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陈淳 复旦大学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doc
《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陈淳 复旦大学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陈淳 复旦大学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 陈淳 1996年底笔者从加拿大返国,欣悉文物月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一次题为“史前城址与聚落考古”的学术研讨会。之后,又拜读到1996年第11期文物所刊对这次会议的综述报道文章,深为高兴。应当说这次会议体现了我国史前考古学已开始重视从考古遗址群整体组合结构的历时演变来研究考古学文化。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 笔者在阅读了文物上的“综述”以及近来发表的一些文章之后,觉得我国学者在借鉴欧美考古学理论方法时,对一些常用考古学术语的理解与原来的概念有点出入,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中有可能出现偏颇。这一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在对这些术语所蕴涵的概念作完整的解释和详细说明的缘故。笔者想借文物一
2、角,就我国学者对“聚落”和“城址”两个术语的理解与西方考古学相关术语的涵意作一比较,窃以为对我国学者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中能有一些帮助。聚落与居址 聚落是我国史前考古学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但是未见学术界对这一术语有概念上统一的定义。英语相应的词汇中有小村hamlet和较大的村落village这样的区别。所以,我国的“聚落”与“村落”在涵意上 到底具体有何区别并不清楚。在考古实践和研究报告中,聚落习惯上是指新石器时代以降规模较大的农业社会聚居中心。近几年来,我国一些著作将英语settlement一词译成“聚落”,于是settlement pattern和settlement archaeology
3、便被译成“聚落形态”与“聚落考古”。比如蒋祖棣等译特里格的时间与传统一书中即作如是译1。 文物所刊“综述”中的“聚落”看来也是这种涵意。严文明教授对“聚落”的表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场所。史前聚落的遗留形式便是史前遗址,但遗址并不等同于聚落。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只有同一层面的遗存才可能构成聚落,延续时间较长的遗址,有可能存在几个不同时期的聚落。城址属于聚落的一种。”2严文明教授的表述已阐明了Settlement这一术语的时间概念,对其在空间概念上的意义下面略予详述。 Settlement Pattern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特定时空
4、中特定的栖居形态。这种形态在史前社会中可以因资源稀少、气候严酷和流动性大而呈现很小很稀疏的居址分布;也可以由于资源丰富,以及经济形态或政治结构的发展而呈现较为集中而稳定的居址分布;它甚至可以表述一个区域中人群随食物资源波动而作季节性聚散这种极不固定的栖居形态。所以,在考古研究上是指特定时间范围中一批遗址的分布特点以及组合关系。这种栖居形态反映了当时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水平对社会结构的制约。比如,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群在泥河湾盆地自更新世早期至晚期随湖水升降和食物资源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栖居营地,是居址形态变化的一种。半坡遗址是一处延用时间很长的村落,由居址、墓地、窑址等结构组成。它可能是当
5、时栖居形态中的一个单元,如果男子兼从事狩猎活动,在村外建立临时的营地,那么半坡居民的生存方式研究也该将这种居址作为村落的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且注意这种居址形态在结构、规模和适应方式上的历时变化。城也是居址形态的一种,但是它一般不会孤立地存在,它可能与周边的农业部落和狩猎采集群有密切的来往,依赖周边不同社群的食物、原料甚至劳力的供应。那么,这种居址形态应将城、村和狩猎采集营地进行综合分析,将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生存网络来研究。为此,我觉得Settlement Pattern似应译为“居址形态”为好,它与我国考古术语中习用的“聚落形态”概念不尽吻合。 严文明教授认为聚落是人类社会
6、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能是指人类定居后栖居形态的复杂化。settlement pattern研究也包括了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分析,它是与人类起源和发展同步进行的一种现象。从这次研讨会上未见有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者参加,可能反映了对Settlement archaeology涵意理解上的不同。 下面想介绍一下“居址形态”和“居址考古学”概念的由来,使我们可以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一较完整的了解。 “居址形态”研究最早是在美国用于考古分析的,它是美国民族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40年代中晚期,民族学家斯图尔特(J.Steward)和考古学家威利(G.Willey)是华盛顿特区国家
7、民族局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事又是朋友。当时斯图尔特在从事美国西部大盆地半定居印第安土著的民族学研究,跟随土著从一个地点迁往另一个地点,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在不同地点废弃遗物的方式。他经常与威利探讨如何从这些不同地点的废弃物来提取生态、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信息的问题。斯图尔特建议威利在考古研究中采纳他对大盆地土著的研究方法,不只局限研究一群人留在一个地点的遗存,而应当研究一群人在不同地点活动中留下的遗存,也就是说从人类栖居活动的形态来研究文化遗存。 然而考古学家无法像民族学家那样发现和观察完整的史前人类栖居形态,他们所发现的仅仅是残存的“遗迹”,并且以不同的居址类型反映出来。考古学家从某一遗址中发现
8、的只是某些活动留下的遗存,如狩猎屠宰遗址中留下的多为动物骨骼和工具;季节性营地常留下的是利用某些特定食物资源的遗存。即使是定居的农业社会常常也以差异很大的狩猎采集活动来补充粮食。史前社会的生存方式就是以这些不同居址中留下的遗存和遗迹反映出来的。 从事居址形态研究,考古学家应当确定一群人活动的时间和范围,了解他们的活动规律,然后从代表性的地点中采集考古材料,这些材料代表了他们的“活动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居址结构和活动组合相当于我们习惯上定义的考古学文化。 从居址形态分析,考古学家所获得的是一种由不同功能遗址组成的栖居网络,其中有的是大型的、较为固定的营地或村落,有的则是小型的、季节性的临
9、时活动场所。对这种遗址群网络结构及其遗存的整体分析,考古学家有可能较为清楚地了解某一区域中史前人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历时演变。居址形态分析改变了过去那种注重典型遗址的发掘采样模式,愈来愈重视那些不起眼的补充性遗址的发掘和分析3。 威利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秘鲁维鲁河谷的考古工作,分析了该河谷地带在数千年中遗址分布和形态变化,并把居址形态结构的变化与经济、人口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考古学界的强烈反响。之后,他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吸引了许多欧美学者的高度关注。在美洲,这一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考古学分枝居址考古学。威利的开创性工作被誉为“考古学文化功能分析
10、的战略性起点”。 史前考古学引入居址形态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始祖当推斯图尔特。像克罗伯(A.L.Kroeber)、麻尔根和莱斯利怀特(L.White)等文化人类学家一样,斯图尔特将人类文化看成是一块“蛋糕”,经济位于最低层,中间是社会结构,上层是意识形态。但是,斯图尔特在这块“蛋糕”之下又加了一层“生态环境”,并将它看作是影响文化演变的重要因素。斯图尔特认为,人类文化是地球生态网络的一部分,其中人类并不以自己的体质适应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而是以自己超机体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会影响整个生态网络,也受制于这一网络。但是他也强调,文化生态学并非是“生态决定论”,愈是原始的文
11、化要比进步的文化愈加受制于生态环境4。 威利在居址形态的开创性研究中,也汲取了泰勒1948年在考古学之研究中提出的从文化系统的功能结构来研究物质遗存的呼吁,将考古文化看作是史前人类技术、经济、人口和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美国考古学家法根(M.Fagan)高度评价斯图尔特与泰勒将20世纪的考古学引到了一个根本转折点的门槛上5。 居址考古学理论探论较有影响的一篇文章是特里格所写的“居址形态的决定因素”,原载张光直撰编的“居址考古学”一书,后收入特里格的论文集时间与传统。这篇文章对居址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原理和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居址形态分析的范围上,作者明确提到,这一研究领域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陈淳 复旦大学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聚落 围墙 城址 考古学 博物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