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初文字狱.doc
《浅析清初文字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清初文字狱.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清初文字狱摘要: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文化专制而采取的强硬手段之一,历代王朝均有所发生,而尤以清朝最为严重。特别是康乾时期,杀戮人数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为历史所罕见。本文拟从清初文字狱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希冀可以找出些须规律。关键词:清初;文字狱;原因;过程;影响所谓文字狱, 是指旧时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子的作品中寻章摘句,编造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其核心是从文字中罗织而成的冤狱;其特点有三:一是统治者为巩固地位而发起;二是手段上以文字为突破口;三是性质一般为冤狱,至少也是罪不当罚”。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
2、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1):73因文字成狱的案件在历史上早已出现,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秦时称为“焚书坑儒”,两宋时期称为“诗狱”或“诗案”,明时称为“表笺祸”,清初称为“史案”或“书案”,乾隆末期著名史学家赵翼对此类有关案件进行整理和研究,定义为“文字之狱”,嘉庆时官方正式命名为“文字狱”。罗素英.中国文字狱叙论J.求是学刊,2000(6):111由此可见,文字狱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屡兴文字狱。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处于盛世时期,政权稳固,经济宽裕,文字狱却一兴再兴,而且密度不断增大,这是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也颇多,
3、如郭成康的清初文字狱详细的介绍了清初各个时期的文字狱;李岩在清初文字狱初探中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成因;喻大华在清初文字狱新论中指出要客观的定义文字狱,不可扩大其内涵,夸大其影响。本文试从清初文字狱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得到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一 、清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清初大兴文字狱有着及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根源,不同时期呈现鲜明的特点,绝非偶然。(一)清初社会环境的副产品顺康时期:满清贵族初入中原,建立王朝,统治中国,这完全不符合孔老夫子的“华夷”观,许多汉族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根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
4、.顾亭林诗文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3.2可见民族敌忾情绪之强烈。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并与恢复明朝为目的反清起事结合在一起,使满清统治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文字狱作为一种镇压思想的工具就这样诞生了,矛头主要指向汉人的反满情绪。雍正时期:经历顺治、康熙二帝的励精图治,宽慰安抚,民族间尖锐的矛盾得以缓和,部分汉人已经开始接受满洲贵族对中国的统治,高涨的民族抵触情绪开始有所跌落,社会环境相对安宁,而此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逐渐突现出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皇储竞争激烈和继位问题的扑朔迷离,朋党林立,矛盾重重,因此雍正把文字狱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政治异己,加强中央集权。乾隆时期:政治环
5、境相对稳定,经济也较为宽裕,追求完美的他就把文字狱目标定位在加强思想专制,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任务目标空前,因此乾隆一朝的文字狱“业绩”也相当惊人,在位六十余年竟出现一百余起,数量超过历朝历代的总和。总之,清初的文字狱是适应统治需要诞生的,是社会环境的副产品。(二)加强思想专制统治的需要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社会的历代君王无不重视强化对思想文化的统治,都会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推行一种文化统治政策。发展到清朝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央集权制已相当成熟完备,思想专制的手段和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陈祖武.清初
6、学术思辩录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2入关建国后,清朝统治者就大力提倡儒学,强调“三纲五常”,推崇“仁”、“礼”学说。康熙曾御笔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孔府大成殿正中;雍正曾下令避孔丘之讳;乾隆帝也多次举行祭孔活动,可见对儒学的重视程度之高。后又提高了程朱理学的地位,明令指出“一切文化学术活动必须以儒学和理学为标准,不能稍有违背”。王安东、刘莲.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J.东方论坛,2003(4):47最具代表性的案件就是雍正时期的谢济世案。学者谢济世私注大学,不以二程的方致传为标准,又不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而以礼记为本,结果被人告发,惨遭杀戮。强烈的民族敌忾情绪使清
7、朝统治者认识到要维护满清政权,必须加强对思想意识的控制,而文字狱成为其首选工具。(三)汉族知识分子的不合作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严峻的社会环境,如何才能使大清基业得以世代相传, 清初历代帝王都在不断的寻找良方。缓和民族矛盾,以宽柔的态度对待知识分子,削弱他们的反满情绪,进一步消除民族隔阂,在这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的政策惊人的相似。康熙时命荐举山林隐逸,特开博学鸿儒科;雍正时开明史馆编修明史;乾隆帝时编修丛书巨著四库全书,这都能吸收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间的紧张气氛。清初萧山毛奇龄曾参加反清斗争,兵败后为躲避朝廷缉捕,亡命于山谷乡间,作“续哀江南赋”以寄托对明朝的思
8、念之情,康熙念其才华,不计前嫌,特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并名列一等,授翰林检讨。其开明和宽容古今帝王能有几人?然而一部分知识分子却断然拒绝清朝统治者的“美意”。如清朝初年著名学者顾炎武,不仅拒绝参加科举考试,还多次拜祭明陵,参与抗清斗争,并且发出如此的号召:“士而不先之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3.41这是他对清初满清贵族的无情鞭挞,社会影响甚大,许多文人学子争先效仿,公然反抗,使反清思想一度愈演愈烈。汉族知识分子的“倔强”使他失去了“感化”的耐心,于是举起了带血的屠刀,开始执行红色恐怖政策。清初复杂的社会背景为文字狱的萌发提供了必然的社会氛围。历史的客观规
9、律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必须加强思想专制,是文字狱兴起的内部原因,清朝统治者在社会斗争中掌握了这门“艺术”。汉族知识分子的敌对情绪是其屡兴的外部条件,促使其认识到培育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清初文网不断扩大,文字狱数量不断增加。二、清初文字狱的发展过程清初的文字狱诞生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疯于乾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的规模、内涵、背景不断升级,酷烈的程度也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桎梏。(一)顺康时期文字狱的雏形阶段顺治、康熙二帝在位79年,面对风起云涌的反清情绪,在安抚宽慰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历代帝王惯用的武器文字狱,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顺治时期的毛重倬案和康熙时期的明史案。但两帝豁
10、达大度,性格宽柔,文字狱的数量不多,文网宽松,对于触犯文网者的处罚也较轻。1、顺治朝:先声阶段1644年顺治帝携八旗劲旅,取代朱姓而统治天下,这一事实在汉人的脑子里是根本无法接受的,特别是士族知识分子存在着相当激烈的民族反抗情绪。在他们眼中,这是“乾坤反覆,中原陆沉”,社会将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不满之情溢于言表李岩.清初文字狱初探J.扬州大职业学报,2002(9):10。清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天下之大防有二:首先是“华夏”与“夷狄”之分。在他看来,“夷狄”乃是异类,“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郭成康.清朝文字狱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14-15这分明是说满族人是
11、异类,公然号召汉人起来造反。很多文人深受影响,在作品中或沿袭明朝年号,或直接辱骂满人恶行。在这一背景下,文字狱作为统治思想的武器诞生了,直指反满思想和反抗意识,例如毛重倬案。顺治五年,大学士刚林举发毛重倬为坊刻制艺中所写的坊文中沿用南明年号,这在当时是关于正统的严重问题,结果毛重倬被判以极刑。此案虽影响有限,但已表明清王朝统治者已开始注意汉族知识分子文章中的隐含之意,对醉心入清为官的知识分子加强了思想的控制,突出强调了清朝统治的正统地位,但对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平民百姓仍抱着放任的态度。2、康熙朝:成型阶段1669年,政治早慧的少年天子康熙在智擒鳌拜,果断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亲政。面对严重的民族
12、矛盾和社会矛盾,康熙帝开始大幅度调整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康熙十二年下诏命荐举山林隐逸。“隐逸之士,有经明行修德业充备者,朝廷优礼延聘,加以褒崇,以为士习人心之劝,则匡术以正,学术以明,政化大行,人才日盛,期补于国家也,宁浅鲜哉。”朱家伟.康熙政要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康熙十七年特开博学鸿儒科,争取海内外敌视清朝的文人名士与清廷合作。宽文网之禁,以怀柔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知识分子,但对其作品中反映明清的正统和年号问题一直严加控制,例如庄廷龙的明史案。庄廷龙,浙江乌程县人,一心想学左丘明编写一部传世的史学著作,花千斤购买明朝大学士朱同祯的明史遗稿,再加以整编修补,又遍访江浙一带名士“
13、列名参阅”,以壮声色,为之刊起。在叙述历史时仍旧沿用南明的隆武、永历的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书中还多次指责满清先祖的前事,这是清代帝王极为忌讳的。出版发行后,被罢官知县吴之荣在穷极无聊之际,“谋以告讦为功,藉此作起发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36告发明史之五禁:一为不加尊称,直呼清皇先世名字;二为贬低和歪曲清太祖努尔哈赤对明起兵的“七大恨”;三为称清先祖和清兵为“贼”、“夷”;四以明朝立场看待明清之战;五沿用“南明年号”。康熙也痛下杀手,将庄廷龙掘墓戮尸,家庭成员中16岁以上的男子皆斩,女子发配边疆,牵连者数百人,告发者吴之荣偿,升官发财,此案开了清代官员利
14、用文字狱陷害他人的先河。后来的南山集案也株连甚广,对一批知识分子迫害甚重,康熙自己写诗承认“中原名士多塞北,江南胭脂半辽东”。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辩录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9概言之,顺治、康熙两朝近八十年时间,文字狱刚刚是个雏形阶段,还没有借助文字狱镇压反清政策意识。但也偶有轰动全国的大案,使清朝官吏逐渐熟悉文字狱,掌握文字狱这门罪恶的“技术”,为以后文字狱的发展打下基础。(二)雍正时期文字狱的发展阶段雍正在位十三年,经历了近乎惨烈的皇储之争才登上帝位,而且宫闱传闻甚多,因此前期他把文字狱的目标指向政治异己,以加强中央集权,如查嗣庭试题案。后期随着统治的深入,逐渐转向镇压汉人的
15、反清意识,如吕留良案。雍正为人猜忌,刻薄自负,终其一朝文字狱竟有二十余起,密度仅次于乾隆,而且多为大案重案。“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张玉敏.大清王朝十二帝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5.166这是雍正即位之初写的一副对联,充分体现出他君权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亲政几年之内就将皇权归于一身,不容外戚勋臣染指,而制造文字狱则是他对政治异己进行报复的首选手段。康熙帝在垂暮之际没有确定皇储,导致雍正即位的许多说法。有遗诏继位说,即雍正深受康熙器重,合法继承皇位;也有改诏篡位说,即隆科多将遗诏中“皇位传十四子”的“十”改为“于”,扶雍正登基。后者流传甚广,越传越神,但真相到底如何,无从查
16、证,但康熙末年,皇储之争相当激烈朋党林立,是铁一样的事实。因此在雍正即位之后,就大肆利用文字狱整治朋党,例查嗣庭试题案。查嗣庭,浙江海宁人,为康熙晚年的进士,后官拜翰林学士。一次他主持江西省的科举考试,所出考题为“维民所止”,源于诗经商颂殷武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意思是说武丁时期势力范围广大,实为歌功颂德,迎合雍正,不料却被人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把“维止”解释为“雍正”去掉上半部分,即“雍正斩首”。结果被雍正赐死于狱中,家中成员均发配边疆。这是望风扑影,蓄意构陷之罪,而雍正也正是另有目的加以利用,目的是要铲除日益骄横的隆科多党。前期汪景祺的西征随笔集案,是雍正要整治年羹尧党,
17、两者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雍正前期的文字狱具有明显内部斗争的性质,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盗贼明火执仗,是有形的,地方官即使想掩盖也势所不能,至于专以文字狱蛊惑人心的匪奸,如不留心观察,尽于置之不问,而权衡两者匪奸之为害国家,蛊惑人心,甚于盗贼远矣!”郭成康.清朝文字狱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23这是雍正大搞文字狱的指导思想。皇帝高度重视“风俗人心”对巩固政权的作用,地方官自然对知识分子的作品倍加关注。自雍正中期以后,文字狱从庙堂之上蔓延到闾巷细民之间,政治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思想领域中潜伏的汉人的民族意识,例吕留良狱。吕留良,浙江人,曾拒绝康熙时博学鸿儒科的推荐,地方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清初 文字狱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