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doc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
2、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仅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
3、。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1、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现在的东北二人转是在大部分保留传统二人转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时尚综艺性的内容,有现代的歌舞融合其中,有时像小品,有时像相声,这都让东北二人转穿上了七彩的外衣。“片段化、综艺化、说口化、戏谑化特别是狂欢化已经成为新型二人转的突出特点。”2现在的东北
4、二人转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具有极其狂欢的特点。东北二人转的演员大都来自民间,这就更加增强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狂欢效果,而这种狂欢也极大地增强了东北二人转的喜剧艺术效果。“狂欢化是二人转艺术的一种情感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表演方式、一种笑谑方式、一种游艺方式。”2这些看起来比较俗的东西可能更会引起普通群众的观看兴趣,更能调动观众思想中的敏感神经,从而使二人转深入群众内心,引发观众强烈的心灵与情感体验,使观众在带有色情的挑逗性的语言中获得一种愉悦。二人转的演员通过类似夸张的狂欢式的表演,尽情地把在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常常因为这种“荤段子”把二人转定义为低俗、
5、色情。笔者认为,有些人说二人转属于色情演出实在有些欠妥。因为二人转仅仅是一种民间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种超乎现实的近似狂欢的精神状态中,因此东北二人转并不是色情演出。 2、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东北二人转之中,“脏话”几乎是作为一种台词出现。为何被大众文化所排斥的“脏话”可以在二人转之中蓬勃发展呢?因为二人转是一种具有狂欢精神的表演形式。二人转中的“脏话”是具有感情功能、无实际意义所致的脏话,主要是为了感情的宣泄。在东北二人转的演出中,“脏话”往往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在演出中,“脏话”在变成口头禅以后,它原本侮辱人的功能在不断消退,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性的交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 二人转 民俗文化 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