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doc
《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 安徽师范大学 庄华峰 传统节日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家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以它特有的内涵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走过无数个春秋冬夏,同时也在我们心底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情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东西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落伍,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则因其时尚和新奇受到人们的普遍追逐。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现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们具有何种魅力?又为何遭到冷落?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细加揣摩。因为正确地认识节日文化现象,对于发挥
2、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嬗变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老的农业文明,其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大体说来,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嬗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滥觞期。周代由于礼法的影响,祭祀、庆祝活动逐渐集中于某一季节,或在春夏秋冬,或于岁首年尾。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并“亲载耒耜”;孟夏之月,“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孟秋之月,“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大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春秋战国以后,历法
3、逐步完善,其中的一些特殊日期,如二十四节气、年头岁末、月朔月望等时日逐渐凸显,于是,节俗的主要内容多集中在这些时日举行,节日的雏形已初现端倪。定型期。秦汉时期,由于政治一统、经济繁荣,统治者要求文化定于一尊,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也于此时定型。如除夕、元旦、元宵、端午等已成为固定节日,主要节俗活动也基本成形,而后延续至今。这一时期,某些节日的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一些历史人物如屈原、介之推等,取代了原始的鬼神,使得端午节与寒食节转变为纪念性节日。两汉时,国家政权亦介入一些节日活动中,进一步扩大了节日的影响。融合期。魏晋至隋唐,属传统节日的融合期。一方面汉代节日的基本内容得以继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迁
4、徙、各族文化大交流,为汉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也随之融入汉族传统节日,促进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发展。如春节本是汉族节日,逐渐扩展为多数民族的节日,只是各民族的春节又各具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传统节令体系已趋完备和成熟。丰满期。传统节日发展到两宋,便进入一个新时期,节俗的礼仪性、娱乐性成为节日文化的主流。如爆竹原是一种驱鬼巫术,此时已演变为节日喜庆的象征;中秋节的祭月,开始变成赏月活动;元宵节的祭神灯火,逐步演化为灯火艺术。各种节日文化中,文化节目不断增加,如猜灯谜、闹春会、放风筝、拔河、射柳、斗草、走马、赏月、展菊等,节日内容日益丰富,节日的喜庆气氛成为主要基调,传统节日由此发展
5、到一个高峰。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一)蕴涵“和”文化的春节与元宵节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 “和”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讲求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提倡人际和合。春节和元宵节便蕴涵着丰富的“和”文化。1 追求天人之和“和”在说文解字中带有风调雨顺之意。古人还认为日月星辰之神“主雪霜风雨之不时”,山林川谷之神“主水旱疠疫之不时”(礼记正义),因此人们想要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就须祭祀百神。这种风习在春节多有表现。如古人将谷物成熟的一个周期称作一年,并规定正为年之始,朔为月之始,正朔即正月初一。每值新的正朔,处于冬季的人们便设宴席、放爆竹、贴春联、玩春
6、会来庆祝一年来的丰收。在除夕,长辈还要带领全家祭拜祖先以祈求合家平安幸福。过年张贴春联最初的含义是祈求安康,后来才带有祝福、喜庆色彩。另外,大约始于东汉的元宵节晚上“上元燃灯”的习俗,是为了祭祀太一神。节日放爆竹则是为“辟山臊恶鬼”。(宗懔荆楚岁时记)综上可见,春节、元宵节的祭祀等活动均以喜庆丰收、预祝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祥和平安、生活幸福作为主要内容,无疑反映了人们追求天人和谐同一的终极理想。2倡导人人之和儒家倡导的人与社会的互动和谐是为“人和”。在这种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故中国人非常重视
7、家庭的和睦,这在年节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春节的团聚创造了和谐安定的环境、氛围。俗语道“家和万事兴”,就是说协调好了家庭成员的关系,实现了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便使得家庭,乃至家族能形成整体合力,团结一致地实现共同目标,达到“和合”的境界,进而“万事兴”。如“除夕”,要全家同吃年夜饭。这时,无论海外赤子,还是天涯游人,千里万里都要尽力赶归桑梓与家人团聚,吃顿团圆饭、过个团圆年,体味其中的温馨。再如“元宵”,寓意全家团圆、幸福美满。阖家同吃元宵营造了节日氛围,使得元宵节充溢着欢乐、祥和、团圆的气氛,使人们达到一种平和、怡悦的精神境界,也寄托了人们追求共同幸福的愿望。除了家庭的“内和”之外,还要
8、谋求家庭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拜年即是典型。春节拜年,走亲访友,礼仪谦和,和善往来,和睦相处,也体现出“和”的内涵。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大约从清朝始,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后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如今,短信拜年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之一。短信内容丰富多彩,诙谐幽默,寓意深刻,让人们捧腹之余,既愉悦了心情,也体味到了人情冷暖。拜年协调了朋友、邻里的关系,增进了彼此的和谐融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节日交往方式。3希冀国家之和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灯月交辉,游人如
9、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宋代元宵灯市更为火爆。明清时期,从正月十五至十八,北京王府井大街灯市口和前门外厂甸一带,都要开设灯市。江南苏杭等地也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且以灯谜帖于花灯上,供游人猜射,谓之“春灯谜”。以此可以窥见一派和平稳定、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们在玩乐的同时表达着对安宁、平稳、充实、和悦的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康的渴望。当今的春节已把传统的“和”文化演绎到了更高的层次。春节联欢晚会是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年节大餐。2007年春晚便以“和”字统领,并贯穿始终。几副以“和”为主题的对联穿插其中,相映成趣,句句有“和”,细细品来,意境独特幽远,体现了现代人们对传统“和”文化
10、的认同及传承。(二)彰显爱国精神的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众说不一,其中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为普遍和流行。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群小陷害,被楚王流放到江南。他满怀忧愤,身体渐衰,面色憔悴,常常披散头发,在江边徘徊吟诗。虽远离楚宫,他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列传),宣称“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哀郢)。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还纵兵焚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屈原悲痛万分,复兴楚国的希望化为泡影,于是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人民哀痛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上去救他,还从家里端来米和饭撒到江里,让鱼虾吃米吃饭,不要咬伤屈原。从此,每到阴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都要赛
11、龙舟,往江里投粽子,于是便形成了端午风俗。因为屈原用他的殉国行为证明了他对楚国、对楚王的耿耿丹心,所以古老的端午节俗自先秦以来,就与人们的信仰、生活相结合,富含着宝贵的爱国精神。端午有赛龙舟的习俗。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可见,传统社会的龙舟竞渡体现的是屈原这样一个凝聚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著名历史人物,其爱国精神在民众中所形成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端午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粽子。相传端午裹制粽子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东京梦华录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罗之遗风也。”民间还流传有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节日 缘何 遭受 冷落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