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内在脉络.doc
《探寻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内在脉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寻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内在脉络.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探寻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内在脉络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评儒释道与晚明思潮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封建进入晚期。伴随着萌芽的发展,晚明的思想界也非常活跃,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腾涌起了近代化的启蒙思潮。尽管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仍是通过对传统思想作新的注释而实现的,但其对传统思想已经有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即高扬个性,率性任自然成为这一思潮的明显特点。如无论是徐渭的“真我”,汤显祖的“情至”,李贽的“情性”、“童心”,还是袁宏道的“性灵”说,都主张文学当抒家真实的个人情感。这一时期,晚明干人独抒性灵的旨趣、清新鲜活的,无所拘碍的风格,与传统的沉闷、压抑形成鲜明的对照。与以前相比,无疑这意味着禁锢了一千多年的国人的思想
2、有了新鲜的气息。晚明士人对生命的冲动、对人生的热情,使晚明文坛在后代不断引起学人的关注。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周群教授近期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版)的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一书正是对晚明士人思想进行研究的专著。作者认为,晚明文学思潮是明代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同时也深受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沐染,因此,研究三教与晚明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揭示晚明文学的理论渊源,从其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变异中把握其“新”的特质。对这一课题的选择,作者正是旨在开拓对晚明文学思潮研究的新视角。与一般从文学批评史、文学史的纵向角度研究晚明文学思潮不同,周著侧重于从同时代的宗教、对晚
3、明文学的影响这一横向的视角进行研究,并注意文学与哲学、理论批评与创作、文人性格与情趣之间的结合,因为文学不但受到哲学、宗教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制约。晚明文学思潮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要是万历以后的公安、竟陵等人的文学思想与创作。周著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衰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是以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思想特质第一、时间界限第二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作者认为,李梦阳、唐顺之、王世懋、屠隆等人的文学思想标志着革新思潮的酝酿期。任何一种思潮的兴起都不是平地风雷的,晚明文学的发端亦是如此,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是在对
4、前人的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如李梦阳等以复古自命,倡以高格逸调,根除了文坛台阁体的靡弱之风。尽管他们主张的“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牵率模拟,又以新的格套束缚住了文学的发展,但李梦阳的文学情感论,不能不说对晚明文学思潮的酝酿、形成在理论上作了准备。徐渭、李贽、焦竑、汤显祖、袁宏道、陶望龄等人的文学思想标志的革新思潮的高涨是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晚明士人兼宗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特点非常明显。他们错综三教,出入禅净,既祖述儒典,诗禅比附,以禅论诗,把禅引入戏曲领域,又个性豪荡不羁,“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尚求抒写真情、本色自然的文学理论,钟心于自
5、然之趣。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指以袁中道、钟惺、谭元春、冯梦龙等人的文学思想所显示的对革新思潮的修正。正如作者所言公安派的发展过程那样,“袁氏三兄弟的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公安派变化的轨迹,这就是:宗道如起于青苹之末的微风,宏道如浩荡突进的狂飙,中道则如狂飙之后的熨波之清风”任何思潮达到发展的顶峰,必然走向“物极必反”的衰落趋势,这是任何领域都无法回避的客观规律。这一时期的钟惺、谭元春及冯梦龙等人,或注重师心与师古的结合,或着意于“真情”与教化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徐、李、袁等人的文学思想的同时,都对其“矫枉过直”之论有所修正。特别是随着国难的降临、古学的复兴,晚明文学思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寻 明文 思潮 发展 内在 脉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