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调查研究.doc
《云南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调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调查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 回族的丧葬习俗依照古兰经的圣示而行,与伊斯兰教紧密相连。宗教是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伊斯兰教是回回民族文化的主要部分,回族人的人生观是以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伦理道德为基础而建立的。所有关于人生的定律和生活准则均源自于真主所降示的(兰经。云南玉溪峨山地区的回族也是这样的,从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境内回回民族文化的特色,了解伊斯兰文化的独特性。全文追根溯源,从云南回族的形成历史入手,追溯玉溪峨山回族形成的历史,进而探讨峨山回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归纳总结峨山回族文化的发展进程,阐述他的独特性。通过对峨山回族的丧葬习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详细介绍,并且与中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丧葬习俗作对
2、比,挖掘其细微的不同点。然后证明伊斯兰教的丧葬制度已成为回族的丧葬习俗的准则,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共同遵守的习俗。再从峨山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入手分析研究其所折射出的伊斯兰教丧葬习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宗教特征。通过对新平“彝回”回归后的丧葬习俗的影响比较,得出伊斯兰教丧葬习俗是有共性和地方性特点的。 关键词:峨山;回族;伊斯兰教:丧葬习俗;比较 础 ,啪 解 、蛳 , , ” 部旧稻 眦 缸 , , , , 弧 :; ; ; 扉页: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3、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明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之二压至! 日 论文使用和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研究生签名:盘!坌:导师签名: 弘 日期:! 序言 回族是回回
4、民族的简称,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民族。从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其中,回族穆斯林人口居首位,约为一千万左右。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以宁夏、甘肃最多,云南、贵州、四川亦广为分布。西南地区又以云南回族最多,据云南省民宗局年统计,云南全省有回族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到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已有万人。在区域分布上,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有以上回族人口的市县(区)为滇东、滇东北的昭通、鲁甸、会泽、宣威、曲靖、寻甸;滇中的嵩明、西山、盘龙、五华、禄丰:滇
5、南地区的个日、开远、建水、弥勒、泸西、砚山、文山、通海、华宁、澄江、峨山、玉溪;滇西地区的巍山、永平、大理、腾冲、洱源等地。昆明市、玉溪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州、曲靖地区、东川市、昭通地区九地州市的回族总人口为人,占云南回族人口的;其中昭通地区和曲靖地区和昆明市的回族入口共有人,占云南全省回族总人数的,成为云南全省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余个地州中,只有大理州、楚雄州和保山地区回族人数较多,这地州的回族总人数为人。 玉溪全市的八县一区均有回族居住,据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年统计,市内回族人口共人。峨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现有回族人。由于居住集中,这里的回族民族性极强,宗教氛围较浓
6、,他们以不同于周围其他民族的,自己独特的面貌生存、发展,并且保存较完备的伊斯兰习俗,特别是其丧葬习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拥有自己的专门活动场所清真寺,在此商议本民族的大小事宜,有专门的管事阿訇,办有经学,和世界穆斯林的往来比较密切,深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各民族在丧葬习惯上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有关丧葬的规定,并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这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 作者本人因亲自参加了外婆的葬礼后对穆斯林的丧葬习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到峨山、新平等地多次进行田野调查,查阅
7、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了本文的写作。 本文主要以峨山县的回族群体为调查对象,试从峨山回族的丧葬习俗入手,探讨从中折射出的伊斯兰教丧葬习俗的特点。从峨山回族丧葬习俗文化中,我们可以透视云南回族文化全貌,了解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一、云南玉溪峨山回族的源流和特点 “民族文化的起源与民族的起源同步,或换句话,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同步。正如民族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样,民族文化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探索民族文化的形成,首先也就必须探索一下民族的形成。”。 (一)云南回族的形成历史 据史料记载,大量的回回进入云南定居,始于元代。在明清初期,回回移民又先后两次大量入滇,故从十三世纪至十八世纪初,三次回回移居
8、云南的高潮,使云南成为仅次于西北的第二个回民大聚居区。 回回入滇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元代。十三世纪东迁来的回回(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及波斯人,阿拉伯人)是云南回族的主要来源。元宪宗三年(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亲军十万人南下平定大理国,是回回人移居云南的开端。此后七十余年间,回回军人派驻云南多达数次,每次多则万人,少则数千人。一批批回回军派驻作战和屯田,世代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他们从中亚及西亚迁徙至云南,多数人没有眷属,就与当地共同居住的汉、蒙古、白等结婚,繁衍子孙。到元朝后期,出现了回回人聚居的村落、街道,开始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所以在元朝末,云南回族的雏
9、形已出现,为回回民族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明代初期,大批内地回回人入滇,是回回人移居云南的第二个高潮。洪武十四年(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万大军征讨云南。云南平定后,傅友德等班师回朝,明朝廷又命回回人沐英率数万将士镇守云南。随沐英入滇的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江南回回,他们因此落籍云南。沐英治理云南,重视屯田,主滇九年,屯田总数达数百余万亩,从省外来滇屯田的军民达四迨蛉耍渲杏胁簧俳稀隆驶鼗厥勘嬷氲崧浼庑群笄朐颇系幕鼗兀话愣佳乇啪废摺煌赖逆湔净蛲吞锎印盼难肝镎攀榛圃螅褡逦幕艿冢欤弦常白时纾!钫拙颇匣刈迨贰镜罄鳎涸颇先嗣癯霭嫔纾保梗福材臧娴隰玻兑常?下来。在明代,回
10、回民族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分布特点益加明显。回回拥有了明显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共同心理素质,所以在明代初期,云南回回的民族共同体最后形成。 清代初期,出现了回回移居云南的第三个高潮。公元年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但全国各地反清斗争仍在继续,明桂王退入云南后,其部下中有湖、广一带回族大姓。随后,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廷在对滇东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曾频繁用兵,分别来自河北,山东和四川的回回将领如哈元生、冶大雄、许世亨、哈国兴等在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驻防,最后在滇东北地区落籍生根,因此,在昭通、鲁甸、会泽、巧家等地发展起了许多回回村镇,于是滇东北成为云南回族较多的
11、又一地区。到清代前期,云南已成为仅次于西北(陕、甘、宁、青)的第二个回民大聚居区。 , 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云南回族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 (二)玉溪回族的形成历史 从世纪到清代的三次回回移居云南的高潮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回回定居玉溪。大部分是屯田定居的回回军人,一部分是做官、经商、开矿的。玉溪全市八县一区均有回族居住,人口分布上,以澄江、通海、华宁、峨山最为集中,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为。 (三)峨山回族的形成历史 峨山回族主要聚居于文明、大白邑、甸百亩三个村,原属于河西小街镇,康熙、民国河西县志都有记载:小街元明时期是军屯区。文明村原称文沙冲(又名芦苇丛),据说回族的
12、先辈因驻军进入,驻扎在现林予上边的“营盘”,其后人口兴旺治理了下边的芦苇丛,发展成为文沙冲村。村中基本姓马,有少数的姓合和姓木。现在村后坟山合、木、马碑文多是顺治、康熙、乾隆年问的。据大白邑村马春琴等老人讲,元朝时回族的先民就屯军在此村,原为摆夷(傣族)居住。回族入村后,傣族迁往元江、新平。年前,这里有很多“元碑”,后因修水利散失。据现存清真寺的一些碑文考证,木姓、马姓始祖是元代进入的。大自邑大 平滩“穆氏老祖”木永兴碑记载:木姓老卒“家居山西临洮府狄道县也,祖明初游宦致滇移居于河西大白邑迨至明万历辛卯(年)莆建新平,分移一支于新,纵支分派别而本源则同也”在文明村后的二甲山顶现存的“马氏祖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 回族 丧葬 习俗 文化 调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