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周颖虹康忠慧(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49?内容提要:苗族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文章运用民族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方面,对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展开了初步探讨.关键词:苗族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h文章编号:10008750(2006)o3494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
2、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llJ.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我国各民族都有一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传统知识.民族文化本身具有保护生态的作用,具有适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功能.充分挖掘,利用和发展具有保护生态功能的民族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课题,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初步探讨,抛砖引玉,推动学术界对苗族生态文化研究的进展,并希冀能够对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及和谐社会建设有所裨益.一,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J(据此,我们可以把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解析为以下三个层面:(一)观念层面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在观念层面上,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集中体现为苗族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苗族对自然的认识反映出崇敬,感激,顺应和尊重的特点.其自然生态观的主旨是调适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在苗族看来,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兴起都与枫树有关.正所谓千样是枫木桩生,百样是枫木桩生【3】(嘲).苗族史诗中也唱道:砍倒了枫树,变成千万物.锯末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心孕蝴蝶,树卡牙变飞
4、蛾,树圪瘩变成猫头鹰,半夜里高鸣高鸣叫,树叶变燕子,变成高飞的鹰,还剩下一对长树梢,风吹作者简介:周颖虹,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民族文化.康忠慧,男,广西师范大学2004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50-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3期闪闪摇,变成继尾鸟,它来抱蝴蝶的蛋.】(后来,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经过继尾鸟(传说中的一种巨鸟)的耐心孵抱,孵出了龙,虎,蛇等和人类的始祖姜央,姜央造人,人类由此繁衍.显然,苗族先民已经朴素地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是自然界系统中平等的有机
5、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许多苗族村寨仍然虔诚地崇敬枫树,认为枫树就是人类的发源地,又是去世祖先的栖息之所.这种视大自然和人类为生命一体的观念,只不过是苗族先民的一种猜想而已.但其中蕴含的生命和谐,平等共存的意识,深刻反映了苗族先民的自然观与道德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苗族从对自然界的直观体验中所得出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揭示了一个生态理念,即自然是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二)制度层面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苗族多分布在山区,对山林有特殊的亲切感.为了管理,使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苗族先民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系列带有生态保护倾向的乡规民约.苗族先民深谙封河才有鱼,封坳才生草,封山才生树
6、的道理.其榔规理词这样规定:烧山遇到风,玩狗雷声响.烧完山岭上的树干,死完谷里的树根,地方不依,寨子不满;金你郎来议榔,罗栋寨来议榔议榔育林,议榔不烧山.大家不要伐树,人人不要烧山.哪个起歪心,存坏意.放火烧山岭,乱砍伐山林,地方不能造屋,寨子没有木料,我们就罚他十二银子.j(n钉这些规约都是要求人们自觉爱护山林,保护生态环境,凡是有损害行为均要按榔规,理词来处罚.这种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法,虽不具有现代环境保护法的科学性与严密性,但其中所体现的强烈的生态意识,却是苗族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值得注意的是,苗族保护森林的生态观念还通过宗教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虽然宗教文化的核心
7、是观念和意识,但它所借以展现的形式和仪式又具有约束化和程式化的制度特征,因此也可看作是一种制度文化.)苗族自古有一种神林信仰.村寨中的大树,常被人们称为神树.因此,苗族有个古老的规矩:凡是寨头村边的松杉,枫木,任何人都不准乱砍或损坏.总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苗族形成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粗浅认识,并通过乡规民约,使之为苗族人民所共同遵守,从而使苗族地区很好地维持了生态平衡.(三)物质层面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从实质上说,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苗族生态文化的主体和载体,其他观念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都只是物质层面生态文化的反映和概括.苗族很早就以农耕为主,多种植水稻.因此,从物质层面来看,苗族的传统生态文
8、化类型属于农耕型生态文化.苗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苗族人民掌握了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农事技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原始生态农业经验.这些都体现了苗族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1.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经验(1)精耕细作苗族对水田的耕作较精细,一般都实行三犁三耙后才插秧.如湘西苗族,凡田细作,至少三犁三耙,多达五犁五耙.多犁耙,泥才烂,田坐水,经旱魔.n耵(2)作物种植方面的讲究苗族充分认识到了气候,季节,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作物种植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关于作物种植的时间,苗族谚语里面这样说道:布谷鸟开L,播种季节到.】嘲正月栽竹
9、,-,9栽木.】丹)五月栽苕用箩挑,-,9栽苕装荷包.】哪这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经验.因为这时的气温,水分都非常适合苗木的生长.?对于作物栽培的地点,苗族也非常讲究.苗谚云:杉木栽在沟沟里,桐子栽在田坎上;果子栽在寨子边,枞树山顶也能栽.Jc剐苗族史诗的枫木歌则这样唱道:榜香栽树秧,松树栽哪里?杉树栽哪里?枫树栽哪里?松树厚衣裳,不怕冰和霜,栽满大高山,四季亮苍苍.杉树翠又绿,树干直又长,栽在大山中,长大作栋梁.枫树枝桠多,枫树枝桠长,栽在山坳上,苗家来歇气,汉家来乘凉.E4(E195)2.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51?(1)稻田养鱼苗族农民有稻田养鱼的悠久传统.苗族史诗这样唱
10、道: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可见稻田养鱼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我国湘西,鄂西,广西融水,黔东南,黔东等苗族地区的群众在稻田里养鱼十分普遍.如湘西苗族农民,于水田中,用竹篱拦住田水出口,使鱼不得流出,田中多畜草鱼J(附).这样既能肥田,又能益苗,一举两得.(2)田间套种经济作物为了做到地尽其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问套种麻,竹,豆等经济作物.苗族史诗载: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_4二,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苗族传统生态文化,是苗族先民在适应和改造本民族
11、独特自然生存环境的历史过程中所总结,提炼出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鲜明的特征.(一)自发性与素朴性由于历史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苗族大多聚居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与之相适应的是,意识层面的生态理念还处于朦胧性,直观性和外在性的状态,且其中大量地残存着原始自然观和道德观的遗迹.苗族先民往往只是从外在的感性层面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并自发地利用本民族世代传承的行为准则,如蕴含生态保护取向的宗教戒律,习惯法乃至禁忌习俗等来调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显然,这种原生型生态意识带有鲜明
12、的自发性特征.与自发性相联系,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还表现出素朴性的特点.苗族先民为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虽有自发的思考和践履,然而在总体上却缺乏一种理性的反思.如前所述,这种传统生态文化往往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大多散存融汇于生产生活实践中,较少理论的演绎和归纳,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分化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因而终究没能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生态文化理论体系.这虽有理论形态滞后之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真实地体现了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素朴本质.(二)普遍性与权威性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普遍性是指其普遍存在于苗族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层面,是苗族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在漫长的历史
13、进程中,为了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本民族共同的,长远的利益,苗族创造了独特的生态文化模式.这种生态文化蕴含在苗族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习惯法,谚语歌谣以及禁忌,生产方式之中,在苗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显示其普遍效用性.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不仅普遍存在于苗族社会的不同层面,而且对本民族的社会一生态道德关系具有较强的规范调整功能.着名人类学家林惠祥认为:原始的法律不过是由舆论所裁定的风俗而已,故可以释为任何社会规则,犯之者由习惯加以刑罚9J).同样,苗族先民创制的有关山林等自然资源管理,保护的习惯法,以及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规约,在一定程度上是苗寨的原始法律,从而有效地约束了人
14、们的不良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他律性和权威性.(三)宗教性与实用性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加上宗教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沉浸在宗教的神秘氛围中,难以独立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西部的民族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性文化占统治性地位的传统文化_】0J【唧.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也大都辅以宗教崇拜,特别是原始自然崇拜的表现形式.这种原始自然崇拜,一方面是苗族先民们对肆虐的自然力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情绪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先民们在不了解自然规律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后,试图调和矛盾,与自然达成某种
15、程度的和谐的主观愿望.事实上,自然崇拜的实质是对自然价值的希冀和依赖,对于和谐苗族社会的人际关系,养成文明良好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如苗族对风景林,风水林,祭祀林的禁伐,对神树的保护等禁忌习俗,看似愚昧?52?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3期迷信,束缚了人们的生产实践.实则不然,这其中充满着朴素而实用的生态智慧:封山育林是基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考虑.而黔东南一带的苗族,认为风,雷电有不灭的灵性,若触犯了必遭惩罚.他们常常把遭到雷击者看成是因为糟蹋粮食,欺辱父母或行为不检所致,年长者常以此告戒后生晚辈.这种雷神崇拜,事实上起到了促使人们珍惜粮食,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教育作用.j
16、I总之,宗教性与实用性矛盾而又巧妙地统一于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之中.这既满足了苗族人民生存的现实需求,叉寄托了他们希望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关怀,同时在客观上很好地起到了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教育管理功能.结语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总体上是一种能够自我调适,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文化.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挖掘和利用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本文对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初步探讨,并非是要在任何绝对意义上重返过去,更不是提倡回到自然经济甚至原始经济时代苗族原生式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而是要在继承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实现对苗族传
17、统生态文化的发展和超越;进而建立一种适应苗族地区现实特点和发展需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参考文献:【1单保庆等.生态文明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1,(1).2容观琼.人类学方法论M.南宁:广疆民族出版社,1999.【3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苗族文学史编写组等编.民间文学资料?第十四集M.贵阳: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印,1959.4马学良,今旦译编.苗族史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5李廷贵等主编.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6杨亮才,萤森主编.谚海?第四卷M.兰州:兰州少年儿
18、童出版社,1991.7鄄嫩吉雅索,陈铁红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8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z.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1947).9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1935).1O肖万源.张克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Abstract:MiaonationalityistheethnicgroupinthesouthofChina,whichha8brightcharacteristicandrichtraditionalculture.Throughtheages,thepe
19、opleofMiaonationalihavecreatedthetraditionalculturewithstrongnadonalcharacteristicsincaseofmeetingecologicalenvironment,ofwhichcontaintheabundantecologicalthoughtanduniqueecologicalview.Bymeansofethnologyandecologicaltheory,thearticlehaslaunchedthepreliminarydiscussiononthetraditionalecologicalcultureofMiaonadonalifromthreeaspectssuchasidea,systemandmateria1.KeyWords:Miaonationafity;ecological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责任编辑俞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