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
《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论文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学思想探析摘要临汉隐居诗话批评诗歌遵循儒家诗教观念,注重讽谏功能和含蓄蕴藉的艺术表达;基于这一诗学观念,魏泰极力推崇杜诗;魏泰还注目于读者阅读作品的接受差异,强调诗歌的“格力”;他还注重诗艺的创新,诗中用典以及女性诗词创作;其论诗多采用知人论世和比较的方法。 关键词诗教尊杜读者接受格力比较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为北宋较早的诗话,以话体形式写成,理论性不强,但其诗学思想具有可取之处。学界对诗话的研究不够充分,据笔者目力所及,张海鸥北宋诗学有专节论及,但所论主要在反拨四库提要与郭绍虞宋诗话考对诗话的贬抑,对其诗学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因
2、此本文对诗话重新梳理并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临汉隐居诗话坚守儒家传统的诗学观念,强调诗歌既要蕴含讽谏,又要温柔敦厚。魏泰说:“诗主优柔感讽,不在逞豪放而致怒张也。”认为诗歌感发讽喻的作用,不应该通过恣肆狂放的诗风来表现,而应该合乎“中庸”之道,“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秉承了儒家的诗教观念。孔子称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刘安叙离骚传将这一诗学旨趣扩大到离骚,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所谓“哀”和“怨诽”都是“优柔感讽”之意,而“不伤”、“不乱”、“和”则要求诗歌避免因“豪放而致怒张”
3、。 魏泰这一诗学主张是基于对杜甫诗歌的评价而提出,他把杜甫伤时感世之作看作包蕴传统诗教的典范。魏泰云:刘攽诗话载杜子美诗云:“萧条六合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勿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言乱世人恶甚于豺虎也。予观老杜潭州诗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与前篇同。意丧乱之际,人无乐善喜士之心,至于一将一迎,曾不若岸花樯燕也。3杜甫对乱世的描写没有剑拔弩张,而是“沉郁顿挫”,将忧生伤乱之感寓于客观的叙述和景物的描写之中。前诗通过人与兽的比较,反衬出世人在乱世之中显露人性的残酷。潭州诗通过对岸花送客,樯燕留人的景物描写,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杜甫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身世。但二诗都深沉地传达
4、出诗人忧叹悲苦之情。 临汉隐居诗话对杜甫的推崇 还通过对“李杜优劣论”的评说来体现。 元稹作李杜优劣论,按此是工部墓志,非论也。先杜而后李。韩退之不以为然,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何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木,可笑不自量。”为微之发也。 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杜甫:“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4而魏泰认为杜甫的诗歌博大深广远不是“曹刘”、“沈宋”可以牢笼的。北宋初对杜诗评价不高,如西昆体的主要代表人,杨亿就表示“往往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而到北宋中期士大夫精神的确立,使
5、得对忧国忧民的杜甫大为赞赏。王安石把杜甫、欧阳修、韩愈和李白的诗歌汇编成四家诗选,列杜甫为第一,足见其对杜诗的推重。极力称赏杜甫诗风的兼容并包,他说:“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酝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元稹以谓兼人所独专,斯言信矣。”5而王安石对杜甫的心仪更重要的还在于杜甫兼济天下的人格魅力。 他在杜甫画像中钦佩杜甫忧生念乱之情,诗云:“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6、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杜甫所表现淑世情怀正是北宋士大夫所推崇的,是8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气。魏泰与王安石交往颇深,其对杜诗的推崇深受王安石的影响。 二 临汉隐居诗话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差异。魏泰云:沈括存中、吕惠卿吉父、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同在馆下谈诗。存中曰:“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尔,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吉父曰:“诗正当如是,我谓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父,四人交相诘难,久而不决。公择忽正色谓正仲曰:“君子群而不党,公何党存中也?”正仲勃然曰:“我所见如是,顾岂党邪
7、?以我偶同存中,遂谓之党,然则君非吉父之党乎?”一坐大笑。予每评诗,多与存中合。 沈括、吕惠卿、王存、李常四个人在谈论韩愈的诗歌时,沈括和王存都对韩愈“以文为诗”持批评意见,而吕惠卿和李常则认为诗歌就应该像韩愈这么写。魏泰赞同沈括的见解。从中我们看读者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所谓“诗无达诂”、“文无定品”,不同的学养、经历、性情、立场都会造成读者接受的差异。沈括的批评是严辨诗体于文体之间的界限,认为“以文为诗”破坏了传统诗歌范型,不符合既有的规范。相比较来看吕惠卿对诗歌却是很有识见的,对韩愈诗歌的“破体”十分赞赏,6“诗人以来未有如退之者”是对韩愈求新求变,构建宋调的肯定。所论更为通达,正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汉隐居诗话 古代文学 论文 隐居 诗话 诗学 思想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9393.html