抑,乃至太伤感。因此,我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细节,表现人物在半疯状态下的反抗。这一改动,有人以为改得好,说明被压迫者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反抗的火花是会迸发出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鲁迅原著的格调是沉痛
6、的,这样一改,沉重感被削弱了,反映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不及原著深。我不一定同意后一种意见,我想在不违反鲁迅的谨严风格的前提下,在细节上做些改动,还是可以的。”这涉及到后文会提到的改编过程中电影剧本与文学原著的关系,但是就这样的改编结果来看,单纯为了政治服务而忽略了作品原来的面貌,会大大降低电影的艺术色彩而沦于单调。(二)走大众化、通俗化路线,创建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早在1948年夏衍就提出:写文章要有自觉的群众意识。写每一个字时都要替看文章的人着想,要摈弃为了消遣或成名或当作家而写作的思想和做法。这昭示出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他多次强调:“每一个从事电影艺术工作的人,都要把群众性牢牢记住,永远不要
7、忘记电影的群众性,以及它对群众所起的思想上、感情上的影响。”12“把小说或戏剧改编为电影,在艺术上形式上首先要考虑到广大观众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看懂的问题。除出改编者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之外,还需要有一种强烈的、对亿万观众负责的责任感和认真不苟的群众观点。”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情况决定了中国电影只能走大众化、通俗化道路,同时夏衍认为还要体现电影艺术的民族风格:“中国电影的最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六亿五千万中国观众。给中国人看。当然应该有中国的民族风格。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这些话已经讲了很久了,可是在电影艺术上,这方面的努力是很不够的。”14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夏衍意识到“我们的电
8、影艺术从叙述方法起,一直到样式、风格,的确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太大了。”他很反感某些电影工作者身上表现出的对民族艺术的冷淡。为护卫电影艺术的民族化,夏衍建议改编者不要去使用外国电影里经常见的“暗示”、“隐喻”、“联想”等手法。他不止一次说过,“与其深奥也,毋宁平易;与其花哨也,毋宁朴质”,影片力求通俗化,建议改编者从中国传统文艺中寻找有益于电影艺术民族化的艺术经验,他本人率先垂范。当有外国电影同行批评他的改编手法太老式时,他说:“亲爱的朋友,我们的电影要面向五亿中国农民,在今天,太新式了他们是难于接受的。”14无论如何,夏衍对大众化、通俗化的倡导,显示出一种人性关怀,这成为其电影改编思想中最值
9、得后人珍视的部分。 (三)电影改编一般要忠实于文学原著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是否应该忠实于原著?这是改编中永远存在的问题。夏衍认为,“当然不需要将原作作品所创造的一切加以机械的转化。电影艺术家所需要的,是要用电影所特有的手法,表现出文学作家他用文学上的手法所暴露出来的那种同样的具体的现实!”15因此他主张改编一般要忠实于原著,思想内涵方面与原著保持一致,艺术整体上也要能够再现文学原著的风格。“每个改编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力求尊重原作者的风格”。夏衍说自己改编鲁迅的祝福时,“增加一点就战战兢兢的。”3“这种做法彰显出夏衍对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高度关注和对大作家的尊敬甚至近乎膜拜的心态。然而,
10、由于文学中的内容不可能全部进入电影,这势必要有所增删,关于这个问题,夏衍的思考是中肯而富于启发性的:“假如要改编的是经典著作,那么我想,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应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但,假如要改编的原作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所谓“稗官野史”。那么,我想,改编者在这方面就可以有更大的增删和改作的自由。”16具体操作还应视原著情况而定。夏衍提出“重要的是必须按电影的要求,把原作重新结构一下,电影化一下如果原著已很完整,也符合电影的要求,就不要太强调再创造。”13不过有时候必须进行某些改造。当然他也提醒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需谨慎,“要在大师们
11、的原作之外再增添一点东西,就更难免有狗尾续貂和佛头着粪的危险了。”16二、 凌子风:主流与边缘之间对美好的人性世界的展现凌子风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导演,作为一名“老革命”,他没有像袁牧之、陈波儿等电影人那样完全“革命化”、“政治化”,而是一直执着地行进在自己的电影之旅中。他的导演生涯主要在十七年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十七年时期所有文艺最重要的使命。电影在当时不仅仅是一项新奇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教化功能的艺术形式。影片的情节、人物和语言,都要求直接抒发革命情怀。作为一名从延安走来的“老三八”,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对凌子风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
12、显而易见的,他拍摄了大量主流题材电影,影片体现出了勿容置疑的“革命性”讴歌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党的利益。但如此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电影(即用电影画面解释、配合党的方针政策),难免不落入政治图解的单调枯燥。“由于十七年的时代环境,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可能脱离政治单纯地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所有的文艺作品几乎无例外的要为政治服务,差别仅在于服务得是否艺术。”3凌子风的电影确实是为政治服务的,但纵观他十七年时期的几部代表性电影,却在这服务的艺术中,发现几个另类之处:首先,他的多数影片都较大胆地描写、歌颂了爱情,就连片中那浓浓的亲情、友情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光荣人家中那其乐融融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凌子风 电影 改编 风格 比较 主流 意识形态 话语 边缘化 碰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