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
《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 笔下的女性悲剧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汉语言文学(本)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及职称: 目 录一、小说中的悲剧色彩 2二、时间之残酷推演悲剧 2三、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悲剧 4四、半生缘中昭示了作者的悲剧心理 7 五、结束语 8爱的悲剧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 摘要: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后因政治原因改编为半生缘。书中张爱玲用冷冷的眼神,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用冷冷的笔调书写了一段美好而悲伤的爱情。作为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之一,半生缘在语言艺术方面呈现出的高超技巧,华丽风格,冷艳风骨自然是人尽皆知。而半生缘在另一个重要层面上的意义在于
2、,它作为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其深具悲剧意义的故事与极其复杂性格的人物,无疑成为剖析时代背景下女性悲剧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扩大延伸,以及研究张爱玲自身女性悲剧心理的重要范例。 关键词: 女性、悲剧、时间、命运 一、小说中的悲剧色彩 半生缘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一个满载着苦涩意味的名字。书中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曼桢、世钧、叔惠、翠芝一个个平凡的都市年青人,上演了一段段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半生缘,一世情,十四年的时间,一步步演义了悲剧。小说中对人性的洞察,细腻的心理描写,现实的表现手法,苍凉的人生观等都延续了张爱玲作品女性悲剧的写作风格。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情感与宿命的冲突极具典型意义
3、。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真诚和投入使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性。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时常给人以人生的启示。同时,小说也无形地暗示了作者的悲剧心理,以及作者所经历的曲折爱情。 二、时间之残酷推演悲剧 半生缘改编于十八春。原作品因为写的是世钧与曼桢前后十八年间发生的种种,所以叫十八春。1968年定居美国的张爱玲将其改编,先以惘然记定名连载,最后定本为半生缘。小说开头写到:“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从十八春减到十四年,表面看少了四年,然而改写后的十四年,却被安上了感觉上更漫长的“半生”。重点不再是那“十四年”,而是张爱
4、玲在全书开头第一段接下去写的: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功夫,这几年里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十四年就已经是“半生”,甚至超过半生了。整本半生缘讲的就是时间、时间感,时间残酷地改变人的一生。年轻时强烈的爱,中年以后的无奈甚至冷漠。时间残酷地推演着爱的悲剧。半生缘的结尾处,在那十四年“半生”的终点,隔绝多年的世钧和曼桢终于重逢了。相信读过作品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必定是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张爱玲借曼桢之口,勇敢地说出了一般罗曼史故事里想方设法逃避的
5、人生现实。时间线性直走,不留给人们回头重来的机会。 这点明显区别于中国的传统小说,也有别于作者十八年前的十八春结局那样给人一个光明的尾巴。中国传统小说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满足大众的喜好,或者遵循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往往在小说结尾安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留给人们一个光明的尾巴。厌恶俗套的鲁迅写阿Q正传,故意将小说最后一段标题取做“大团圆”,然而阿Q的结局哪是什么“大团圆”!阿Q莫名其妙被抓了,莫名其妙在诉状上画了一个圆圈,就莫名其妙被送去砍头了。这里既无团圆更无喜剧的满足,可是鲁迅硬要安排“大团圆”,当然带着深刻的讽刺意味,呈现出他对中国小说那种老是要抹煞过程悲苦折磨,强迫快乐收场的习惯何等不耐
6、。大团圆就是漠视时间的威力。大团圆更是自欺欺人,是极为有力的自欺。小说中曼桢那么勇敢(也那么残酷)说出了不该说也不愿说的事实:“我们回不去了”。这事实如此清楚、如此简单、如此残酷,残酷到世钧的第一反应“知道这是真话” 。可是世钧毕竟不像曼桢那么勇敢。他在听过曼桢说完他原本不知道的曲折后,他在桌子上握着她的手,漠然片刻,才微笑到: “好在现在见着你了,别的什么都好办。我下了决心了,没有不可挽回的事。你让我去想办法。”想什么办法呢?不就是想办法跟翠芝摊牌离婚,再想办法和曼桢重续前缘,重新来过,再团圆吗,那是可能的吗?曼桢接下来的行动和话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曼桢死抓住了“回不去了”的事实。曼桢不等他
7、说完已经像受不了痛苦似的低声叫道:“你别说这话行不行?今天能见一面,已经是心里不知多痛快!”见一面已是最大痛快,因为比见一面更大的痛与快着着实实就是不存在的,统统已经被时间洗刷的难以辨认了。 曼桢经历过大痛,被姐姐算计,被姐夫强暴,被姐姐、姐夫幽禁怀孕生子。在最痛的时节,她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怎样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过他,做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的。可是真的见着了真的讲过了,又是怎样的光景?现在真在那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多年前的事了。 时间使得曼桢无法自欺。她明明白白再痛再想念再强烈的情绪,那么些年之后都淡了,再也激动不起来了。就连世钧,他又能在假装
8、还能团圆的自欺里,待得了多久呢?没有多久,曼桢讲完话,世钧被时间的无情也唤醒了。世钧现在才明白今天为什么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决别。可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世钧跟时间挣扎,只挣扎了一不,就倒了。然而谁又真的斗得赢那看似无形、看似无力,其实更无情的时间呢? 包括曼桢、世钧、曼璐这些半生缘里平凡的角色,只能在时间面前节节败退。分析小说里直接造成世钧与曼桢悲剧最可恶的恶人是祝鸿才,然而藏在祝鸿才狰狞欲望背后的何尝不是曼璐对时间流失的无可奈何,红颜老去的无能为力,为了不缴械,为了与时间最终一斗,最终牺牲了曼桢。 张爱玲
9、是个硬心、狠心的作者,尤其在传递时间的残酷本质上,她不让小说终结在世钧与曼桢的“永别”那一点,因为这样时间就停了。她要提醒我们,就连“永别”都无法阻止时间的流淌,时间的恶作剧,时间的折磨。或许可以这样说,那惊觉“永别”的世钧,与承认“回不去了”的曼桢,这算是比较幸运的,至少他们无从结果的恋情有了终点。相比下叔惠、翠芝却还在时间的巨掌里被抛来掷去。两人没开始的爱情也就无法结束,也无从结果,还要见面,还要想念,还要爱诱惑,还要一次次“若有所失”,一次次生发“此生虚度之感”。张爱玲不轻易用小说的结束,放过她笔下的角色。小说写完了,张爱玲却坚持让角色停留在没完没了的故事情境中,加深了悲剧的推演,更体现
10、了时间的残酷和无究无尽。 三: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悲剧 张爱玲的创作视线之内,毫无疑问女性是永恒的主题,悲剧是不变的基调。小说半生缘就是典型的例证,它向人们演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婉凄迷的旧上海,一对恋人有缘相遇却无缘相聚的爱情悲剧。作品以顾曼桢与沈世钧命中注定的情深缘浅为主线,同时牵出了翠芝、曼璐等女性不同的命运,相同的悲剧。各种原因使这几个女人最后都嫁错了人,进错了门。 (一)小说中的主要悲剧人物-顾曼桢。她善良、坚强、守旧,却遭遇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命运悲剧。父亲在她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家里上有祖母,下有两个弟弟。姐姐出嫁后,她又担起赡养家人的责任。白天上班,晚上做家教,与世钧平淡真实的爱,使她在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生缘 悲剧 半生 看张爱玲 笔下 女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