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doc
《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 江西教学点 卢小平这是苏州博物馆庭院内的一处片石假山,切营造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引起观者的无限遐思。其独特创新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表现绽放出来的新意让人为之赞叹。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的华裔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也是他的收山之作。1917年出生于广州的贝聿铭,祖辈是苏州的一个望族。他曾在苏州狮子林的叔叔家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对园林韵致有着一份深厚特殊的情感。苏州博物馆选址是在世界遗产拙政园、狮子林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邻之处。是古城苏州体现吴文化最明显的地方,要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难度非常之大。“中而新
2、”,“苏而新”是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这就要求设计要体现出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并给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带来新的诠释。主庭院以拙政园围墙的白壁为纸、片石为绘的创意山水假山,正是体现这深厚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的“点睛之笔”。一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创意山水的蓝本众多的媒体及博客在评述苏州博物馆主庭院创意山水时的描述都是“高低错落排砌的片山假石,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且看米芾词云: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从意境上来看,说是出自米芾作品应该没有错。历史上“米芾的画多作江南平远景色,不作雄伟险峻的峰峦,不为奇峭之笔。因为画
3、基用清水润泽,淡水墨漬染,没有轮廓线,加上湿墨点,墨和水的渗合,明显的和模糊的、浓的和淡的交溶。总的给人以暗(浑化而不刻露)的印象,且有朦胧之状,湿润之感。即使不画云雾,也有云雾变幻之象,以及雨后山川的气氛”。【1】所以说,这一片“片石假山”虽然没有云雾萦绕,切一样营造出了笼罩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的水墨山水意境。但是从假山的形式以及山石堆砌的排列图式来看,更像是出自米芾之子米友仁的传世作品潇湘奇观图。缘由如下,其一:潇湘奇观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宽十九点八厘米,长二百八十九点五厘米。从画面中可以看见画的右端开始便是一片云海,向左展开云海中山巅隐现,渐渐地山巅皆被掩在云海之中,近处是堤岸。渐左是一
4、排山峰,云雾弥漫在山腰,近处坡岸与远山之间是一处江面,对岸是一片树林。再向左的画面峰峦开始重叠,并且也是云雾萦绕。再向左近处画有许多杂树,坡岸渚汀伸入江中,江水对面又是一片云山。画面的最左是坡岸树丛中隐现一片房屋和一高塔。图中的峰峦排列与“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片石假山极为相似,不难看出其所受的启发。其二:米友仁作品乃自承家学,作品也是清水笔润泽,再以淡墨漬染,然后以略浓的墨破淡墨的方法分层次。整个作品由或浓或淡的笔墨相间迭加而成,呈现一片朦胧湿润之状,仅有云雾是用清润的线勾勒后,再以淡墨渲染。所以同为“米氏云山”技巧、意境相似。可以肯定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就是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创意山水的
5、设计蓝本。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创意山水的审美分析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得出创意山水其实是来源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表现是由于材料上的改变带来了形式上的改变,其审美的核心依然是山水画的审美。所以对它的审美分析就离不开山水画美学。历史上山水诗、山水画的产生,除了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崇尚自然的人文哲学思想影响外,自然环境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所以在自然风景优美的江南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山水秀丽的苏州更是激发了诗人、画家的灵感,并以其深厚的底蕴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诗人、画家代表。名山大川随着山水审美的发展和人文景观的统一,不再是用来崇拜的山神,而是游览审美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博物馆 创意 山水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2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