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论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doc
《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论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论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论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 【内容提要】屈原特殊的身份、个性、遭遇、追求,决定了“楚辞”的政治学意义与丰富、生动的古史信息。两千年楚辞研究史昭示我们,以考古新发现、以出土文献研究楚辞,是“楚辞学”学科建设与深化的必然途径,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探讨与尝试。楚文化的研究正处在动态发展之中,逐步明晰了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化与楚辞两个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应该强调楚文化与楚辞的双向互证。 一 中国考古学的史学特征:楚辞是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20世纪20年代李济主持的考古发掘,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迈出了第一步;王
2、国维的“古史新证”,则奠定理论基础。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周刊发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指出四大发现:第一,1898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代,特别是商代的看法,使“东周以上无史”观不攻自破;第二,西域木简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汉晋历史的根本认识;第三,敦煌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经书和唐史的许多认识;第四,清代内阁大库三千多麻袋档案被罗振玉抢救,使人们对明清史研究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王国维又以四大发现为例证,在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
3、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我们还可以通过商代先公先王的考证,尤其是王亥、王恒、上甲微的考证这一典型的常常为后人称道的“案例”作些分析。 第一,在王国维之前,清代学者(主要是楚辞学者)已经作过理论研究,提出了比较准确的结论。楚辞?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四句之释,是一个历史疑案。清代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管城硕记指出,“该”,为冥子垓,是即该也。刘梦鹏据左传、竹书、山经指出“该”即殷先公之“王亥”,“有扈”为“有易”之讹,“弊于有扈,牧夫
4、牛羊”即王亥败于有易,有易“困辱之,使为牧竖”。第二,一百多年后,王国维据甲骨卜辞进一步证成其说,断定卜辞中的王亥,亦即山海经之王亥、竹书纪年之殷侯子亥。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云: 季亦殷之先公,即冥是也。楚辞天问曰:“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又曰:“恒秉季德”,则该与恒皆季之子,该即王亥,恒即王恒,皆见于卜辞。则卜辞之季,亦当是王亥之父冥也。 余读山海经、竹书纪年,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辞?天问之该,吕氏春秋之王冰,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之振,汉书?古今人表之垓,实系一人。王国维又说: 恒之一人,并为诸书所未载。卜辞之王恒与王亥,同以王称,其时代自当相接,
5、而天问之该与恒,适与之相当。前后所陈,又皆商家故事,则中间十二韵自当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则王亥与上甲微之间,又当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记所未载,山经、竹书所不详,而今于卜辞得之;天问之辞,千古不能通其解者,而今由卜辞通之,此治史学与文学所当同声称快也。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指出,“商代的王位是兄终弟及,这是在历史上有明文的”。卜辞和楚辞所记殷先公,有亥、恒兄弟相继为王的事实,正是这一制度的反映。而殷本纪省去了恒,由亥的儿子上甲微直接继承王位,这正是周代父子嫡长继承制的反映。 第三,王国维的结论还不完备,楚辞学者张崇琛复据楚辞?天问圆通其说,恢复历史原貌。张崇琛天问中所见之殷先王事迹指
6、出,世本、史记既漏载恒一世,则不得不以微为亥子;王国维将恒补入,却又不知微即恒子。于是,张氏依据天问并结合甲骨卜辞及先秦有关典籍,将历来鲜为人知的殷代先王恒的事迹作了较为系统的勾勒,并考定上甲微为恒之子,而非传统所说的亥之子,可补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之不足。 第四,关于殷代先公亥、恒、上甲微的系列考证,最有力的资料是卜辞与楚辞。所以,王国维进而推论,“由此观之,则史记所述商一代世系,以卜辞证之,虽不免小有舛驳,而大致不误,可知史记所据之世本全是实录。而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又虽谬悠缘饰之书如山海经、楚辞?天问,成于后世之书如晏子春秋、墨子、吕氏
7、春秋,晚出之书如竹书纪年,其所言古事亦有一部分之确实性,然则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这一典型“案例”说明,中国考古学的民族特征,决定了楚辞在考古学、古史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而楚辞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则是与楚辞本身具有丰厚的上古史内涵分不开的。 作为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一位成功的政治型诗人,屈原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同时又具有浓烈得近乎狂热的从政热情,加之“自以为才能高超的贵族性、复杂政治生活的幻想性、企望权位官阶的高层性”,极其短暂的从政经历与始所未料的挫折,给屈原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他自以为“竭知尽
8、忠,而蔽鄣於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卜居),满腔的悲愤与委屈,上下求索与君王不寤的无奈,“定格”在一生的倾诉与追求之中。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曾分析屈原创作目的,“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基此,屈原的表白、倾诉、泄愤、舒愁、发问、追求,采用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从内心转向外物,从大地转向苍穹,从现实转向历史,通过时空转换,将视野投向遥远的神话、传说。因此,屈原作品从不涉及自己的家庭情况,从不直接涉及当时的国家大事,从来不涉及先秦诸子。反复出现的人物与事件,基本上集中于君王系列、忠贤系列,或“上陈尧、舜、
9、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班固离骚赞序),或“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同时,屈原还提到了一些前贤,如挚(伊尹)、咎繇(皋陶)、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往往吟唱他们生得其时,羡慕他们巧遇明君,向往他们有所作为;又提到不少“前修”,如伯夷、比干、梅伯、箕子、彭咸、申徒、伍子胥、介子推,往往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佩服他们的忠而死节,追迹他们的以身殉节这就是屈原作品充盈历史要素,尤其是上古史信息的主观原因。 姜亮夫屈原赋中的北学曾列举十五例说明“屈赋所说到的许多史实(应当说传说),都与诗经书经左氏传相同或相似”,并说,“屈子所传殷的先公
10、先王比北土所传翔实,孔子说夏殷之礼文献不足,而天问所传夏殷史实较儒家所传为多”11。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天问:“这篇文字在研究中国的古代史上可以说是极重要的一项资料,它替我们保存下了无数古代的神话传说,可惜直到现在有好些都还不得其解”。“单就它替我们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史料而言,也足抵得过五百篇尚书”12。孙作云通过十个例证说明,“做为史料的源泉,天问对于我们研究上古史,特别是氏族社会末期史,及从氏族发展到国家的历史,是有很大贡献的”。“根据天问中所保存的神话传说,可以恢复或部分地恢复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史,从氏族到国家的历史,甚至于一部分阶级社会史”13。林庚认为,天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部兴亡史诗,“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土 文献 传统 学术 楚辞 研究 文化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