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象征主义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小说的象征主义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鲁迅小说的象征主义 Symbolism of LuXuns novel摘 要 象征主义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以“为人生”为创作目的的鲁迅,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很好地表现出了比单一的现实主义手法达到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真实。鲁迅吸取了西方文学的象征主义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闪耀着象征主义光辉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树立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鲁迅小说的象征主义色彩有力地拓深了小说文本的内蕴,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视角来探究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也更好地表现了鲁迅小说的主旋律“国民性”这一宏大的思想主题。我们说鲁迅小说的象征主义具体表现在运用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多层
2、次、概括性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关键词:鲁迅;象征主义;主题;人物Abstract Symbolism is an important artistic features of Luxun, one of the for life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purpose of Luxun, realism and symbolism to the combination of a good demonstration of a realistic approach than a single broader and deeper reach True. Lu dr
3、aws on the symbolism of Western literature, creating a series of brilliant shining masterpiece of symbolis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since the setting of a permanent monument. Luxuns powerful extension of the color symbolism of the novel deep intrinsic text provides us with a more diverse p
4、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novels content and theme; while the use of symbolism to some extent also from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Luxuns theme -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themes. We say that Luxuns use of symbolism embodied in a large number of multi-layered symbolism, reveal a
5、 generalthemeof the novel and characters. Keywords:Luxun;symbolism;theme;character目 录摘 要IAbstractI引言1一 鲁迅小说“主题”的象征性1二 鲁迅小说人物的象征性4结语7参考文献:8谢 辞9引言鲁迅说过,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1毋庸置言,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西方文学密不可分的,鲁迅也不例外,他的创作无论从主题还是艺术特色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尤其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曾说:“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作家”。 2而象征主义便是鲁迅所“取法”的一
6、个重要内容,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法国首先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的一个主要流派,强调的是关于“真”“美”世界的虚幻的联想,形成某些“意象”,把客观世界看做主观世界的“象征”,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却有着许多可取之处。这样的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被擅于“拿来”的鲁迅所吸收,形成了具有鲁迅特色的象征主义。也就是说,鲁迅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西方出现的象征主义进行剖析,辩证地吸取最后形成将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鲁迅的象征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他笔下的人物既是一个中国人又是所有的“中国人”;他笔下的村庄既是某一个人的“未庄”、“鲁镇”又是所有人的“未庄
7、”、“鲁镇”。小说的主题、环境、人物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主题的象征性和人物的象征性两方面来加以论述,具体地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象征主义特色。一 鲁迅小说“主题”的象征性鲁迅曾说:“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3这句话他当时是针对外国人的一部从小说来看的支那民族性说的。我想,这句话对于他自己的小说应该是有其相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他的小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揭出病苦,已引起疗救的注意”,只是为了“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以改变人们的精神。4可以说鲁迅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他运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对国民性问题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探索活动。离开了对国民性问题的研
8、究来解读鲁迅的小说,恐怕终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是如何立体化形象化的呈现出来的呢?那就是象征主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经纬交错的作品。作者千方百计刻画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同时又是启蒙者狂人形象,狂人的敏感、多疑、惊恐、奇怪的联想,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以及他的“语颇错杂无伦次”,都高度真实地切合一个被害发狂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现实。但是狂人日记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作者同时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赋予已有的现实主义骨架和血肉以新的生命和光彩。他用狂人来象征一种勇敢决绝的反对封建传统和封建礼教的力量,用古久先生象征旧的势力,用狼子村象征人吃人的方面,用陈年流水簿子
9、象征旧的史书,用医生象征执行“牧师职能”的刽子手,用“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象征腐朽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都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这种写法超出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而带着安特莱夫象征主义的某些特点。药作为一部杰出的、严峻的、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在于作者不仅仅写出了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是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而这一大悲剧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手法表现出来的。夏瑜抱着解放群众的心愿而流血牺牲,却不能为华老栓一类的民众所理解,只是成了毫无意义的连痔病也不能治的药。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华小栓是华家的独子,夏瑜是夏家
10、的根苗,鲁迅用夏瑜的牺牲和小栓的病夭,暗示性地却又极其严正、极其痛心地警告国民:如此愚味麻木地生活下去,总有一天会到国亡族灭的地步!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围绕着展示“老中国”文化生态面貌而进行创作的,比如像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在酒楼上、风波、离婚、故乡、社戏、明天、孔乙己、祝福等,都以艺术的写实、冷静,或略带悲悯讽刺的笔调展示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鲁迅的以上小说与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主要都是为了他的国民性探索的目的服务的,这些小说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冷静写实的方式来表现“老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的展示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冷漠、落后、愚昧等等病态的因素,换句话说鲁迅的这些“乡土
11、小说”所走的仍然是阿Q正传的路子:即揭示或暴露乡土中国的病态的“国民性”特征。而且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一种精神实验般的和象征式的极为凝聚的富于理念的形式。5在阿Q正传中“老中国”的象征物就是“未庄”。阿Q正传虽然用了一个“传”的名称,在开头也用了一些类似传记的游戏笔墨,但是它绝不像真正的传记文学只执着于阿Q一个人的“行状”的。以人物来说虽然阿Q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号男主角,但里面的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甚至吴妈、小D、邹七嫂等人物却也写得十分生动,他们身上所显示出来的一些特性,有些也是阿Q所不能替代的。从情节上来说在小说前三章除了表现了赵太爷的专横霸道之外,基本上是阿Q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的人只是
12、如走马灯一样变来变去的作了阿Q演戏的对象。但从第四章开始场面渐渐活脱,其他人物的表演亦渐渐多起来;尤其是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开始,未庄其他人们的表演十分的活跃,几乎有喧宾夺主之势。另外从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立意来看,他也不是孤立的来表现阿Q身上所体现的“劣根性”的,他是要把他放在一个相应的“社会、文化圈”中来加以表现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所生活的世界都极具象征性,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他对所写人物和事件所发生的地点通常有这样几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称为“鲁镇”,例如祝福、明天、孔乙己、风波等即属此类;第二是以“S城”来指代绍兴,如在酒楼上、孤独者就是这样;第三是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普泛义或象征义,故意模
13、糊事件的具体处所,如狂人日记、药等即是;第四就是使用纯粹的象征性的名称来指代事件发生的处所。为什么鲁迅要使用这样纯粹的象征性名称来指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呢?这当然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小说的主题和为了暗示小说的社会、文化环境。譬如长明灯中的“吉光屯”的命名,显然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阿Q正传中的“未庄”的命名也存此理,那么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含义呢?应当说只要我们不忌讳这一点,鲁迅的“未庄”的命名马上就令我们联想起尼采的“末人”一说。尼采的所谓“末人”,即是指一种“末路”之人,一种“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浅陋渺小的人”。 6鲁迅对尼采的这一概念显然是很熟悉的,他不仅早年醉心过尼采而且在1920年还翻译发
14、表过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序言,而尼采的“末人”一语就正是出现在这“序言”中。不仅这样鲁迅后来还在好几篇文章中运用了尼采的“末人”概念,例如在且介亭杂文小说二集序,例如在准风月谈中他说“用秕谷来养育青年,是绝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更要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 7如果我们的猜测有理由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反问一句,为什么鲁迅要以“未庄”暗示“末庄”,更具体点说为什么要以“未”来影射“末”呢?我们知道悲观主义一直是鲁迅前期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悲观主义即使在鲁迅为几个“勇士”“呐喊”的时期也是没有怎么消退的。他后来回忆道:“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见过辛亥革命
15、,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了。”8我们需注意的是,鲁迅的悲观主要不是对所谓“革命前途”的悲观,说到底这种悲观是一种对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的悲观。说到此我们就有必要谈一谈鲁迅笔下的“古国”、“古民”、“古文明”等概念。在鲁迅早期和前期思想中有一类带有悲观色彩的观念,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古国”等。在这一概念中没有什么历史悠久、文明古国一类的自豪,反而含有鲁迅基于历史进化论的观念对于古国文明衰落的担忧。摩罗诗力说一开篇即是:“人有读古国文化使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萧,勾萌绝连,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9
16、虽然鲁迅在这里指的古国主要是指“天竺”、“希伯来”、“伊兰埃及”,虽然中国“而逸斯列,则人生大戮,无逾于此,但这种衰落以至灭亡的命运却仍是时时悬在中国的头上。中国若不努力,“若不知其所以然,漫夸耀以自悦,则长夜之始,即在斯时”。 10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对中国这样幸存的古国的担忧以及对此所敲的警钟。为什么认为古国会有这样的危险呢?我们认为在鲁迅, 一方面固然与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观察有关,另一方面,他对于历史的观察和他基于进化论和生物学发的知识而得来的认识也帮助形成了他的这一悲观的观念。但需要指出的是鲁迅的悲观是辨证的,不是消极的悲观。鲁迅之所以要用“未庄”的名称来作为阿Q正传中事件的发生地就是要
17、用这一名称来暗示“古国”,也就是说“未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末庄”的漫画变形。而且,未,在古汉语中有“不”的意思,未庄就是“未名之庄”,也就是“不名之庄”。既然是“不名之庄”,那么这个村庄就可能是东南西北的任何一个村庄。这样从一个村庄生发开去,象征了广大的中国社会。从对“未庄”这一名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象征在阿Q身上的劣根性,也就是鲁迅要揭示的“古国”身上的种种弊病。当然对于“未庄”的寓意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反问,鲁迅为什么不在小说中直截了当地称为“末庄”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小说直露的称为“末庄”是不适宜的;第二,鲁迅故意在此模糊一下,以减轻其观点的绝对性、减弱其悲观性
18、。因为就连他自己也不敢肯定他的悲观是真实的,也不敢肯定他的绝望就是真实的。正如他在野草希望中所一再说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1亦正如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所说:“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做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12既然连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那么“末庄”或“末人”难道就一定不能走出困境吗?既然可以“发明了六百零六”来医治梅毒,难道就不能发明“一种六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吗?13既然心中存有这样的疑问,以鲁
19、迅思虑之谨慎就断不会将他的存疑观念直面世界了。因此,他在此以“未庄”虚晃一枪,实际上亦是一种存疑的表现。但他对“末庄 ”或“未庄”的病态表现却是毫不含糊的。因为这些病态,不管“未庄”或“末庄”的前途如何,在现今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未庄”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物,它里面存在的一切都在不同程度地映射着当时的社会,所以小说中就不仅仅是阿Q一个人的病态表现,它实际上亦可看成是鲁迅眼中的“未庄”的一种典型病态。作为“未庄”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冷漠与无聊。14在小说中体现这种冷漠与无聊的主要是一些无名无姓的群像,在小说中鲁迅有时把他们叫做“闲人”,有时候叫做“鉴赏家”,有时则把他们叫做“看客”。这些人
20、是怎样对待阿Q的呢?平时他们对作为弱者的阿Q极尽嘲笑之能事,在阿Q忍受不了嘲笑而骂或要打的时候,这些人就拉着阿Q到墙上去碰头了;在阿Q好不容易赢了一大堆洋钱的时候,他们就趁乱将可怜的阿Q的洋钱抢得精光,在阿Q和别人打架的时候他们就在一旁叫好,在阿Q欺负小尼姑的时候,这些人就在一旁“九分得意地笑”;自然在阿Q被拉去游街、枪毙的时候,有是这些人在“张着嘴”,“发出豺狼的嚎叫一般的声音”。鲁迅所描绘的“未庄”就是这样的一个充满着冷漠、无聊,没有些许温暖、同情关爱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阿Q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酝酿出来的,阿Q的可怜、悲惨乃至最后的“大团圆”亦是由这种冷漠无爱的环境造成的。正如张天翼
21、所说:“假如你不是生活在那个强吃弱,大压小的未庄世界里面,而你能够被人爱,被人帮助,而你回去爱人,帮助人。”15二 鲁迅小说人物的象征性鲁迅笔下的一系列人物不管是有名字的还是没名字的,是有地位的还是没地位的都有一个同一的坐标平面,他们都在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说鲁迅的整个创作都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揭示紧密地联系着,自然他笔下的人物也就具有了这一象征意义。例如,狂人日记里,作者以高远立意和精妙构思,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有机融合,一方面,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态的敏感所感知的人们要从肉体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幻觉与荒唐言行
22、,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义方法及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从整体上赋予狂人病态感知、联想、幻觉及疯言疯语以鲜明的象征意义狂人所感知的“吃人”幻象,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从肉体上摧残人,更从精神上奴役人,使人异化成“非人”的象征。而作者关于封建主义的“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结论,对“吃人”现象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怀疑与质问,对没有“吃人”的社会的憧憬和“救救孩子”的呼声等等思想、情感与愿望,都是通过狂人之口呼喊出来的,使狂人这个既有高度真实性品格又具强烈象征性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学典型。而他的另一部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则是一个典型的有着“
23、群像”特征的艺术个体。阿Q这一形象具有的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并不在于这一形象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性;重要的是,阿Q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阿Q正传序所阐述的主人公的姓名、籍贯等问题,超出现实主义的局限,就可以发见其中有象征主义的内核。赵太爷一个嘴巴打掉了阿Q的赵姓,阿Q的姓模糊了,阿Q也就可能姓了一切中国人的姓。因为无论如何也考证不出阿Q的名桂还是贵,于是就只能写为Quei,略作Q。“Q”是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人的象征性符号。因此阿Q,就不止是一个农民的固有名字,更重要的是成为和张三、李四一样的通称的普遍的中国人的名字了。因为阿Q的姓氏象征了中华民族所有的姓氏,按照郡名百家姓某姓是某籍人进行推论,
24、阿Q的籍贯就不是中国的那一个省的那一个县,而是整个中国。在这部不长的小说里阿Q几乎融会了病态国民性的全部要素。这在其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证明,鲁迅就是要通过这一象征物来刻画出如此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阿Q正传的这种深思熟虑性和集大成性亦有无数的评论家们提到过,例如鲁迅的终生挚友亦是在国民性探索研究中的重要学者许寿棠先生说:“有名的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又说:“我每次读到它总感觉一种深刻和严肃,并且觉得在鲁迅的其余作品中有许多处似乎可当作这篇的注解或说明来读,因为描写阿Q的劣性仿佛便是描写民族的劣性故也。
25、”16类似的论述在矛盾的读、苏雪林的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张天翼在论等等文章中也都曾出现过。那我们认为要认识阿Q的性格系统及其与病态国民性的关系,小说的前三章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这三章里作者所表现的是阿Q的基本人生实现方式,它们是阿Q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在这三章中它们又清晰地显示为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我们把他们称之为“三位一体的人生实现方式”:第一个方面表现为一种卑琐陋劣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阿Q在常态下“坐稳了奴隶”之时的表现它是阿Q三位一体人生实现方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极易满足,一指安于奴隶生活而不自拔。譬如阿Q本来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阿Q只要有人
26、要他做短工他便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的喝酒赌博、调笑打闹,后来在他“中兴”之后他更是满足神气非常:“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17阿Q不仅在生活上十分满足得意在精神上也有沾沾自喜之处。首先他得意于自己“先前阔”,或者“我的儿子会阔多啦”他讥笑未庄的人是“多么可笑的乡下人”, 18竟不知城里的煎鱼和条凳。正是这种卑劣陋俗的满足感使阿Q处于可怜的境地而不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可怜的状态下生活下去。鲁迅对这种下层民众“坐稳了奴隶”的卑琐陋劣的易满足心理的批判在阿Q这里集中的展现了出来,凝聚了各种国民性劣点在阿Q身上。 小说第一章表现的是阿Q常态的生活方式,那么
27、第二章“优胜纪略”表现的主要则是“精神胜利法”,在对这种表面、虚幻、变态扭曲的精神方式的表现中鲁迅融进了比之前更复杂的内容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说明阿Q的自我欺骗式的精神胜利法里亦包含着滑巧因素在第二章里 还有最后一段情节我们不应当放过,这一情节写阿Q在赛神的晚上赢了一大堆钱但不幸被人趁乱抢走了。这在阿Q才真是一种切肤之痛,因为这不是被人嘲笑而是切切实实的“实利的损失”。在小说中鲁迅这样描写阿Q在大洋失去后的感受: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吧,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吧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19为什么在这里“精神胜利法”不大凑效了呢?区
28、别就在于以往的失败尽管也是失败,但那毕竟还只是精神的面子的失败,还未关切到他的实利的损失他之以精神胜利法进行“敷衍”实在也说明精神、面子在他的生活里毕竟还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最后在此实利损失的苦痛面前仍然采用了类似“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实际上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肉体的自戕来减轻其心灵的苦痛,阿Q也由单纯的可笑变得可笑而又可怜了。阿Q三位一体人生实现方式的最后一个方面,可以称之为“卑怯的人生价值的社会实现方式”。所谓“人生价值的社会实现方式”即是说,一个人不管他多么低贱亦不管他多么淡泊,实际上总是或多或少地追求着他人或社会对他的价值的承认。20鲁迅在坟杂
29、忆里写道:“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了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在弱者身上发泄。再露骨的说怕还可以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在华盖集七里鲁迅更直截了当地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变现狼样。”在两地书一0等文中他更将这一卑怯的特性当做是国民性的一个根本病根,他说:“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久养成的一时不易去掉。还有就是“等级”的观念在阿Q这里也集中的体现了出来,“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在这种等级凌辱制衡制中
30、各自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处所,找在社会上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通过以上的全面分析我们认为鲁迅运用各种象征手法以及暗喻、隐喻等方式成功地刻画出了具有“群像”特征的大批人物形象来,阿Q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结语鲁迅“取法”外国的象征主义在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后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创作方式更有效地表现了“为人生”的创作理想。本论文先对象征主义作了集中概括的描述同时阐明了鲁迅的象征主义与西方象征主义之间的异同,然后分别从主题的象征性和人物的象征性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具体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象征主义特色。通过对小说中主题象征和人物象征的研究,我们认为小说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集中全面揭示国民
31、性这一宏大主题提供了文学艺术上的可能。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是举世公认的,而象征手法则在表现小说的深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之象征主义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只有读懂了小说文本里的象征物我们才能够更加真切的感知鲁迅了解鲁迅。参考文献1鲁迅.且介亭杂文小引.见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02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董永舒.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鲁迅博物馆等编.鲁迅回忆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王瑶.鲁迅作品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鲁迅.鲁迅全集(第
32、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鲁迅.南腔北调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10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鲁迅.野草希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鲁迅、许广平.两地书.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3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4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15李宗英.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许寿棠
33、.鲁迅与民族性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71819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0李宗英.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谢 辞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祁晓绒。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