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doc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学校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工作,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确立了“打好一张民族牌”的发展战略,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传承作为转型的突破口,着力提升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对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实现高校特色转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一、现状描述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保
2、护工作相较其他国家起步很晚。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尤其是2011年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后,中国的非遗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承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聚居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14大类别,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41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承德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我市人
3、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一些民族民间文化渐入低谷,处于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有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已列入我市重要工作内容。我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也是承德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将频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延长其存在时间,更在于将非遗与现代文明结合创新,使非遗适宜时代潮流,强化国民的内聚力。因此,将非遗纳入国民高等教育序列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
4、家社会对多样性文化的需求,更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元素,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满族文化“活的灵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实施满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切实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引入规范轨道,使满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协调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能力。(二)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制度先行原则。加强满族非遗在学校传承的顶层制度设计,增强改革的整
5、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科学规划,更新办学新理念,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传承实践的积极性,营造满族非遗浓厚氛围,引导全校师生牢固树立满族非遗保护传承意识。2.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元模式传承原则。按照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满族非遗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学校的非遗人才培养类型、确定质量标准和社会责任,利用学校办学优势探索多元传承模式,挖掘满族非遗资源的应用研究,做好满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3.坚持遵循传承规律,弘扬满族传统文化原则。将满族非遗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科学设置满族非遗技艺和满语等课程模块,将满族非遗与科研相结合,尊重满族非遗传承规律,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播。4.坚持
6、与产业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不断地吸收和现代化联系紧密的新元素。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进满族非遗教学和实践成果转化,服务满族地区行业产业,促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聚集,面向全社会提供满族非遗的产学研多方位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坚持学校“打好一张民族牌”的发展战略,推广普及满语,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教学传承与实践,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打造成中国满族人才培养基地、满族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满族文献整理基地、满族非遗研究基地、满族文化展示基地。2.具体目标(1)进一步突显学校民族办学理念和民族特色。把满族非物质文化
7、遗产传承作为学校的新理念,办学新模式,强化学校的民族性。2.促进区域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繁荣。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的满族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校县合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储备中小学满语师资,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高层次的人才,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能力,促进满族非遗的发展。3.成立满族非遗传承学院整合校内外教学实践资源,整体推进执行顶层设计;联合全国13个满族自治县等成立“全国满族非遗联盟”,将学校建成满族非遗传承中心,扩大学校社会影响。三、主要任务(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1.定期开展全国满族非遗普查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满族非遗普
8、查。工作人员根据普查任务,本着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以笔录、摄影、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满族聚居区非遗的种类、数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实记录满族非遗原貌,并制定满族非遗项目传承及产业化发展规划,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普查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2.筹建满族非遗博物馆。图书馆在充实满族非遗方面纸质图书收藏的基础上,筹建满族非遗电子资源数据库,完善数据检索系统和信息处理整合系统。筹建满族非遗博物馆对满族非遗项目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保存和展示,进一步拓展满族非遗的利用价值和收藏空间,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馆藏风格,推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实现。3.加强满族非
9、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建设。依托校园数字化平台,建立中国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宣传满族非遗基础知识,及时收集更新满族非遗发展动态信息,鼓励师生利用动画技术制作满族非遗项目展示片等,吸引师生的关注,彰显学校民族办学特色。(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1.构建满族非遗课程体系。以“了解满族非遗、走进满族非遗、热爱满族非遗、传承满族非遗”为出发点,以树立师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意识,学习、体验、传授、创新非遗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在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程以及校选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满族非遗内容,打造一批满族非遗特色课程。制定开放式的满语和满族非遗产课程分级标准,合理安排学分
10、与学时,部分与满族非遗关联密切的专业应适当提高非遗课程所占学分比例。2.丰富教学形式。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传承讲授式、讲座研讨式、现场观摩式、活动表演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满族非遗的认知程度,掌握非遗技能和技艺。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满族自治县分期、分批建立20个左右满族非遗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零距离接触、了解非遗项目,在实践中掌握非遗艺术和技能。充分利用假期进行满族非遗调研,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另外,我校加快建设民族文化科技创业园,为大学生的满族非遗的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提供优越的平台与空间。4.精心选用、编写教材。认真遴选非遗研究专家
11、、学者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的统编教材,保证非遗传承教学理论的权威性和历史发展脉落的正确性;结合区域内满族非遗传承需要,合理规划,与校外机构、团体以及非遗传承人充分合作,大力开发满族非遗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选择性地撰写自编教材,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合理补充。5.科学制定满族非遗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以学生在学习中“能力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发挥”为评价指标,建立满语和满族非遗分级考核标准,体现对不同层次、水平、需求的学生的不同要求。采取学分制评价、表演式评价、演讲式评价、展览式评价、调研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过程式、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
12、深入开展满族非遗项目学术研究。组织开展满族非遗理论研究整合提升工程,以满族非遗和满语科研项目为对象,以成果应用为拓展,以人才培养为关键,着力解决满族非遗理论研究力量分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少、研究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对满族非遗理论研究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与国家民委、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研攻坚,加强横向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具有权威性、学理性、前瞻性、应用性的满族非遗科研成果。2.着力打造满族非遗项目研究团队。编制满族非遗传承中长期发展规划,组建由国内知名专家、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的满族非遗传承工作专家库,引进专业人才,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满族非
13、遗传承专兼职工作队伍。3.充分利用高校多元文化资源,将满族非遗活态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满族非遗研究团队在综合各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将该工作理论延伸的同时,努力寻求构建非遗与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导向性结论,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传承1.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突出政府及其直属单位在满族非遗传承中的引导作用,在资源调查、整理以及产业化发展中,协调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满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对满族非遗产业的合理开发战略进行有力的引导与支持。2.加强与满族非遗企业的合作。对满族剪纸、刺绣、布糊画、餐饮等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建立长期校企合
14、作关系,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包装。同时,加大媒体和网络宣传力度,畅通和丰富营销渠道。3.加强满族非遗的产学研一体化。做大做强我校与满族非遗相关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衍生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或以课题项目的形式申请资金,进行满族非遗文化产品的研究、创意、设计与生产,结合我校规划的创业园区,以及建设中的的高铁商业圈,分步实施。采取多种手段,对我校的满族非遗文化产品通过展示、展演等形式予以推广。展示类是指:将满族工艺、技艺类的非遗资源(剪纸、刺绣、饮食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搜集、整理、录音、录像与复制,并通过我校图书馆、规划的博物馆或其他会展机构予以展示。展演类
15、是指:将满族音乐(如清代宫廷音乐等)、满族舞蹈(如萨满舞等)、满族体育(如二贵摔跤、珍珠球等)等非遗资源经过创意、排练到展演,组建演艺团队,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和品牌,更好地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品牌发展。4.大力开发动态满族非遗项目。对满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竞技、民俗类非遗项目,在保持其原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成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定点旅游歌舞演出、定期巡演和大型主题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活动等形式进行开发,实现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的接轨。5.打造精品满族非遗旅游线路。按照“大舞台”设计思路,选择丰宁、宽城、围场等满族非遗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满族县,
16、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成品展示、历史展示等静态资源展示,将资源类型相似的点串联起来,组成新的旅游线路,进行参拜仪式、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动态旅游活动的展示,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带动线路周围小片区的发展,形成“点带线、线促面”的局面,通过动、静态满族非遗的展示,实现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开发。(五)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文化传承1.深入挖掘、提炼学校精神文化,突出满族文化因素。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梳理学校的人、物、事和发展史,提炼学校核心精神、办学理念、文化特色、核心价值观,重点关注民族特色。挖掘校友中的民族因素,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实物文献,整理出版;加强校
17、友会建设,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资源,传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精心策划校史参观和校园讲解,讲述校园历史、校园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突出民族特色。编撰学校满族文化系列丛书。拍摄校史纪录片、校园纪实片、微视频、微电影,编创舞台剧,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我校的民族主题故事。明晰人文学科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促进满族相关人文类机构、组织、刊物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满族文化传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的作用。2.加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以传承满族非遗。建设满族非遗博物馆、校史馆、满族非遗应用实训室、满族非遗门户网站和论坛,加强学校图书馆在满族非遗方面图书资源的建设。3.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 民族 师范学院 满族 物质文化 遗产 传承 实践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