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述评.doc
《后现代主义思潮述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主义思潮述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后现代主义思潮述评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简介 1、起源问题 “后现代主义”是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股西方文学潮流,后来逐步扩展至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美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间有几种说法,最为著名的是哈森的,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兴起的时间应以乔伊斯1939年出版的芬内根的守灵为上限。2、 何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应该是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一个激进的变种或侧面,后现代主义实际表征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情绪。詹姆逊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后工业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匮乏问题得到
2、解决,西方理论的焦点由为人所控制和征服的生产世界,转入了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传统意义上那种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理论模式被忽视,哲学探索只有从客体自在性和挂念自明性的主客二分的模式中超越出来,才能具有自主性的和选择性的生活世界。因此以文本间性为内容的新的理论模式就成了后现代思维的基本模式和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大师波德里亚认为,后工业时代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人的本质和所谓的“现实”、“真实”的消失,剩下的是没有表象的没有内涵的符号。德国学者维尔市认为:后现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世界知觉方式的改变,世界不再是统一的,意义单一明晰的,而是破碎的、混乱的、无法认知的。因此要表现这个世界,便不能像过去那样使用哪个
3、表征性手段,而只能采取无客体关联、非表征、单纯能指的话语。于此可见后现代认知模式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与传统认知模式的巨大反差。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突破,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以解构哲学为基础,放逐了一切历史叙事的确定性,以消解价值本体的终极性和主体性为己任。在后现代主义那里,既不屑于对现实加以典型准确的反映,又不屑于表现主体对世界的审美态度和终极价值关怀。它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解构一切的姿态,及削平深度的策略,导致了反中心、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因此,后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由人类针对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所设计的一套成规性阐释的体系。3、后现代主义的特
4、质哈森通过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对比创造出了一个新词“不确定内在性”来概括后现代主义的特质,以此来意指后现代主义的两个主要的本质倾向:即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不确定性是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意味着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创造自己及其世界,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的含义: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叛逆、反讽、变形等,它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内在性则可以用散布、传播、推进、相互作用、交流及相互依存等概念来说明。哈森对后现代主义特质的上述分析是目前研究界较为认可的界定。二、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对于现代主义和
5、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有人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运动,既不是现代主义的延续,也不是它的反拨;而另一些人则将它看作是现代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这尤以哈森为代表。从时间上来看,后现代主义诞生于现代主义之后,而研究后现代主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离不开现代主义的参照。我认为,后现代主义不属于现代主义一脉.后现代主义虽然产生于现代主义内部,但最终却以颠覆现代主义的文化秩序而走向了一个新的文化世界,从而与现代主义有了根本性质的区别。由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书中还提到:从理论指向上来看,后现代主义要从根本上动摇现代主义对世界确定性的信念,瓦解个体信念支撑的精英文化秩序
6、,填平雅俗文化的鸿沟。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图示里,没有了等级秩序和在场的优越地位,也没有了真实和虚构、过去和现在、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我们看到的是诸如对家乡中心的消解,对某种伟大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和对“稗史”、“新历史”的兴趣,对形而上的沉思的摒弃和对反讽与戏拟的使用,对终极意义的不屑一顾和对在羊皮纸上书写以获得快乐的迷恋,本体意义的确定性以不复存在而代之以失去本体确定性支持后的游移、漂浮和不确定性这一切,表征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明显分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张扬,就没有“后现代主义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消解。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的思考中走上了
7、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历程 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是在80年代初,最早将“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是董鼎山,1980年12月,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所谓“后现代派”小说一文,向人们介绍了“后现代派”小说,随后袁可嘉又与1982年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一文,对这一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最初被当做是现代主义一脉而被认识的,中国对后现代主义的介绍几乎是与现代主义同步进行的,最初介绍时甚至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加实质性的区分。1985年,美国学者詹姆逊来北京大学作了题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讲演,第二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了这部讲演
8、集,这才使国内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1、 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质的中国文学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否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直是有争论的。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语言风格、精神象征等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特质,但也有学者更愿意将先锋小说看作是“现代主义”的,最起码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杂糅的。张颐武就认为实验小说“显示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转换过程之中的桥梁作用,也是由新时期向后时期转变的标志。实验小说将现代性的美学表征现代主义推向了极致,显示了80年代后期的激进的美学风格,但它却在这极致中暴露了现代性本身的困境和局限,显示了现代的伟大寻求在那一特定时期中的问题,因而也就显示了后现代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现代主义 思潮 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