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doc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马永红( 云南大学 民族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 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居村,有回族近七千人,周边有回、汉村镇十余个。七百多年来,当地回族 的丧葬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征,在我国回族丧葬习俗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曲硐回族丧葬习俗的 调查研究表明,其丧葬习俗的宗教性内容主要源自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而世俗性内容则受到当地汉族很深的影响。 这种 “形变神不变” 的文化互动与发展方式就是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传承模式。数百年来,通过经堂教育、家庭教 育、丧葬礼仪展演和社会交往,曲硐回族始终按照这一模式保持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接触,其丧葬习俗在调适中
2、变迁, 在变迁中传承,在传承中调适,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关键词: 曲硐回族; 丧葬习俗; 传承模式【中图分类号】 K899. 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 867X ( 2013) 03 0042 05其运送回本地安埋。近几年来,曲硐回民的葬礼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程序和仪式: ( 一) 报丧与吊唁 一旦确认某人去世,家人即用布条兜住亡人下颌以防其嘴大张开,抚合其双眼,解开其上衣,为 其脱掉套头穿的衣物,上半身通常只留开襟外衣且 衣袖只穿在左手上,将亡人双手置于大腿外侧下 方,掌心向下,以仰卧姿势将其平放在床上。紧接 着,通常由家人或委托他人到清真寺报丧,清真寺 的阿訇会及时敲响节奏较
3、慢的钟声,村民从钟声节 奏便知有人辞世。同时,亡人家属也会以电话、口 信等多种方式及时通报至亲、好友和近邻,这些人 又会把消息传递给更多的人。总之,全村人甚至是 邻村人很快就知道村里谁去世以及葬礼何时举行。 由于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每天应做五次礼拜,当 地男性回民若无急事,一般都去清真寺做礼拜。上 午去世者通常在当天 “晌礼” ( 每天的第二次礼 拜,下午一点半左右) 结束后安埋,即使听到钟 声仍不知谁去世者,到清真寺后自然便知。在得知某人去世后,人们会自发地前往丧主家 吊唁亡人,最后看亡人一眼,当地称为 “望迈伊 特” ( “迈伊特” 为阿拉伯语 “亡人、遗体” 之 意) 。在洗浴亡人之前,
4、一般都有亡者亲人守在亡曲硐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县城坝子南部,距位于北部 的县城老街约五公里,全村土地面积 10. 66 平方公 里,是县内最大的回族村,也是滇西最大回族聚居 村。永平县土地总面积为 2884 平方公里,有汉、 彝、回、 白、 苗、 傈僳六个世居民 族。1 2011 年 末,永平县辖 4 乡 3 镇,有 22 种民族居住,全县 总人口 18 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近 8 万人,回族1 万 4 千多人。2回族在永平的人口次于汉族和彝 族,占第三位,分布在 24 个自然村和县城老街, 有清真寺 25 座。3曲硐现有回族近七千人,有新老 清真寺各一座,
5、有回族专用坟园。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呈现了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从文化人类学视角 分析了当地回族丧葬习俗的传承模式。一、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穆斯林去世后,按照伊斯兰教义,如果在太阳落山前有足够时间完成葬礼仪式,当天须将亡人安 埋; 如果来不及,则次日安埋,因特殊原因可于第 三日安埋。曲硐回民的通行做法是: 上午去世即日 埋,下午去世次日埋,不等外地亲友。在外地去世 的回民,如果三日内能被运回曲硐,家人会尽量将【收稿日期】2012 10 10【作者简介】 马永红 ( 1968 ) ,男 ( 回族)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基金项目
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我国多民族地区公民意识与民族认同研究: 以云南为例” ( 项目编号:阶段成果。09BMZ020 ) 42 第 3 期和少英,马永红: 曲硐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传承模式者身边,接待前来吊唁的人们。大家都很安静,没有嚎啕大哭的场面。看望者三三两两来到亡者身 边,看亡 人 一 眼,劝 丧 主 要 节 哀 顺 变,为 亡 人 祈祷。( 二) 备丧具及坟墓 曲硐回族的丧葬用具由清真寺统一制备,供大家借用,主要包括停尸床、盖尸布、经匣、经匣盖 布、围帘 ( 一块白布帘) 、桶、盆、壶、瓢等。停 尸床有男女之分,经匣有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儿 童之分,其它洗浴用具不作区分。村里有回民去世
7、 时,家属或亲友到清真寺报丧时会顺便借走这些用 具。当天安埋就全借,次日安埋通常只先借停尸床 和盖尸布,但有人为了方便也会一次性带走全部用 具。借来停尸床后,家人便将停尸床置放在家屋正 堂,将亡人移至停尸床上,让其头朝北脚朝南,用 白布盖住全身,用写有阿语经文的 “围帘” 从内 侧遮住正堂门,以便洗亡人时让屋外的人看不到里 面。在葬礼前家人还需准备包裹亡人的身后布、参 加葬礼的亲人所需的孝帽、亡人的赎罪金及安埋亡 人的坟墓。身后布是为亡人准备的尸衣,用一块长为三丈 六尺左右的白布简单裁剪而成,无领无袖,缝制时 不回针,包裹时不打死结,当地也称 “香布” 或 “卡方” ( 阿拉伯语音译词) 。男
8、女身后布大同小 异,男子身后布为 “毛裳”、 “小包袱” 和 “大包 袱” 三件套; 女子身后布为 “毛裳”、 “小包袱”、 “大包袱”、 “裹胸” 和 “盖头” 五件套。村里老 清真寺门口有一家丧葬用品店,专门制售身后布, 每套一百多元,附送一小瓶香水、一小盒麝香、一 小袋冰片、一块香皂、少许皂角、两块毛巾和一对 胶质手套。很多人生前就为自己或家人备好身后布 及这些洗浴用品,存放家中,以备不时之需。据店 主介绍,身后布长为三丈六尺只是一种说法,实则 根据个 人 身 高,以 够 用 为 度,本着节约的原则 制作。回族的孝帽与平时礼拜所戴无沿白帽一样, 亡人配偶、子女、孙辈等至亲在 40 天内一
9、般都戴 孝帽。近年来,村里戴面纱的女子渐多,一般不再 戴白帽。很多村民平时都礼拜,都有白帽或白色面 纱,很少有人临时去买孝帽。如果没有,则必须准 备,随时可到老清真寺门口的小店购买。人们参加 葬礼无需穿着特别的服装,只要洁净即可,同时需 要保持身体干净,具备做礼拜的条件。赎金源自伊斯兰教教义,俗称 “伊 斯 科 特”( 阿拉伯语音译词) ,就是以施散钱物的方式罚赎亡人生前所欠斋拜,亡人生前少斋戒一日或少礼拜 一次,按半升小麦 ( 约三市斤) 的价值为标准进 行罚赎,赎金应给遵守教义的贫困者; 亡人遗产的 三分之一可用作赎金,若不够就采取 “转赎金” 的方式处理; 若亡人没有遗产却欠斋拜,可由亲
10、人 借钱 “转赎金”,然后将钱归还他人。因此,亡人 的赎金额度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数量标准,有多 有少。曲硐村近几年实际发生的赎金数量一般为两 三千元左右,未严格按 “遗产三分之一” 的标准 执行,没有借赎金的现象,也没有人严格测算所需 赎金的实际金额。有人生前就备好自己的赎金,有 人则是死后由家属临时准备,全部赎金都在葬礼上 分发给清真寺、葬礼上诵经的阿訇、参加葬礼的老 人和小孩以及贫困者,葬礼结束前须分完。为便于 分发,所备赎金多为小面值钞票或硬币。如果某人下午去世而无法当天安埋,亡人亲 属、好友、近邻会自发前往探视亡人,劝慰家属, 大家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缅怀亡人、感悟人生,陪 家属们度过
11、夜晚,俗称 “守夜”,忌称 “守灵”, 以别于当地汉族的同类仪式。葬礼前的守夜非必有 环节,当天无法在太阳落山前安葬亡人时,才进行 守夜,且最多只守一夜。守夜时,男女一般不同 坐,男人多戴白帽,女人多戴面纱,也有人什么也 不戴,丧主家提供茶水及葵花籽或瓜子之类的小食 品,不备饭菜。永平回族一直实行土葬,一般不与其他民族同 葬一地,每个回族村都有专门的坟山,在各村坟山 上不同家族的墓地又相对集中。曲硐村回族的坟山 位于村西北,名叫 “拉玛山”。当地回族坟由墓身 和辅坑组成,墓身叫 “燕子窝”,为一长形土穴; 辅坑叫 “牛吃水”,为一方形直坑。挖坟时先挖辅 坑,约一米见方两米深,然后在坑底北侧开一
12、圆 孔,洞口大小能容一人爬行通过,沿洞口往北开挖 一长方体洞穴,底部低于洞口底边四五十厘米,洞 顶成拱形,洞体长须大于墓主身高,宽高须容一人 直跪于洞内安放亡人,洞底北侧再挖一拱顶平底小 洞,像个小窑窝,用于放置亡人的头。挖好坟后, 在小窑窝处放一碗点燃的木香,用一块未经火烧的 天然石材盖住圆形洞口,用土回填辅坑,在辅坑表 面北侧边缘处插一石块作为墓身与辅坑的界标。村 里有人专门提供挖坟服务,很多人在四五十岁或更 年轻时就为自己挖好空坟。有人去世后,人们只要 沿界石南侧掏空辅坑,取出墓身洞口盖板石即可安 43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0 卷葬亡人。( 三) 洗亡人及入殓 一
13、切准备妥当以后就进入洗亡人的环节,俗称“洗迈伊特”,就是用洁净的温水和香皂以回族平 时 “做大净” 的方式为亡人沐浴净身,通常由三 至五人合作完成。停尸床头高脚低,四周有凸边以 防水溢,低端有一孔,孔下放一大盆接水。在洗亡 人之前先得 “转香”,由七人或九人站在停尸床 边,围着亡人重复念 “赞圣词”,其中一人手持燃 香,以阿拉伯语念 “赞圣词” 一遍,将燃香递给 旁边一位,接过燃香者念 “赞圣词” 一遍后,再 将燃香 递 给 旁 边 一 位,顺时针依次循 环,共 念 “赞圣词” 六十三遍取六十三这个数字是因为 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共在世六十三年。洗亡人 时,有专人用一块白布为亡人遮羞,对女亡人
14、还要 盖住胸部,其他人则分工负责舀水、翻身和洗浴。 为亡人净身者一般为亡人的同性别亲属,按照与亡 人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辈分关系由长及幼的原则确 定。如果亡人无家属或家中无人会做大净,则可以 请阿訇或他人帮忙。洗亡人仪式于出殡前在亡人家 屋正堂内进行。为亡人净身后,随即由洗者用身后布包裹洗浴 后的亡人,俗称 “穿卡方”。 男性身后布为三件 套,贴身穿的叫 “毛裳”,裁剪时用一幅白布对 折,在折线中央一侧剪开一个能套头的半圆口,用 于包裹亡人脖颈至膝盖下的部分; 第二层叫 “小 包袱”,是一块幅长与亡人身长相当的白布,用于 包裹全身; 最外层叫 “大包袱”,是一幅超过亡人 身长的白布,长过亡人头脚
15、两端的部分用来提携亡 人。有的还给男性亡人戴白帽。女子身后布为五件 套,除男子所用三件外,还有 “裹胸” ( 一块包裹 胸部的白布) 和盖头。给女亡人穿卡方的顺序为: 裹胸毛裳小包袱大包袱盖头。给亡人戴盖 头的方式与活人带盖头相反,活人罩头遮肩,亡人 罩脸遮胸。穿好卡方后,用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白布 带捆扎亡人腰部,再从外层卡方头脚两端分别撕开 一小幅白布,沿亡人头、脚外侧捆扎卡方,以防散 开。包裹亡人前,人们把一种特制香水撒在身后布 上,点涂于亡人身体的二十四个部位,俗称 “二 十四头”,即额头、鼻头、两个膝盖头、十个手指 头和十个脚趾头。香水是用麝香 ( 或其它香料) 和冰片调制的混合溶液,二
16、十四头则是一个人礼拜 叩头时身体着地的二十四个点。涂撒香水是为了保 持亡人芳香,防止虫蚁蛀食。 44 穿好卡方后的仪式为入殓。人们将遗体放入从清真寺借来的 “经匣”,用干净的稻草捆扎一个小 枕头,置于亡者头下,合上匣盖,用一块绿布覆盖 在经匣上面。经匣是一个带盖的长方体木匣,置于 一个四脚托架上,整体结构似轿形,托架前后四端 分别用铁链扣接在四根木棒上。近年来,木匣和木 棒的材质不变,但托架和系在木棒上的绳子已改用 金属材料。绿色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色,寓意 “和 平”,在 绿色盖布上印有 星月图案和阿拉伯语 经文。( 四) 殡礼及下葬 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可以出殡了。出殡时,由八位青壮年男子抬起经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族 丧葬 习俗 及其 传承 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