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产展示真实性虚拟化之辩证 ─ 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例.doc
《文化资产展示真实性虚拟化之辩证 ─ 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资产展示真实性虚拟化之辩证 ─ 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资产展示真实性/虚拟化之辩证 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例摘要 以人类学民族志对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出发,探讨考古遗址保存与作为展示过程中,所衍生的真实性问题,则发现近代遗址展示所采取情境再造(生态造景、复原图、模型等)方式以及整体文化脉络呈现方式,其本质必定混入许多杂质:()基于展示功能的需求博物馆对于该文化的诠释必定脱离该文化自身的角度。()藉由有限的考古发掘知识重现场景其中必有大量拟情的介入方能填补空白。上述外力的介入就人类学文化研究而言都是文化诠释不真实的主因。然片段讯息的串联与脉络化,配合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创造出尚布什亚(Jurgen Baudrillard)所指出:比真实(遗址本身
2、)更为真实的拟像,成功引导观众的同理心、拟情及兴趣。在近代博物馆观众导向的趋势,以及文化资产保存最终目的教育与推广之前提下,拟像达到活化展示、生动教育的效果却也极为重要。在此,遗址展示的真实与虚拟之间便存在探讨与厘清的空间,故本文以人类学对文化研究之理念,以及尚布什亚对于拟像(simulacra)之阐述为论述基础,针对考古遗址博物馆之历史展示进行分析探讨。关键词:文化资产、真实性、虚拟化、展示、考古遗址博物馆culture heritage、authenticity、simulacra、exhibition 、archaeological site museum壹、 前言 民国七十一年立法院三
3、读通过文化资产保存法,来年随之通过施行细则,姑且不论其完整性与适用性,该法的通过与施行,意指社会大众意识到文化资产保存的重要性,以及公部门保护文化资产的决心。基于此共识与决心,民国八十一年内政部招开研商有关古迹、遗址评鉴事宜,会中决议考古遗址普查建档事宜 内政部委托中国民族学会对台闽地区考古遗址进行普查,共列有一百零九处。(中国民族学会项目研究丛刊一,1992)中国民族学会主要成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如臧振华、刘益昌等,以及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如宋文熏、黄士强等。,藉此过去零星与分散的考古数据得以整合,台闽地区各遗址在文化资产价值中的定位因此更加明确。公部门体认到考古遗址的重要性拟筹设博
4、物馆加以保存(如卑南史前文化公园、筹建中的十三行遗址、芝山严遗址博物馆等)。面对未来即将成立的多所遗址博物馆,如何在保存的基础上达到社会教育功能、如何让遗址重现过去、如何赋予遗址新的生命活力,再再突显出遗址展示相关议题的重要性。貳、 考古遗址展示的趋势为了达到教育推广的功能,以及文化资产永续经营的目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思考重点愈来愈趋向于观众的反应,因此观众导向成为现代博物馆普遍趋势,并将展示带往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整体脉络(context)的呈现早期考古学、民族学以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为主轴的器物分类陈列架构,观众必须依据制作技术的繁简勾勒出该文化的发展进程而显得
5、过于抽象,依据功能类别为划分逻辑所呈现的结果亦可能显得八股或缺乏趣味,观众难以从制式、片段的讯息以及脱离背景的遗物中引发兴趣或留下鲜明的参观经验。这里提到的展示脉化与人类学研究强调之脉络化相同,着重于遗物、遗构与其环境及地理特性之相互关系,透过这些关系的分析研究,才能掌握遗留物背后的真正涵义,以重现文化的全貌遗址包含居住地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全貌的方式将遗址保存下来,始能保存遗址的全部资料。考古学者不仅从遗址中获取物的考古资料,更要藉由遗址重现当时生活期间人类活动的全貌。这种生活面貌的重建,不仅是考古遗物及考古遗构的相关研究,遗址所在的环境与相关地理特性亦是关键(吕理政,1993:9)。 。
6、故考古遗址现地保存展示成为必然做法(保留遗址及相关文物于原址,便可重复研究或提升为文类学服务的质量与效力,对展示而言则保有更多或更具说服力的左证)。于展示刻划事件的始末与意义或以整体文化诠释为目标有助于观众建立通盘的知识与认识,观众认知到遗留物的前因后果所进行的串连贯通思考,相较于片段知识的累积显得更为直接,因为容易获得成就感此类的展示结构自然较具吸引力。二、感官的刺激早期博物馆依靠能够引发人们兴致的搜藏品而成立(人们指的可能是观赏者或研究者等等),在今日单靠搜藏品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博物馆展示的期待。如果将博物馆展示视为文化诠释与再现的机制或过程,不仅被搜藏的遗物与遗构是沟通工具,展示本身亦沟
7、通的主要工具。在一个人造影像无所不在的时代,一个讲求视觉快感的时代、影像四处流传的结果,使我们习于影像的语汇和再现方式(王志宏,2001:147)。以史前文化展示为例,观众必定期待博物馆提供复原图、复原造景、模型或大规模的情境复制,以直接的视觉语言与刺激帮助他们思考与想象,同时激发拟情的联想。就观众在博物馆内进行跨文化沟通而言,可谓直接快速又具吸引力的沟通模式。然视觉至上论并非局限展示于视觉追求,它仅是感官刺激的起点,拟真的第一个步骤,伴随展示技术的进步,场景与情境(生态展出)的制作早已涵盖到听觉或触觉(如触摸质感),亦有英国遗址博物馆(Jorvik Viking Centre)将味觉列入展示
8、更新的项目中,皆显见感官刺激的追求不仅于见于科学或自然史展示,亦为遗址历史展示的趋向。参、考古遗址展示的真实性问题必须反省的是,博物馆对于遗址的展演,或博物馆对于遗址所属文化的诠释,因为在上述展示发展的脉络下,是否衍生出相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博物馆自身的定位、经费、展示技术的发展等等,然普遍为人关心的问题仍在于真实性(Authenticity)。博物馆是文化形式的保存与再现(con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forms),故博物馆中的文化保存与其再现不可避免的涉及真实性地严格检视(王嵩山,2001:37)。考古遗址博物馆建立于人类学的知识
9、上,这些研究成果便为博物馆展示的基础与展示依循的方向,相对的检视博物馆文化诠释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自然也应依循民族志的研究精神。民族志强调以当事人的眼光与角度看待他们的文化与生活,人类学者透过田野调查除了搜集信息,亦藉此亲身体验另一文化,方能详述和尝试公平的看待该文化。破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避免强加自身价值观于另一文化是民族志对于文化诠释的主要贡献,也是研究重点。以人类学民族志对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出发,回头检视前述博物馆的展示趋向,便产生下列对于真实性的疑虑。一、基于展示功能的需求博物馆对于该文化的诠释必定脱离该文化自身的角度 民族志以内在观点观察异文化,但有时必须从外在或科学的观点 内在观点
10、指内部的人或当地人的现实观。外在观点指外人的、社会科学的现实观点。(David M.Fetterman,1989:47-44)处理数据(David M.Fetterman,1989:47-44),观点的交杂意味研究过程中即考验着研究者对于文化诠释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当文化诠释继续延伸至展示中呈现,过程中必定混入更多观点必须考虑,都将严厉地考验规划者,包括所处社会的意识型态、文化动态,博物馆自身的定位、取向与重心(如着重艺术形式、着重人类学知识、着重文化脉络呈现等不同偏向),博物馆的形式(如野外博物馆、遗址公园、生态博物馆等不同博物馆形式),甚至是观众的好恶,都是在展示规划中可能介入的额外观点,但
11、又不得不加以考虑。基于上述庞大的变量,或说是展示的需求,博物馆对于文化的诠释难以纯粹维持在该文化自身的角度。至少,在展示中以视觉刺激取代文字,视情境、场景为传递讯息之制码利器的同时,历史再现已经排除情绪性、神圣性等内在的抽象观点,此类以视觉再现的可能性作为文化诠释所取决的标准,焉然成为一种展示的意识型态,民族志的精神下检讨其真实性,便有极大的疑虑。二、藉由有限的考古发掘知识重现场景其中必有大量拟情的介入方能填补空白 史前考古遗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产,它不像历史建筑或古迹般保留着人们的集体记忆或直接的文字、图像等史料记载,过去宛如异乡(张誉腾,1998:124)贴切地说明漫长时间断层让史前文化犹
12、如陌生的异国文化。今人对它的认识必须透过考古人类学者对史前遗迹的发掘、藉由拼凑遗址所透露的片段讯息来建立知识,因此其中也就存在许多假设方能填补空白。如前所述,观众期待博物馆提供复原图、复原造景、模型等帮助他们回到过去的历史情境中,愈是完整、大规模的复原造景愈能够引发观众兴趣。然历史场景重现牵涉到许多的细节,包括史前文化人的衣着、动作、相貌、生活周遭的陈设、使用器具的方式,甚至是生活环境里的植物、家畜等,人类学者所建构的史前知识是否巨细靡遗到足以勾勒出这些场景的细节? 或者基于展示的需求以拟情的介入与假设填补这些空白,以便呈现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供观众神游,在此展示便产生真实性的疑虑。肆、考古遗址
13、展示的再现与虚拟化一、布什亚的拟象理论Baudrillard在他对再现(representation)概念的批评中,重新质疑符号与真实之间的关系,真实如何透过符号(图象、文字、声音)被再现出来?其间的关联性为何?是真实在驾驭符号?还是符号统摄着真实被再现出来的可能性?这些争议都是结构主义及符号学关心的议题。(陈光兴,1991:21)针对符号与其指涉物(真实)之间的关系,布什亚以四个阶段说明:1、 它是基本真实的投影。2、 它遮盖并异质化基本真实。3、 它藉由遮盖使基本真实化为乌有。4、 它和任何的真实都没有关系,它是自身最纯粹的拟仿物。 1、It is the reflection of a
14、basic reality.2、It masks and perverts a basic reality.3、It masks the absence of a basic reality.4、It bears no relation to any reality whatever:it is its own pure simulacrum. Jean Baudrillard,1996,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P-170考古发掘人类学研究博物馆展示观众解读逝去的历史第一次再现第二次再现第三次再
15、现第四次再现图一:展示的再现 在前面三个阶段,符号与真实存在对应的关系,是一种再现的模式。第一阶段中符号单纯地诠释它所对应的指涉物与真实,真实全然驾驭符号。到了第二阶段指涉物与真实经过符号的转化与翻译,再现结果造成部份的扭曲。在第三个阶段符号似乎仍保有它和真实之间的关系,但也明确指出媒介转化或再生产的过程中,符号逐渐产生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取代真实的地位,此时符号统摄着真实被再现出来的可能性。第四个阶段中符号本身的意义盖过了真实以及它的指涉物,符号于是进入拟象(simulacra)的层次,将真实取代并成为可以独立存在的拟仿物(simulacrum)。二、展示的再现我们可以用上述的四个阶段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资产展示真实性虚拟化之辩证 以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为例 文化 资产 展示 真实性 虚拟 辩证 考古 遗址 博物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