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摘要: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提出并实施保护后,各地都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本文就用创意的力量推进非遗保护做一些简要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一)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变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发展的,依托于人而存在,依靠口手相传得以延续,其文化内涵需要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呈现手段,是一种“活态存在”。(二)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产生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自两个个方面。首先,由于非遗传承的局限性,靠人的记忆保存,在
2、体验学习中形成主观知识,靠口头传播扩散,这样的知识在传承中难以保持本来的面貌,这是变异的原因之一。其次,受生活方式、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群落中流传,其内容、形式也会发生变异。(三)地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所显示的特征,也称乡土特征。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受到一定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形成某一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形式,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的形成就与此有关。(四)传播的广泛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非正常情况下的传播,如战争、灾荒等原因,这些原因经常会造成造成族群迁移,迁移的群体将原区域的文化记忆一并带走。二是通过采用的方式传播
3、。如: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较高的价值,被社会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承认,于是被借用过去,在新的区域环境中结合当地情况加以改造,进行新的传播,这种传播虽然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变异,但其在含义和功能方面与原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保持一致。二、文化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可以看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创造,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并代代传承,也因此更具有生命力。用现代创意设计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出来,这样不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也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需要有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创意设计环节。(一
4、)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民众生活需要创意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对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焕发其生命力,让非遗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遗的时候,必须让它走进生活,回归民众。通过创意设计,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民俗、节庆等纪实性保存记录,进行演绎,使其更好地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结合,让其进入百姓生活之中,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款儿童类ipad版应用皇帝的一天,将故宫文物与故宫文化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生动地再现出来,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需要创意设计。再创造性是对非物质
5、文化遗产在变异和实践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特性进行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弄清非遗的核心要素,即在传承中变异中不变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找到创造点,进行创新的传承,才能达到活态有效保护的目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与我们的审美观念相适应的的民间的音乐、戏剧、文学等,这就需要通过再创造,用创作来完成。进行文化艺术的再创造要很好的深入的了解这些遗产,不能飘到外边去,如:西太行奶娘剧目的成功演出,在于用它是以小花戏的舞蹈,用左权民歌的唱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剧,很感人,影响很大。总之,非遗保护和文化创意彼此惺惺相惜,文化创意是非遗融入现代社会、进入大众生活的重要途径,非遗则为文化创意发展提供宝贵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可见,文化创意是实施非遗保护的有效形式,其实质在于利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和模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把非遗融入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从而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限,实现活态创意保护。三、加快文化创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的措施(一) 加强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核心在人,创意仍离不开“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创意性开发保护,从根本上取决于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应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设立学校专业、实践锻炼、传承人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创意人才的历史责任教育和引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