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doc
《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建叙事的人文意义余华小说叙事变化及其原因伍茂国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几乎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八十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回;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回.然而对读者而亩,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物:从符号化到
2、自主化八十年代的创作,余华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在他跟里,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而且余华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因为他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一样,在作品中只是道具而已.是展示人物欲望的道具.0基于这种理论思考,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对人物个性极力淡化,他设法让读者的注意中心从人物拉开.我们阅读这时期的作品明显感到人物的符号化,观念化倾向.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这时的小说中少有名字,即是有,也是随便的集约化符号,不具有任何真实指代性,缺少最起码的人文内涵.但从呼喊与细雨>(又名<在细雨中呼喊)起,符号化的抽象世界渐渐走向自主化的现实世
3、界.此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不仅人物赋予了极富人文意义的名字,同时性格特征也十分鲜明.比如福贵的韧劲,许三观的执着与温情热肠.余华本人非常坦率地承认种变化并且认真地加以总结.他说:我以前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我叙述中的符号,那时候我认为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只要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就行了,叙述者就是全知的上帝但是到了<在细雨呼喊>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因此,我写<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物不断理解的过程,当我理解的差不多了,我的小说也该差不多了.呷2,时间:从结构到本体在先锋作家余华那里,时间成
4、为他解构现实主义小说和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时间发生了畸变,不再是事件发生的线性量度,也非人物存在的背景和方式,毋宁说,它被先锋作家当作了结构手法.当时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处心积虑的非时间化处理,它就具有了超越时间的意义.这一点在余华8o年代小说中特别突出,余华曾就此指出过.现实时间里的从过去走向将来失去了其内在的说服力,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时间将来是时间过去的表象.如果我此刻反过来认为时间过去是时间将来的表象时,确立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过去的经验是为将来的事物存在的,因为过去的经验只有通过将来事物的指引才会出现新的意义.拥有上述前提以后,过去和将来只是现在的两种表现形式.我的所有创
5、作都是针对现在成立的,虽然我叙述的所有事件都将为过去的状态出现,可是叙述进程只能在现在的层面上进行.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回忆与预测都是现在的内容,因此现在的实际意义远比常识的理解复杂.由于过去的经验和将来的事物同时存在现在之中,0所以现在的往往是元法确定和变幻莫测的.<往事与刑罚是一个典型例子.文章设置了一个虚构时间196.5年,按照从现在到过去,从过去到现在的方式排列,由一个事件带出其他四个事件,几个年代通过一个活人与死人的对话显示出来.我们看到,余华使用了系列暗示性的时间词:1990年夏日之夜几日之后陌生人(死者)陌生人被往事层层围困我们已经期待很久了回想多日前那个潮湿之夜.过是老艺
6、术家用生命画就的.德拉和丈夫彼此表达爱意的礼物都已失去了作用.欧?亨利的叙述对象是智者和愚者的二重组合.反映了作家基于特定生活环境的艺术追求:寓庄于谐.庄谐结合.一方面,迫于生计,为了还债,欧?亨利不得不应杂志商的要求.迎合一部分头脑简单的读者的消遣心理与通俗口味.另一方面.欧?亨利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创作原则,忽视头脑敏锐,富有素养,格调高雅的读者的审美趣味.与此相联系.欧?亨利的小说中也就有了明线和暗线的结合.正向意念和反向意念的并存,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叉.从而取得了预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7去回忆现在过去交替出现,从而用时间的名义把叙述空间化,在余华笔下,抽象事件不是发生在正常的线性时
7、间中,而是在空间场所中,这是一种不真实的时间暴政,是叙述的暴政.这样的例子在余华8o年代小说中俯拾皆是.由于削除了时间,时间空间化.所以叙述常常呈点状式,迷宫式,缺少线性时间带来的旋律和节奏.9o年代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已经走出这种时间范型.两个文本都来用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方式,没有了预述,也没有了共时化表演.时间基本成为推动结构的功能,回归到事件和人物存在的方式.活着从一个作家下乡来写起,写到一老农与一老牛的对话,慢慢引出福贵无常的命运.虽然余华故意绕过了现实层面,突出故事的叙事因素,但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是一致的.许三观卖血记在保持这种时间操作方式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尝试,郎让时间具有了音乐
8、的节奏和旋律,并且,音乐性不由外在标志性时间来体现,而由人物对话和文本构成的隐喻性时间来完成.余华曾不无得意地谈到他成功地处理许三观与许玉兰结婚到生养三个孩子这么漫长的时间,即通过许玉兰在产台上与助产医生的三次对话和对许三观的三次大骂,用不足1000字的篇幅飘越了可能繁复纠缠的叙述过程.而在许三观卖血筹钱往上海医院的故事时却用了整整36页的篇幅,在小说中,这个过程的现实时间还不到1个月.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让我想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虽然前者不及后者严格的音乐讲究,但由人物对话而产生的叙述前进时的旋律和节奏,却具有一种单纯的感人力量.3,语言:能指狂欢到所指回归余华八十年代甚至包括九十年代的某些
9、作品(如呼喊与细雨)实际可以看作以语言为渠道的欲望释放.初读余华小说,我们有一种淹没于语言海洋的绝望.各种语言意象如雪片一样联翩而至,读者无暇顾及语言之外的任何东西的存在,故事,人物,主题逃也似地纷纷远去,只剩下一个个语符与我们摩肩接踵,这是能指的空前狂欢.余华虽然声明要写出细节,但这时,他仿佛还没有认真钻研过鲁迅,还没有体味到细节的经济笔墨的连城价值.他从不吝啬语言.文本中,象的比喻句式笔走龙蛇;附加性,形容性的修饰词堆积如山;抒情和描写性话语频频抛头露面.这种抒情和描写性话语无疑构成了多重本文的景观,使得冷漠的零度叙事添上了温热的错觉,但同时也打断了叙事链条,破坏了故事,淹没了人物,在某种
10、意上,也淹没了小说本身.余华也喜欢将语言的所指延宕,从而造成特殊的文体效果.往事与刑罚中折磨人的刑罚究竟是什么,直到文本结束也未完全提示出来,也许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鲜血梅花中的阮海阔所追寻的仇人具体指谁.也一直悬搁着,到结尾才略露端倪,而四月三日事件更有罗伯一格里耶的语言质地.小说叙述时间艰难地向前推移,在那些叙述得非常细致的角落里,叙事的意指活动变成了能指词追踪所指的8期待.那个无名无姓,飘忽不定的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世界.那世界一次又一次重复,也一次又一次改变,一个永远无法确定的存在隐藏在能指无法进入的所指中,永远只能面临一种意义,状态和感觉;就他而言,永远只能站在窗前,无法走进窗外那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建 叙事 人文 意义 小说 变化 及其 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