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民俗资料.doc
《狩猎、民俗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狩猎、民俗资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蒙古族狩猎民俗狩猎习俗:狩猎也称打猎、打围,蒙语叫“阿布”或“阿布拉胡”。狩猎曾是蒙古民族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一种古老传统习俗,曾经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项补充,通过狩猎不仅获得猎物,同时练骑射技巧,增强勇气,振奋精神,同时也保护了牲畜,是惊险有趣的体育和军事活动,是“男子汉的最大乐趣”。所以,打猎传统一直流传。打猎一年四季都进行,但是每个季节打的猎物不同,打的方法也不一样。春季打猎,主要猎物是野鸡、兔子。其规模可大可小,几个人、几十个人或上百人都可以,当天完成,用沙枪、布鲁打,或让猎狗捉获。 在春末夏初,芒种前后,围打黄羊。围打黄羊是一项远征而且是联合狩猎活动,规模为全旗或邻近几个旗
2、联合行动。先约定日期,三至五天在野地露宿,从远处连续合围。这种狩猎蒙古语叫“海达嘎阿布”。参加狩猎的人充分准备好茶、米、肉等饮食和食具,三五户合伙套车出发。围打黄羊狩猎是给显示快马、好射手提供的最好场所。 在夏季,去掏狼崽。这是小规模出动,几个人统一行动,发现狼窝洞之后,用灌烟火的方法,很轻易地掏出一窝狼崽子。 立秋之后,有一种特殊的狩猎是夜间进行。主要抓刺猬、獾子。因为刺猬、獾子是夜间活动,主要靠狗捉获。刺猬肉风味独特,吃起来非常香,獾子肉鲜嫩,油是治疗烧伤的特效药。 秋后冬初是打围的好季节。俗话说,九月狐狸十月狼。农历九月的狐狸皮和十月的狼皮毛质最好,打狼打狐狸,一人指挥统一行动。首先请一
3、位指挥的老猎人,一切由他来策划安排:打狐狸和狼,要包围、堵截、把口、撵跑、放狗等好多围猎手段,只要按指挥员的指示行事,围猎效果甚高。这种围猎活动,与前面围猎不同,所获得的猎物,不是让个人所有,而是平均分享。因为既然猎物天授,就应当人人有份,都有权利享受这种“天赐之物”,猎人不得独吞,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冬季打围,主要是打野猪、盘羊和狍子等。当然,遇到其它猎物也不放过。打野猪要到深山老林,还要在山上过夜,所以有专人套车拉生活用品。 打野猪,一是靠狗,需要训练有素的好狗,猎狗发现野猪之后,训练有素的猎狗就会追赶野猪,见到有利环境之后会马上咬住野猪的耳朵不让走,这时主人赶到,如果围猎顺利的话,
4、骑上二岁牛大的野猪背上,抓住猪鬃,用刀子捅死。大野猪重达200-250公斤;二是勇敢灵活。打野猪是一种危险最大的狩猎活动,有时候会付出巨大代价。野猪的獠牙非常快,特别是四五岁公野猪的獠牙长四、五寸,就象一把快刀,能把小树打断。野猪和狗搏斗时,有时候多条狗被野猪打死,甚至人也会受伤。 打围有严密的纪律,有严格的规矩,大家都自觉遵守,若谁违犯猎规都要受罚,轻挨骂,重者挨打。每次狩猎活动中,只要聚集三五个人,每个人自觉地听从年长者的指挥。首领蒙语叫“嘎林达”,人再多了,大家公选“嘎林达”。大家在“嘎林达”的指挥下统一行动。大家对“嘎林达”非常尊敬,在休息时让他坐中间,喝酒时先给他斟酒,吃饭时先给他端
5、饭。狩猎场所收获的猎物,除打死猎物者获得规定部位外,其他人一律平等分配。狩猎时使用的猎具有猎狗、猎鹰、布鲁、套、沙枪、铁夹等很多。长期使用的传统猎具是猎狗和布鲁。狗,蒙语叫“喏海”,蒙古族喜欢喂养细狗。细狗体形细长,跑得快,性情温顺,易于驯养。它在家里不会任意寻找食物,若主人不给,宁可饿肚子卧着不动,也不偷吃食物。在野外决不捉羊羔伤牛犊,而是它们的保护者。主人放羊群时,细狗跟随主人跑在羊群前后,替主人看护羊群。晚上羊群回圈后,细狗在羊圈放哨,半夜一旦狼来了,细狗会狂吠不止,给主人报警。若狼胆敢进羊圈,细狗会与狼拼命撕咬,保护羊群。细狗用米汤、菜汤、骨头来喂养即可。细狗不仅保护畜群,打猎时能单独
6、或与别的狗合作起来捕捉大野兽。细狗抓获猎物之后决不随便吃猎物,等主人来,掏出猎物的内脏之后才进食。若细狗捉获兔子、野鸡等小型猎物之后,会用嘴叼着猎物送给主人。猎狗是牧民的得力助手。猎狗对猎人来说,是得力的助手和忠实的朋友,所以猎狗受害之后不能随便扔掉,把它拉回家,特别是训练有素的好猎狗受害之后,全家老小都为它悲痛,回忆起它一生抓了多少条狼,多少条狐狸,多少条野猪的战果,并认真分析这次受害的原因之后卸下脖套,在它嘴里放上炒米、黄油,拉到山上埋葬。 布鲁,布鲁是蒙古语,即打兔棒子。布鲁用榆木、桦木、柞木来制作。从山上砍下来之后,根据需要锯好,之后把木棍插入煮泡糜子的锅里或火灰之中放片刻再取出来,抓
7、紧时间用力弯成为弧形,用绳索绑好。等到晒干后,再用刀具进行修理,把它修理成“L”字形的圆棍子,把长40厘米,头部长20厘米。布鲁的头端部,把铅熔化之后包头,或在布鲁的头端部上钻眼,用皮条拴上黄铜锥子,这种布鲁叫“红高或都京”。这样处理,用时有劲而且杀伤率高。布鲁有“布鲁”、“红高或都京”、“哈雅木勒布鲁”等几种。亲历吉尔吉斯斯坦传统狩猎节2011年03月08日 19:46:0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5日,一位小猎人带着猎鹰观赛。当日,吉尔吉斯斯坦一年一度的传统狩猎节在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新华网比什凯克月日电(记者沙达提
8、关建武)在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每年春季和秋季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狩猎节,当地人称之为萨尔布伦节。在狩猎节期间,人们举办猎鹰捕猎、赛马和猎犬斗狼等活动,体验吉尔吉斯先民的游牧生活,复兴和弘扬传统的狩猎方式。今年春季的萨尔布伦节日前在距离首都比什凯克多公里的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吉尔吉斯斯坦萨尔布伦节联合会主席阿勒玛兹阿库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在狩猎节上使用弓箭、猎鹰和猎犬进行传统的综合狩猎活动。我们举办这个节日就是要复兴传统的狩猎方式。”节日当天的活动从中午时开始,观众席上座无虚席,旁边的坡道上也站满身着节日盛装的观众。首先进行的是金雕和猎鹰捕猎活动。金雕目光敏锐,可以在
9、强风中迅速有力的追击目标。一名男子骑着马,用绳子拴住一只狐狸标本,随着男子催马加鞭,“假狐狸”跑了起来,驯养师随即放开金雕,只听“嗖”的一声,就像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一样,金雕在几秒钟内成功完成捕猎,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响彻整个赛马场。2011年03月08日 19:46:0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5日,一只用铁链拴着的狼与两条猎狗在狩猎节上搏斗。当日,吉尔吉斯斯坦一年一度的传统狩猎节在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不过,也有一些驯养师的金雕当天状态不佳,未能抓住猎物。随后出场的是猎鹰。猎鹰在吉尔吉斯语中叫“巴拉班”,是深受游牧民族喜爱的
10、空中猎手。当天出场的猎鹰表现精彩,每次放出的鸽子和野兔都落入鹰爪。在捕猎过程中还出现了让人忍俊不禁的一幕:一只放出的野鸡,仿佛要证明自己的逃生能力,左拐右拐、三番两次躲过了猎鹰的攻击,仓皇狼狈的样子让观众哈哈大笑。最终,它还是成为猎鹰的猎物。然后是赛马比赛。当天的选手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十几岁的男孩。尽管看上去还稚气未消,但他们在比赛中都表现出专业骑手的素养。最后,来自比什凯克的号选手和他的坐骑获得冠军,奖金是索姆(约合美元)。最后的猎犬斗狼环节让狩猎节进入高潮,只猎犬分别以两只一组轮番上阵,与一条两岁的狼搏斗。为牵制狼,组织者将狼的后半身用铁链拴住。尽管如此,在与猎犬的对决中,狼还是占了上风,
11、三四只猎犬先后因重伤败下阵来。而后来出场的猎犬,因见己方出现伤情,甚至不敢向狼吠叫。当然,猎犬中还是有勇猛善斗者,两只黑色猎犬表现出众,它们在与狼的搏斗中毫不退却,并将狼的后腿咬伤。2011年03月08日 19:46:0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5日,一只猎鹰在狩猎节上捕捉野兔。当日,吉尔吉斯斯坦一年一度的传统狩猎节在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国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驯服了骏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曾叱诧风
12、云,活跃在亚、欧两洲的历史舞台上。中国北方的古代民族,自古以来和中原民族就有着密切的往来。早在远古商周时的鬼,春秋战国时的戎狄、东胡、匈奴,秦汉以后的乌桓、鲜卑、柔然、突厥,以及公元12世纪前后的回鹘、契丹、女真族等,他们和中原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为影响。游牧民族接受了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使草原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汉民族从游牧民族那里接受了草原文化,学会了驯驭和使用马的技艺,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战国时,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以取代宽大的衣着和笨重的战车,成为历史佳话。马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骏马尤为牧民们所喜爱。汉武帝深知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得到西域大宛马,先
13、重金以求,不得,又前后派大军十万远征,历时四年,才得到骏马千匹,并称之为“天马”。他任用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碑为“马监”,遗诏中计金日砥辅政,并因他平叛有功,封为诧侯。在唐代“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曾借回纥精锐骑兵平乱,之后,立马市收购回纥马。公元758年册封回纥葛勒可汗为英武远威毗枷阙可汗,并嫁幼女宁国公主为葛勒可汗妻。可见马的使用是草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一直为农耕民族所重视,而且马的使用促进了农耕与草原两民族、两种文化的融合。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
14、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渡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中国北方古代的游牧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已成为现代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等民族,虽多已不再逐水草而居地从事牧放,但仍保存着草原生活的习俗,仍是骑马、放鹰、射箭等技艺的佼佼者。还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伦春、鄂温克族,仍保持着狩猎、畜牧、林业等经济生活。他们都是草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的民间舞蹈中,仍保存着草原文化的诸多因素。【返回】 天之骄子的英姿“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首来自一千四五百年前鲜卑语的古歌,读后,马上让
15、人联想到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的豪迈气概。生活在这种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牧民们心胸开阔、坦荡,感情质朴、豪放。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使他们和农耕民族的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性格正相反,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天子骄子”一词,恰好来自2000年前的汉代,源于活跃在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匈奴单于的信中。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匈奴孤鹿姑单于曾致书汉武帝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信中,匈奴单于既肯定汉朝的强大,同时,又自比作天之骄子,那不可一世咄咄逼人的气势,
16、跃然纸上。使得汉代各君王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之后的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也都以此气势,人主中原,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则达到了顶峰,成为游牧民族最崇敬的英雄形象。游牧民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喜爱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于是,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游牧民族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 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作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模拟天鹅的形象。天鹅也叫作鹄,它既象征女性的温柔、洁美
17、,又能体现出牧民妇女向往美好未来的“鸿鹄之志”。作为从事狩猎民族的舞蹈中,除上述动态之外,还常出现熊、虎、鹿等形象。这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源于数千年草原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哺育与陶冶,是牧民们继承古文化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返回】 游牧民族舞蹈的特点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多是“逐水草而居”进行放牧,居住在便于搬迁的毡房(俗称蒙古包,即古代的穹庐)之中。除了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外,牧民们一般很难聚集在一起。魏书.高车传有“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的记载,描绘了古代游牧民族盛大的歌舞活动。蒙古民族在“庆祝新可汗即位”“庆祝缔结
18、部落联盟”以及战争胜利后才“举部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有在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上欢聚尽情歌舞的风习。而在日常生活中,居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们,或信马游缰放声歌吟,或坐下弹唱民歌故事。 所以游牧民族更长于歌与说唱,他们的舞蹈则多是适于在毡房附近或毡房内表演的形式。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马,马与游牧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马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马肉可食,马乳可饮又可酿酒,马皮的用处也很多。牧民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马通人性、解人意,而且会关心主人,战斗中马可以帮助骑手摆脱困境,崎岖山路、茫茫草原马能识途。马可以加快速度赢得时间,无异于扩大了人手和脚的作用,至今马仍是打猎、牧放
19、、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仍是游牧民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不是外形的模拟,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蒙古族民间舞蹈“沙吾尔登”中,舞者“用双肩强弱鲜明的震颤、在平面上绕圆表现骏马的奔驰,双肩细碎的抖动来表现平稳、均匀的走马,双手伸展后,用双肩大幅度的绕八字生动模拟出雄鹰展翅翱翔的形象。”从这段描述中,我们既看到用肩刻画马的形象,又看到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深切体会与展现的风韵。这种形式的表演把游牧民族对大草原、对马的感情抒发出来,无需作人的跳跃和奔跑去表现马。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由于受到毡房
20、内场地狭小的局限,所以脚步的动作比较少,上身与手臂的动作则比较丰富。舞蹈工作者深入牧区体验生活,依据人和马的形象,创造出各种“马步”,创作了蒙古族舞蹈节目如牧人舞牧马舞马刀舞,创作了哈萨克族舞蹈节目牧人舞牧马姑娘。在舞台上表演时,立即得到广大牧民和观众们的认可与赞誉,遂在牧区广泛流传。这种表现鹰与马的艺术形象与创作手法,不仅在蒙古、哈萨克族中,而且在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民间舞蹈中也得到继承与发展,增添了草原文化型舞蹈的艺术魁力。【返回】 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荟萃蒙古族 鄂尔多斯蒙古族 时代节奏蒙古族 激情蒙古族 欢腾蒙古族 顶碗舞蒙古族 草原茫茫蒙古族 马驹儿蒙古族 小白驹蒙古族 组合(女)蒙古族
21、组合(男)蒙古族 女(碗)蒙古族 男(筷)蒙古族 组合(筷)蒙古族 组合杯【返回】贝.比依勒舞蹈一词在蒙古族方言中有不同的称谓:新疆蒙古族称自娱性民间舞蹈为“贝.比依勒”,称表演性舞蹈为“勃吉克”,而在内蒙古地区“孛吉克”则是舞蹈的通称。“孛吉克”一词最早出于元明时期,之前称“迭布色”,有“顿足、踏足、足蹈之意”。尚无统一的规范,保持着游牧歌舞随意性与灵活性的特征。“贝.比依勒”是在民间乐器托布秀尔伴奏中进行,托布秀尔音色浑厚、优美,演奏曲调活泼、旋律即兴、节奏性强,适于舞蹈者表演和即兴发挥。蒙古族舞蹈家称此为“托布秀尔乐舞”。另一方面,托布秀尔所演奏的乐曲以沙吾尔登命名较多,表演时多以沙吾尔
22、登一曲作为开始,又称这种舞蹈为“沙吾尔登舞”,并以它作为“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现在流传的乐曲中以沙吾尔登命名的仍有很多。贝.比依勒伴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增强表演的艺术性多样成分。表演从托市秀尔乐手弹起沙吾尔登开始,毡房内围坐的人悠然自得地合着乐曲拍手合唱:“像水浪拍着河岸一样,苗条少女在起舞歌唱,弹起沙吾尔登舞曲,美丽的姑娘尽情跳吧!”这时姑娘们徐徐上场,或独自表演“梳妆”“照镜”,或双人对作“挤奶”“擀毡”,或揉肩、轻舞双臂犹如绿草迎风、碧波涟漪。小伙子们则模拟山羊顶角,雄鹰展翅或信马草原。表演中肩部动作最多,表示马与鹰的形象最出色。步法有:半蹲、别步、拖擦步等。其他表演节目
23、还有顶碗舞(舞者头顶一盛有水的碗,两手各持一双筷子,击筷而舞),阿查(一人将两腿跨另一人腰部,做下腰等动作的男子双人舞)等献艺。随着活动进人高潮,琴手兴致激昂,乐曲节奏更加欢腾跳跃。这时技艺高超的琴师大展才华,一会儿把托市秀尔置于胸前、肩上,一会儿又转向跨下、身后等,一面伴奏一面表演。贝.比依勒虽然只由一名乐手弹拨托市秀尔伴奏,但由于弹奏与舞蹈表演紧密配合,乐手还不时地模拟马的斯叫声,又有群众的伴唱,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托市秀尔乐曲的内容也多表现马的形象,说明这种自娱性舞蹈仍保存着浓郁的草原文化色彩。托市秀尔这种乐器和哈萨克的冬不拉、柯尔克孜的库木孜、锡伯族的东布尔等乐器,是“我国北方古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狩猎 民俗 资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