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论文.doc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关键字:民族 历史 作品 创作 影片 抗战 电影 战争 英雄传奇 多元景观新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内容提要:根据创作环境、创作诉求与创作观念的差异,本文把大陆在19492005年期间面世的“抗战题材电影”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分别进行了扼要描述与阐释。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把“抗战题材电影”统一简称为“抗战电影”。关键词:新中国 抗战题材 电影述评 史博公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副教授 长达14年(19311945)之久的抗日战争,对于影视艺术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丰厚的宝藏。据不完全统计
2、,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故事片等各个片种在内)已拍摄了百余部之多。尽管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均依托在“抗战”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外在风格与内在意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19491978年和19792005年这两个时期的创作当中,前者视角偏狭、主题单一,着重于演绎敌后游击战中的英雄传奇;后者视野开阔、意趣盎然,致力于揭示民族浩劫下的多元景观。如果结合新中国的政治文明进程来考察,可以说时代的变革正是促成“抗战电影”这一种题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别样风采的根本所在。 上篇:红色镜头里的英雄传奇(19491977年) 中华女儿
3、(1949)和赵一曼(1950)是新中国最早推出的两部抗战电影,前者改编自抗联“八女投江”的真实事件;后者刻画了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感人形象。这两部影片还曾先后在“卡洛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新中国在国际上最早的获奖影片。此后的抗战电影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由它们所塑造的诸多“工农兵”形象,也成为了新中国银幕“群英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共在抗战中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华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和地下斗争当中,因此这些影片亦可大致分为三类: 1)、表现中共游击队、八路军或抗日民众及其传奇英雄的影片。如:新儿女英雄传(1950)、鸡毛信(1954)、平原游击队(1955)、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
4、6)、古刹钟声(1958),以及粮食、扑不灭的火焰、回民支队、铁道游击队、狼牙五壮士(均为1959),地雷战(1962),小兵张嘎、苦菜花(均为1963),独立大队(1964),三进城、节振国、地道战(均为1965)等等。这类影片大都讲述了一些游击队、老百姓或民间武装力量,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与侵略者顽强战斗,并终获全胜的故事。 2)、主要着力于表现我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51号兵站(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等。这类影片往往以主人公及其亲人的慷慨就义,作为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必要前提,以突出中共为民族独立与自由所作出的卓绝贡献。 3)
5、、“文革”10年期间的“样板戏电影”。如: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和节振国等。这类影片均改编自文革前就已面市的各种文艺作品,并兼有前面两类抗战电影的故事内容。在当时甚嚣尘上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尽管这些样板戏影片把“英雄人物”的形象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作为“戏曲艺术片”而言,这些作品却大都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在戏剧张力与艺术水准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上述抗战电影均拍摄于19491978年期间。把建国初期的“17年”电影与“文革”时期的电影归并在一个主题之下来论述,这或许违背了已经约定俗成的研究习惯。的确,这两个时期不仅在整体社会生活状况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单就电影的数量
6、、质量、品种与风貌而言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只要稍微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沉潜在这近30年的电影里的“创作观念”却几乎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无保留的歌颂英雄模范、歌颂新生活、歌颂工农兵”。可以说,在此期间面世的“抗战电影”也始终忠实地贯彻了这一创作理念,其中有不少作品还产生过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它们中也普遍存在着“剪裁历史、服务政治”的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因此当我们已经站在新世纪的理论平台上,再度去回顾、评品19491978年间的抗战电影时,就应当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为包容的胸襟,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对这批作品进行描述与阐释。如果只是抱残守缺、或者数典忘祖
7、,不仅与维护传统或开拓创新毫无关系,反而很有可能成为历史谬误的延续或放大。 一、激情洋溢 饱受青睐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在那30年期间面世的抗战电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拥有大批观众,例如原本仅是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拍摄的地道战,迄今为止已经发行了3000个拷贝,其观众人数累计竟高达18亿人次,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这批“抗战电影”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显然不能仅仅把它归因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引导所至,只要我们抛开某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倾向,或某些偏颇狭隘的艺术欣赏旨趣,就会看到这批作品之所以能够在民间享有旷日持久的声誉,实在是因为它们在一定
8、程度上深切地吻合了大众的欣赏趣味、民族的传统情怀、以及时代的环境氛围所致。总括来看,这批作品的独到之处艺术魅力与思想寓意主要体现在:传奇性与励志性、民间性和民族性等诸多方面。 1、传奇性与励志性。 “传奇故事”之所以历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盖因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出人意料的噱头、起伏跌宕的情节、悲喜交加的命运、剑拔弩张的冲突、以及善恶必报的寓言,极度渲染了在日常生活中所难得一见的“奇人奇事”所至。 “传奇”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充分满足了观/听众的好奇心、窥视欲,更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性”地满足人们那超越俗常的“人生欲望”和建功立业的“英雄梦想”,从而为芸芸众生寡淡的人生、乏味的生活
9、平添了许多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相对于其他艺术样式而言,正是由于“传奇”具有如此多元的艺术特质,才使得“传奇”赢得了人类的持久青睐与口耳相传。 毋庸置疑,以地道战和地雷战中的“地网”与“天罗”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大都具有相当突出的传奇色彩: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们那天兵下凡般的神机妙算;铁道游击队中刘洪们那如履平地般的飞车奇观;狼牙五壮士中葛振林们那视死如归般的凛然大义;以及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姊妹花的别样风采;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党的非常爱情;三进城中游击队的大智大勇;还有红灯记中风云际会的“革命家史”、沙家浜中 “智斗”顽敌的诙谐机智、节振国中威震敌胆的“飞檐走壁”对于“传奇”的应用,在这
10、批抗战电影中真可谓出神入化、俯拾皆是,特别是当这些充溢着血与火、爱与恨的英雄传奇,被统一在“保家卫国”的麾下,被命名为“民族解放”的壮举时,这些“传奇”便被有效地升华为党的光辉历史与人民的伟大胜利,从而在娱乐民众的同时也肩负起了教育民众的使命。 没有什么比“烈士的鲜血”更能激发人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也没有什么比“民族的胜利”更能鼓舞大众义无反顾的爱国热情。在那30年里,饱受这类影片熏陶的观众(再经过舆论的引导),通常都会热血沸腾、满怀豪情地去思考:既然在那样艰险的年代里,革命先辈们都能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那么我们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主人翁”,又应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工作与
11、生活呢?!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这些影片不仅用那些“历史”的精彩传奇极大地抚慰了现实的贫乏岁月,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砥砺民众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精神资源 2、民间性和民族性。 如果仔细盘点一下当时“抗战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职衔最高的也就是几个“八路军连长”(三进城)、“游击队大队长”(铁道游击队),或者作为某个基层组织的“指导员”(沙家浜),此外的绝大多数主角儿都是农民身份。这些主人公们尽管个个胆略过人、骁勇善战,但他们却大都有一个比普通人更加卑微凄凉、苦大仇深的成长背景,这种“扛起锄头能种地,拿起枪杆能抗日”的性格色彩,无疑给这个英雄群体烙上了厚实的“民间”印
12、记,因而也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得到观众的激赏:一方面,由于拥有资源的巨大差异,即便高官贤达做出了卓越贡献,那也并不足以叫人瞠目结舌;只有贫民布衣成就了惊人业绩,这才让人由衷敬仰。另一方面,主人公的百姓出身,也更能得到同为百姓的大多数观众的心理认同从观影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只有当主人公与观众的出身相当、乃至更低时,主人公的非凡成就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缝合到观众的“银幕梦幻”当中,从而也才能使观众获得预期的观影满足感和愉悦感。应当说新中国在文化普及上的确成就显著,其中的一大标志就是大中城市之外的民众也能够经常性地看到电影,在这些观众群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或者本身就是农民,因此这批洋溢着民间情怀的
13、“抗战电影”的备受青睐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极为普遍的“民间性”为这批抗战电影平添了许多亲和力,那么始终激荡于其中的“民族性”则大大增强了它们在观众中的凝聚力。在充满着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是唯一的“胜利”,而在这批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以日寇的屁滚尿流、我方的欢天喜地而告终,即便像永不消逝的电波和红灯记这样以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收场的作品中,也必然是以我方秘密任务的圆满完成、敌人阴谋诡计的终告破产而结束。正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对日军俘虏所断喝的那样:“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可以说,这句话曾经畅快淋漓地喊出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所有这一切无疑在让观众重温胜利
14、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特别是对于毛泽东时代的观众而言,这几乎就是对“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论断的有力证明与不断强化。尽管体现在这批抗战电影中的“民族性”往往带有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色彩,尽管日本战败的原因也颇为复杂,但对于一个被奴役了百余年的民族来说,把一场国际博弈的结局演绎为一座民族独立的丰碑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 二、剪裁历史 服务政治 如果单就这批抗战电影本身来看,它们当然是可爱而有价值的战争片、动作片、惊险片、儿童片、心理片、爱情片的风格元素可谓一应俱全;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也被渲染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罪与罚的道德寓言和青少年的成长母题更是被演绎得生动可
15、信、趣味盎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影片中的历史影像实在是具有的太大的局限性,相对于由国民党、共产党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完成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来说,应当说它们只是表现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主要是华北)这一个侧面而已。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在本该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抗战史诗的银幕上,却只有这“一个侧面”的风景独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局限乃至悖谬。 “以局部代替全局”的创作观念之所以能够完全统驭19491978年间的抗战电影,其动力与本质就在于主流社会“剪裁历史、服务政治”的意识形态宣传诉求使然通过电影这一令人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把新政权的人民性、合法性和永恒性深入、广泛、持久地渗透、
16、灌输到民众当中,这样就有可能把银幕上的往事云烟置换为现实生活中的忠诚信仰,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地确立起主流体制的无可置疑的历史地位。要充分实现这样的政治诉求,光靠现实中的火热生活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新与旧、善于恶、先进与反动、高尚与卑劣的纵横对比,才能够对民众的思想与情感产生最深刻、最根本的促动与影响,从而也才能让人们对“现实”产生一种别无选择的认同感或归属感,并心无旁骛地服从、满足于现实人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题材”就以其对诸如“推翻三座大”这样的政治寓言的高度吻合,以及因其本身的战争背景所固有的娱乐魅力,成为了当时电影创作中一种被反复挖掘的历史资源。 然而历史的现实却很难直接满
17、足现实对历史的需要。比如仅就国共两党在8年抗战中的实际作用而言,如果所拍摄的电影完全忠于史实,那么不仅起不到维护/神化现实的作用,或许还会有负面影响。因此剪裁历史、夸张人物就成为了现实需求的必然。于是在“现实的红镜头”里,不仅“正面战场”曾经的艰苦卓绝和历史功勋荡然无存,而且为数众多、装备尚好的“国军”也完全被扫入了不是专搞磨擦(典型如沙家浜),就是投敌附逆的“垃圾堆”。如此一来,“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也就别无选择地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 仅用“一个侧面”去替代整个民族的浴血奋战,虽然对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491978年)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价值取向,但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历史、对于中国电
18、影的大格局而言,却是一个无法宽宥的历史缺憾!这种缺憾不仅亵渎与狭隘了过去的历史和电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形象。综合来看,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遮蔽了“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 只要我们对中国抗战史稍加考察就会明了,尽管以华北地区为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在牵制日军方面的战略贡献的确不可小觑,但就整个中国战区、乃至东南亚战场的抗日格局来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正规军还是起了砥柱中流的关键作用。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百团大战、湘北大捷、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还怎样来抒写中国的抗战历史?又用
19、什么来表明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但遗憾的是在这批作品中为了弘扬“敌后抗日力量”对于整个抗战的主导作用,却不惜完全遮蔽了“正面战场”在8年抗战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这种“遮蔽”不仅体现为对“国民党”抗战历史的漠视,而且出于对共产党自身历史遗留问题的回避,竟然连“平型关大捷”(林彪指挥)和“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也都避而不谈。显然,在这样的创作观念指导下所推出的抗战电影,当然只能是一部残缺不全的、片面的“抗战史”,因而也就不可能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所付出的伟大牺牲。 创作观念的偏颇必然导致传播效果的促狭。由是可知,对于那些希望(或仅仅只能)通过电影来了解
20、、研究中国抗战情形的观众而言,在看过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这样的影片后,往往会得出如下的结论也就不奇怪了:所谓“伟大的抗日战争”不过是一些神出鬼没、飘忽不定的游击战而已;所谓“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也仅限于“鬼子”烧了几座村庄、抢了几头牲口、杀了一些老百姓罢了;所谓“中华儿女在8年抗战中的辉煌成就”常常也不过是游击队端了几座炮楼、炸了几条铁路、打死一些下乡扫荡的“鬼子”或伪军罢了。如此一来,我们又怎能向国内外舆论解释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军国主义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竟被拖延在中国达8年之久,从而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最后的胜利赢得了殊堪宝贵的时间与空
21、间!这种为了一点眼前的政治利益而不惜剪裁历史的行径,实在是让我们民族尴尬、国家蒙羞的一种荒唐之举,竟至在一些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了授人以柄的笑谈。 2、湮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区域格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实践,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战胜强敌的核心内因。“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民动员齐参战,这既是一种抗战精神,也是一项民族壮举。事实上,在八年抗战期间,除了国共两党的军队之外,还有东北抗联、许多民间组织、以及海外侨胞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也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展开过可歌可泣的抗敌斗争。因此,尽管具体的影片可以各有侧重,但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的、历时达30年之久的抗战电影来说,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论文 中国 抗战 题材 电影 创作 历史 现状 1949 200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