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骊山女娲文化述略方案一方案二庞任隆 女娲与骊山 女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首领。说文女部称女娲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郭璞注说女娲是“古女神而帝者”。风俗通义皇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将女娲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又有女娲和伏羲是兄妹,伏羲没,女娲代立为皇,其氏族部落延续了两三千年,代代袭女娲名号之说。通志三皇纪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华胥氏活动地在今骊山之阳的蓝田县境内,其陵墓位于该县西北侧的华胥镇。罗泌路史记载:“女娲氏灭共工而迁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骊。”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氏治处。” 骊山是秦岭的支脉,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古迹
2、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治,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女娲氏活动的遗址遗迹遍布骊山上下。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汉代)载:“骊山巅有始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路。”西安通览仁宗庙说:“秦汉以前,所谓始皇指伏羲女娲等上古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三皇祠(庙)”又称“人祖庙”,亦叫“仁宗庙”、“人宗庙”等,“骊山巅”,实际就是骊山最高峰“九龙头”。距今2200多年的“人祖庙”,内祠伏羲女娲像。以此为轴心,正北和西北100米处有女娲用黄土捏人的黄土堆,即:“东种圪塔”和“西种圪塔”;有女娲伏羲的合葬
3、棺“棺材石”和“金斗”、“银棵”。东北侧有女娲用黄土未点化成人的人类雏形“猴娃山”、“婆父石”;有“伏羲女娲交尾柏”、“娲头庙”;东南侧有“牺皇岭”、“古女娲氏沟”、“金山庙”;南侧有“陈家窝遗址”,“蓝田猿人遗址”。西南侧有女娲母亲华胥氏活动地“华胥渚”、“华胥坪”和“华胥陵”;有“女娲氏庄”和“女娲氏陵”;有女娲试种和培植谷类作物的“万谷冢”。西北侧东绣岭石瓮寺上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砣坪”,其下有“风皇沟”(即女娲氏谷)等等。 姜寨遗址与女娲 1972年春,骊山脚下的姜寨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姜寨遗址。自1972年4
4、月开始,至1979年11月结束,由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所和临潼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历时八年,对该遗址共进行了十一次科学发掘。发现有房屋100多座,墓葬600多座,先后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1万多件,其中彩陶器最多,尤其是出土的“人面蛙纹彩陶盆”极为罕见,为中华人祖女娲活动在骊山一带提供了实证。姜寨遗址是迄今发掘的黄河中游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测定年代距今6700年。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在女娲氏传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和女娲氏族探索两篇论文中分别指出,女娲氏是有真实的历史对应地的,如相传骊山炼石补天点下面不远,就是有名的姜寨
5、遗址。“蛙氏族图腾标识的出现就是氏族社会发展时期盛行的产物。女娲是青蛙的拟人化的崇拜形象。女娲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中以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她是构成仰韶文化系统中的一系。她的时空界区大体是从仰韶文化中期至马家窑后期的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地区分布到西北和西南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说:女娲文化应首推骊山,骊山文化应首推女娲。” 女娲功德及文化内涵 女娲之所以被后代称为人文始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是因为传说在7000多年前的荒洪时代,女娲带领先民战天斗地,繁衍人类,建立了一系列伟业功德,主要有 一、“炼石补天”。女娲炼石补天是人类祖先抗御自然,战胜自然的一个写照,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
6、息的“拼搏”精神。 二、“抟土作人”。女娲抟土造人是人类祖先造化和延续世上生灵万物的一个神话表现,体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三、“置婚姻”。相传女娲制婚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状态,体现出一种薪火相传的“合和”精神。 四、“制笙簧”。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体现出一种追求愉悦的“乐生”精神。 女娲文化“拼搏、创造、合和、乐生”的八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大到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华民族的复兴;小到单位前景、个人事业,都有指导意义。 骊山女娲民俗文化 骊山承载着7000多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承着特色独具的
7、女娲文化。这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代代传承的、古色古香又与时俱进的民俗 1.女娲补天饼:在临潼骊山一带,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补天补地节”,家家户户都要烙形似“铁饼”,且可以食用的“面饼”,一块抛到房上为“补天”,一块撂到井里为“补地”。而由这一习俗衍生的“蒸饼”、“煎饼”、“石子馍”(又称石头馍),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小吃和中外佳宾来临潼旅游必带的美食佳品。 2.女娲祭拜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传说为女娲的生日,从此日前两天开始,方圆百里的群众,登上骊山九龙顶上的“人祖(宗)庙”,祭拜伏羲女娲,乞吉求福,形成了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又称“祈子节”。这一民俗节日,一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反映了
8、人们对始祖女娲与天奋斗、顽强生存、繁衍人类之功德的敬仰之情。 3.女娲图腾裹肚:这是以保佑婴幼儿身体健康为目的而制作的手工艺品,上边刺绣有五颜六色的蛙图案,寓意女娲的保佑。尔后又发展以蛙图腾为主图案的“五毒壁挂”等,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农村里,有以石慧侠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她们的刺绣作品,每年以数以万计的数量热销于国内外嘉宾,成为传播骊山女娲文化的主要途径。 另外,还有“女娲包子”、“女娲图腾花馍”等,也是陕西关中城乡主要节俗礼仪中必备的佳品。 在2006年9月28日“骊山女娲文化大讲堂”上,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向社会各界宣布:女娲生在华胥,炼石补天在骊山。陕西
9、省旅游总体规划已把陕西五大祭祀活动中的“女娲祭祀”放在了临潼。 2007年10月,骊山中华人祖女娲雕像初审委员会初步审定了女娲雕像的两种方案,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汉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有着约13亿人口、5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的中国,汉族先民古代华夏,一直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农耕经济,独步于时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动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
10、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本文透过汉文古籍中一些零星记述,试图解读具有东方色彩的,古代华夏先民创世神话传说之一斑。希冀窥视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黄土地上繁衍后代、开启农耕文明的早期历史。文章标题和论述所用的“始祖夫妇”之称,是借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书,对“亚当和夏娃”释文的提法1。目的是在陈述粗浅陋识之时,稍具不成熟的简略比较之意。鉴于学力和见识所限,谬误浅显,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赐教。伏羲和女娲是孕育华夏先民的“神人”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
11、大多是经历华夏先民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华夏先民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
12、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1伏羲是“神”和女人所生的“神人”在华夏先民的神话传说中,举凡建奇功、创伟业,被后代敬奉为神明的伟人,一般多是其母亲与神结合后所生的。而这样的妇女与神结合的方式,通常就表现为妇女践踏了神的大足迹,或者是妇女吞食神鸟所生的大蛋,感孕而育。按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
13、所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则明确地指出了,伏羲正是由其母华胥,践踏了神的大脚印,从而怀孕育生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又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华夏先民历来以传说中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因此,汉族和古代华夏也被称作“龙”的传人。在华夏先民心目中,雷神是一位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祗。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始祖伏羲,描述是龙身人头、有着巨大力量的雷神,与世间的妇女结合后所生的,有着神奇力量的“神人”。在这里我们有趣地看到了,华夏先民在自己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不仅创造出了为后人累世敬仰的始祖。而且还创造出了“龙身而人头”,以“大迹”与华胥氏结合,从而生下始祖伏羲的的“神”。在这里,我
14、们又看到了华夏先民,源远流长的“造神”之渊。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伏羲是和女娲一起,还是一个代表着依附“神力”,孕育华夏先民,肇启农耕文明的时代。成书较早、被华夏先民奉为“六经”之首的周易系辞下,就有这样的记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禹作。”这实际上向我们指出了,注重人文传承的华夏先民,早就已明确无误地,将至高无上的伏羲始祖,位列于炎帝神农氏,以及开创人文的黄帝始祖之前。2伏羲是华夏先民脱离神界的始祖在华夏先民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神是不同与人的。神是有着巨大力量,并与人分界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够下到人间;而人是不能上达天庭的。传说众神是在一个名叫,都广山的
15、地方上天下地的。这就是淮南子墬形训所记的:“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因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然而,也正是伏羲能攀缘上下,反映在华夏先民心目中伏羲,只是一位“绝地天通”时代,与神有着区别的人。伏羲是一位脱离神界、有着神力进行发
16、明创造,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华夏先民推崇为传说时代的神人,并以其所获得的空前伟业,历经久远地铭记在华夏文明殿堂上。3女娲是用黄土孕育华夏先民的女始祖女娲造人传说对华夏先民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2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女娲 传说 文化 考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