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doc
《非遗视野下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遗视野下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遗视野下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摘 要:本文以徽州民歌为研究主体,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理和方法论来分析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并提出推动徽州民歌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非遗;徽州民歌;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46-03 在中国民间音乐概述中,民歌的定义是:“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锻炼,具有集体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中对民歌的解释是:“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
2、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定义民歌为:“民歌(folksong)指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 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自公元1121年设立徽州府开始,所辖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六县。徽州文化自南宋崛起,在明清达到鼎盛,清末以后衰退。徽州文化以学术思想、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为内涵,以学术、艺术流派为主体。徽州文化的内容广博深邃,经历了上千年的积累沉淀,至今徽州文化资源大量遗存。其中,徽州民歌作为徽州文化资源的精神化形态,反映着徽州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宗教及人们的审美习惯,是老百姓千百年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徽州民歌作为本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3、分,2006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 一、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现状的分析 (一)徽州民歌的保护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国内音乐界一直认为徽州无民歌。这主要与徽州社会封闭、地理位置偏僻、语言难懂、专业人才缺乏有直接的关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开展了民歌的抢救运动。当时徽州地区的文化部门认为这是抢救和保护徽州民歌的契机,决定成立徽州民歌保护小组,由现任黄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刘凡带队,走遍徽州的山山水水,不辞辛劳,采用一歌引一歌的交流方式,搜集了徽州各地民歌100首。他们将这些徽州民歌记录乐谱,将现场的录音转制成磁带。现在均存放在徽州博物馆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视野 徽州 民歌 保护 传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