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doc
《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城镇化、都市化速率的加快,民俗中心发生转移,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 分支学科,其建设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廓清,其研究体 系亟待建构。同时,都市民俗资源同乡村民俗资源一样,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 象征,也亟待着手保护。在都市民俗资源类型认定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方略,是一项十分 有意义的工作。 【关 键 词】都市民俗学/体系/民俗资源/保护 【正 文】 自20世纪60年代城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在英美兴起之后,“城市民俗学&rdquo
2、;或“ 都市民俗学”的概念已为国际学界所接受。然而,“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 科,仍面临着理论建设的任务。对中国来说,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都市民俗的比重越 来越大,及时地从学科的高度加以理论的概括已是一项不可漠然置之的工作。 一、急迫的任务 中国民俗学的工作重点过去一直是放在乡村,以人口占80%以上的农民生活为考察的焦 点,“走向民间”主要是走向农民,农耕民俗长期以来成了中国民俗传统的基调。改革 开放20年来的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城镇与都市的迅
3、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蜂拥 转移,以及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当今社会转型加快,乡镇社会已过渡到城市社 会,全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已减少为总人口的60.9%,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2— 1.5亿有待向都市和城镇转移。这样,依存于封闭型乡土的农村民俗正随主体的流动在 耗散,而城市民俗在快捷地整合和发展。现代都市民俗已不再像东京梦华录一类古 书所记录的那样,它与乡村民俗是在自然经济下的一种空间的和行业的离合,而是伴随 着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产业、教育、政治、外交等变化、发展而不断地选择、增 生、融合、播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导。 &n
4、bsp; 民俗中心由乡村而都市的变化,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廓清的问题。诸如,在当代中国都市民俗与乡村民俗究竟孰为重点?都市民俗源于乡村民俗吗?城市中的风尚能不能称作“民俗”或“泛民俗”?为研究都市民俗而在市区采风调查,在术语上也叫作 “田野作业”吗?洋节、新庙会、人造会节等是否应排除在民俗考察的视野之外?外来文 化对现代都市民俗的影响有多大?都市民俗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体系?这一体系的架构又 如何?新兴的都市民俗学是否也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任务?等等。 回答上述问题并建构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都市 民俗学 体系 民俗 资源 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