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毕业论文.doc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摘要:对于女性的命运,多年来总有人在研究,但总不得全面,复杂的世界带动了丰富的人生,却也造就了许多悲苦。在张爱玲的笔下,总是有很多说不尽的苍凉,道不尽的心酸。无论是哪一种的两性关系,女子的地位总是卑微的;因为心欲,因为生存,女性总是难免悲哀。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爱情 命运 软弱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2、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
3、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
4、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在张爱玲的笔头下,表现出的是女性的悲哀,人的劣根性及道德的残缺。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
5、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部的冷漠,有来自命运的捉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现在我们将带着她的作品来分析其中独特的女性人物的命运。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重要小说,而曹七巧则是金锁记中刻画最深入细致的一个的主要人物。张爱玲曾在其小说集传奇的开头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而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一人物正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曹七巧的一生是20世纪初无数出生低贱最后变为贵族妇女的众多妇女的综合,她是从无数个20世纪初经历起起伏的妇女的经历中幻化出的一个人物。她是平凡的,平凡在于她的悲剧在2
6、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里俯首可拾;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在她身上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金锁记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小家碧玉的大姑娘曹七巧,在世俗与命运的安排下阴差阳错地嫁入姜家豪门大院。而在畸形的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无情戕害中她逐渐丧失人性,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欲的极度膨胀,最后成为一个丧失了人性的“疯子”的母亲形象。七巧作为一个女性,长期的爱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强烈的压抑,再加上出身卑微,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里人格受到排挤和歧视,于是造成她的心理变态,沦为“疯子”。她要发泄、要报复,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毁坏了她的一生,她也要毁坏别人的一生。于是,她的两
7、个儿女成为她破坏下的牺牲品。更为可怕的是长期的性压抑,造成七巧潜意识中的乱伦意念,“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一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她这一个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他也保留不住他取了亲。”七巧这样想着,就“把一支脚搁在他肩膀上,不住地轻轻地踢他的脖子。”七巧在潜意识中是把儿子当作一个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是变相的占有自己的儿子。爱而得不到,这对七巧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在她对爱彻底绝望后,她那难以抑制的情爱欲转而成为对儿子的占有欲,对媳妇的摧残欲,对女儿的控制欲。 张爱玲对金锁记描绘的那个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主人公曹七巧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七巧给自己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她的爱情是畸
8、形的,人性也在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泯灭,但她的形象是那个社会的典型与真实写照,她的悲剧产生于金钱的枷锁,但根源在于封建家庭和吃人的旧中国。半生缘是张爱玲的旧作,原名十八春,又名惘然记,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这一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后来在其旅美期间进行修改,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这是张爱玲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头介绍:“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然后写道:“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
9、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工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为全家的生计着想,十七岁时毅然离开初恋情人张豫瑾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曲曲折折,不那么顺利。 婚后,祝鸿才发了不义之财,原形毕露,在外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自己的名分,决定生
10、一个孩子来拴住祝鸿才,然而自己以往的几次堕胎使她有心无力。她一心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二妹,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唯恐沈世钧来找曼桢,还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世钧找到她时,她假说妹妹妹已嫁人,并且代妹妹退还他订婚戒指。后来,生产后,曼桢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相求,她仍不为所动。后来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知道曼璐病死,祝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附近。出于母性,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后来,儿子得了猩红热,祝鸿才又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留在祝家中照顾小孩。最终,为了孩子。她抱着自
11、杀的心理嫁给了她平生最恨的男人祝鸿才。婚后祝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曼桢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沈世钧婚后也搬到上海,始终难以忘记曼桢。由于共同的朋友许叔惠,二人得以再次见面。沈世钧说曾去找她,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已给张豫瑾。曼桢告诉了他中间发生的曲曲折折,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两人见面,对望半晌,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 没有爱的人偏偏结合在一起,而相爱的人却又咫尺天涯。在这场爱与恨的纠葛中,顾曼桢毫无疑问的成了我们为之愤慨的对象。 半生缘中顾曼桢是新女性,有知识,温柔而坚强,对家人有责任心,对姐姐的经历同情理解,但是,这个善
12、良、勤恳、与人为善的好人,最后除了抢回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外,一无所获。她不但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反而遭到天“谴”:被姐姐算计、被姐夫强暴、被姐姐姐夫联手幽禁以至怀孕生子这些近乎荒唐的事情像噩梦一样离奇的发生在曼桢的身上,可以说,她的悲剧是由她周围的一个个的女人所造成的。先是母亲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之后又是姐姐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再加上沈母烧毁求救信的事件,使得这一个女人的一生充满着悲哀。张爱玲笔下的顾曼桢,其坚强或者对命运的忧郁都是来自骨子里的。她是三十年代大上海的新女性,她坚强而自信,知性而素雅,她象夕阳的余辉一样,散发着一种沧桑美。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要求独立。曼桢性格中
13、最大的特点除了坚强还有坚贞,即使是丢了一只旧手套,她也觉得很可惜,更何况是自己深爱过的人呢?而且一旦失去了,曼桢对新的物新的人就再也不会有从前这般兴趣了,这或许也就是曼桢离开世钧之后再也没有幸福过的原因。虽然后来她还是照样活下去了,但她仿佛整个人陷进泥潭里去了,神情恍惚。顾曼璐,这个一生都“逃不出宿命的掌心的”不幸的女子,作为一个女人,她有着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可是一切都没有朝着她意愿中的方向发展,她一辈子惟一爱过的男人是张豫谨,但为了全家老小,她舍弃了她心中所珍视爱情,把它深埋心底。祝鸿才是她的救命稻草,但她却为他延续香火,她最后什么都抓不
14、住了。当张豫谨移情曼桢,曼璐从18岁时为家庭承担的苦楚释放了,她利用了自己的妹妹,为祝鸿才生了一个儿子。她的一生虽短暂但却充满了坎坷,由于生活的压力,逼迫着这个女子由妥协走向精神变态的深渊。由对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的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的艰难,无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积习,还是女性自身思想等的禁锢,女人要实现自我价值,把握自己的命运,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也需要长期的斗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而其在一九四四年改编成话剧上演之后,更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
15、况。倾城之恋不仅在当时使张爱玲的声誉达到高峰,并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倾城之恋这个题目乍听起来会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读后才明白,所谓倾城是说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张爱玲以一贯苍凉的叙述基调,特有的敏感笔触娓娓道来一段浮华背后的无奈与凄美,讲述了一个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故事。在长达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描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对于婚姻的赌注。而故事的内容则可以以1944年4月7日署名迅雨的论述作为概括: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
16、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入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倾城之恋开篇第一段,就让人感觉到浓重的腐旧气息。白公馆里,“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在上海这个中国近代现代化最早的城市里,生活的步骤是快的,别人的时钟都拔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仅一句话,就点明了白公馆是这个近代大都市里的守旧部落。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畸形的旧式家庭中,对流苏来说,唯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是离开。流苏大抵上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然而流苏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
17、,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生活告诉她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徐太太的适时出现在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先是开导流苏后又说为流苏留心着,正是由于徐太太的牵引,让流苏有了反击的希望,让她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流苏回到屋里,端详着自己: 还好,她还不怎么老。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文中的描述成功的勾勒出流苏
18、娇美的形象,为下文做了铺垫,正是由于流苏典雅脱俗的美,具有中国女人的特征,所以在女人堆中打滚多年的柳原才会注意到她。而在与范柳原交往的过程中,流苏经历了一番内心的争斗,这场爱恋于她来说,更像是下的一场赌注婚姻的赌注,这赌注的第一步便是随从徐太太远赴香港。范柳原是一个有钱的华侨和他在伦敦的交际花情妇生下的儿子,由于他父亲在中国有妻子,柳原充其量算一个庶出的,而当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流浪伦敦“很吃了些苦”。父亲故世后,才获得继承权,却得不到整个家庭的尊重和认可,成了一个浪荡公子。这时流苏在他的视野里出现了,她的低头,适合穿旗袍,会跳舞,含蓄的美在相亲当天攫取了他全部的目光,流苏吸引范柳原的绝不仅仅
19、是美貌,还有一种或许柳原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流苏抵港的第一天,两人在浅水湾饭店的对话,开始了两人之间的交往。柳原道:“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 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而当柳原反问流苏自己是怎样自私时,流苏并没有把心中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反而是迂回的偏着头笑道:“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接着又解释道:“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流苏叹了气道:“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女人罢了。” 而听完柳原对萨黑夷妮的身世描述之后,流苏自卑自己只是个穷遗老的女儿,身分还不及她高。但柳
20、原却道:“你放心,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拿你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准没错”。这里我们看到两人之间的互动,从字里行间里看出两人都在不断试探对方,文中有这么一段: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 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
21、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流苏和柳原的互动有许多地方都是出于心计的,一个是传统的女人期待婚姻,一个是漂泊的浪子想找情妇,柳原对流苏是如此的迂回、曲折;流苏对柳原是如此的矜持、含蓄,香港之行是流苏人生的一次赌博,流苏进行着异常的心灵之旅,一场心智的较量。流苏赌注的第二步就是返回上海。白流苏回到了上海,但是她知道范柳原对她没有绝望,她不愿服输,她不能就这样自贬身价,她是会应付人的,很懂得交往的技巧,她懂得以柔弱示人,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情应该是双方平等自愿的付出,感情是需要时间来磨合的。虽然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她的旧式家庭,但她对这个家庭是不
22、报以怎样的希望的。她知道她还是会离开,这只是她停泊的中转站。她仍为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而盘算着:她和这家庭早是恩断义绝了。当范柳原寥寥数字的一封电报叫流苏重返香港时,面对白老太太那句“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罢!”再一次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冷漠和生活在这种腐败家庭中的悲哀。白流苏毅然选择再次赴港,为自己重新找到生存的依靠,因为来自家庭的压力,这也是流苏无奈的选择。而第三步便是再次赴港。两人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相见,他们终于抛却了以往的矜持,有了第一次相吻。“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但是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感情,还没有到让他放弃自由的地步,他可以给
23、流苏物质上的保障,但不能给她婚姻的承诺。当恋爱不在纯粹,让人感到悲凉。但最终,或许是一次战争成全了他们。流苏与柳原终于结婚了,但战争消解了太多的东西,她们彼此并不互相了解,爱得也并非真切与彻底,他们的婚姻不是因为惊心动魄、生死相随的爱情,而是因为战争的成全。在小说的最后,男女主人公有一句很经典的对话,流苏说:“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乍读起来,有些莫名,细想来才发现有太多的韵味包含其间,既然不算恋爱算什么呢?在爱被还原到如此透彻之后,人自私的本质便完全呈现出来,让人感觉到爱情的苍白。倾城之恋是一场爱情的战争,正是一段战争里成就的爱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张爱玲 小说 女性 命运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